湖北再造“新宜昌” 五年构建特大城市
宜昌要构建沿江万亿经济走廊
湖北省进入全面建设高峰期。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吹响了激励全省人民加快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的新号角,建设“五个湖北”已成为6000多万荆楚儿女的共同意愿和生动实践。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宜昌在“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中的发展目标,这是省委从构建战略支点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宜昌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宜昌强调全面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勇担历史使命、抢抓“黄金十年”,加快推进经济总量、城市发展、发展方式、社会建设四大跨越,努力实现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三大目标,全面构建现代化特大城市的综合实力、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和保障体系,把宜昌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宜居宜业宜旅的“宜人之城、昌盛之地”,让“黄金十年”成为宜昌腾飞跨越的十年。
一、全力冲刺五千亿,打造特大城市实力支撑
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进经济总量四年翻一番、连续翻三番,力争2016年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300亿,在全省三个三分之一经济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长江沿线同等城市中继续保持前列,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中保三进二争一。
(一)构建沿江万亿经济走廊。充分发挥沿江综合比较优势,以长江为轴线,以开发区园区为载体,沿江突破、垂江延伸、跨江发展,新开工一批投资过百亿的工业项目,推进双千双百工程,建设千亿园区、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百亿项目,确保每年新建产能过百亿的工业项目5个左右,新增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工业企业3家左右,实现沿江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构建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核心增长极。统筹推进宜昌国家高新区“一区六园”建设和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发展,力争猇亭园区、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4大园区工业产值过千亿,宜都、夷陵、当阳、枝江等县市开发区过500亿,20个专业园区过100亿。深入推进“2211”工程,力争宜化、三峡全通2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00亿,20家过100亿,10家以上过50亿,100家以上过10亿。积极引导山区县市与沿江地区产业对接,发展“飞地经济”,保持县域经济强劲发展态势,力争有1至2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二)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实现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打造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医药3大千亿产业,推动生物、纳米材料、磁电子3大产业向千亿产业发展,把宜昌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磷化工产业基地、极薄涂镀板基地、高压电缆产业基地、钢琴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基地、硅产业基地、纳米材料基地、磁电子产业基地以及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和汽车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柑橘、茶叶、蔬菜、畜牧、水产、魔芋、食用油等百亿产业。创建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加快建设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全面提升物流服务现代化水平,把宜昌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物流节点。积极推进金融、研发设计等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三)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的知识创新体系,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以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成企业总部基地,引进一批企业总部。加快把宜昌建成现代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宜昌英才工程”,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家稀缺资源创新创造作用,以人才高地引领创新高地,以人才优势构筑竞争优势。
二、五年再造“新宜昌”,构建特大城市基本框架
按照全国明星城市标准,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推动城市规模在“十一五”末基础上五年扩大一倍,“十二五”末城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0万,远期城区人口达到300万,形成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基本框架。
(一)加快构建“一带四廊”城市体系。科学修编和全面实施特大城市规划,统筹推进城区、县城、重点镇发展,构建以城区为中心,以长江城镇聚合带和香溪河、沮漳河、清江、渔洋河四条城镇生态廊道为支撑的“一带四廊”城市体系。加快中心城区发展,突出山水特色,优化空间结构,沿江建设、跨江发展、组团布局,打造城市“绿心”和“江穿城、城镶山”景观体系,构建组团式、网络型、生态化城市架构。充分发挥城镇在特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城镇、产业、土地利用、生态建设等规划有机衔接,镇村布局、产业发展、交通建设、文化保护等有效融合,城乡居住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城镇。
(二)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功能。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精细建管、一步到位,完善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商贸、文化等公共服务功能,构建现代化城市交通、市政、生态、能源、防灾应急等服务体系,不断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强三峡枢纽港、一类水运口岸、三峡区域性国际空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路主骨架、铁路大动脉、水运大通道、空中大走廊、港站大联运交通格局。
(三)打造“宜人之城、昌盛之地”城市品牌。充分发挥全国文明城市品牌效应,精心培育城市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文化品牌、节庆品牌,彰显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城市从产业价值向城市价值转型。巩固城市文明创建成果,推进文明创建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强化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健全体制机制,巩固提升安全有序、整洁美观、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努力把宜昌建成投资者向往、宜昌人自豪的“幸福家园”。
三、顺应群众新期待,提升特大城市幸福指数
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切实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物质生活丰裕、人民精神愉悦、社会平安和谐、生态环境舒适的幸福宜昌。
(一)切实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幸福感,构建充分就业、体面劳动、合理分配、幸福生活的共建共享新格局。紧紧围绕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分配、物价等重大民生领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安全、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抢抓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等发展机遇,推动三峡坝(库)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二)努力建设文化高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吸引和集聚更多资源投向文化领域,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娱演艺、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努力创作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文化精品,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集聚一批德艺双馨、富有成果的领军人才,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努力把宜昌建成文化强市和全省文化高地。
(三)大力弘扬开放包容、务实创新、文明诚信的宜昌精神。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锲而不舍地加强环境建设,依法依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优质服务,着力营造规范严明的政务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开放开明的人文环境,把宜昌建成中西部地区发展环境最优、综合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的投资宝地。
新闻背景
四大跨越
经济总量新跨越。力争到2016年,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300亿,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5%左右。
城市发展新跨越。力争“十二五”末城区框架达到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
发展方式新跨越。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创新驱动格局基本建立,区域性人才高地效应充分显现,绿色产业、低碳生活、两型社会、智慧城市逐步形成,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社会建设新跨越。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同步”,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良性互动、同步提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加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专家点睛
产业发展助推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
三峡大学校长、教授、博导 何伟军
省委对宜昌未来发展作出了科学定位,赋予宜昌历史重任。
宜昌要实现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要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加快产业发展,特别是培育更多的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
当前,宜昌经济发展正从工程推动型,向内生驱动和产业驱动快速转变,已形成了多点支撑,多极增长的产业发展态势。随着电力、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科技等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宜昌产业“双千双百”和“2211”工程的推进,宜昌将有更多的千亿产业、千亿园区和百亿企业、百亿园区,宜昌已打下了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础。
强大的产业发展后劲,将助推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促进宜昌腾飞发展。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