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角”产业合作亟待加速 物流业首当其冲

根据日前发布的一季度数据来看,“中三角”在逆势中成功保持了增长态势,其中湖北完成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2513.6亿元,增长17.8%,增速位居全国首位;而湖南、江西的增速分别为17.0%、15.8%,皆高于11.6%的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中三角”最为重要的产业合作拉开序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了解,前不久,“中三角”三省已经在武汉签署了《湘鄂赣三省加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产业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以下称“《协议》”)。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肖毅敏认为,一旦合作有实质性的突破,将推动三省工业更加高速发展,而整体经济形势的放缓或将给“中三角”思考产业布局的空档。

产业同质化之困

产业一体化的尝试并非“中三角”合作框架下的首次合作。此前三省在旅游、商务等方面已达成合作协议,并在旅游一体化中形成了具体的合作行动。

然而产业合作却一直未有实质进展。

由于人力资源、区域环境和消费市场类似,“中三角”在工业化过程中无法避免地趋同。从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三省保持高位增长的产业中,食品、纺织、医药均出现了省际重合。

在三省的千亿产业中,这一现象更为严重:石化、食品均位列三省的千亿产业,此外,除湖北的电力、湖南的轻工和冶金外,其他所有产业均存在省际间重合现象。

而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中,承接的项目多为电子信息、食品制造、建材等产业,“表现出明显的趋同与竞争”,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卢福彩说。

同质化引发的是激烈的区域竞争,“这将为生产要素之间的互相流动设置很多障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说。

肖毅敏认为,当前“中三省”的产业雷同并不一定只带来负面的效果,这种方式也有可能是产业集成发展的有效手段。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则认为,如果将三地重合的产业细分,三地“仍各有特色。如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比较侧重于光电子和生物医药,而江西则比较侧重于光伏。

吴传清说,“同样是装备机械,武汉着重于船舶,长沙重于工程机械,而南昌则主要是航空装备。”

吴传清认为,“这种在同一产业中的细微分工也是一种差异化的发展。”

合作模式待解

对于“中三角”的产业现状,产业合作将如何进行?在《协议》中,产业链式的互补合作与区域协同合作模式都被列入“中三角”加快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

湖南省经信委副主任卓群在同期召开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产业一体化战略合作论坛”上表示,加强分工合作,延伸产业链条,有利于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例如在三省均已成为千亿产业的石化行业,“依托武汉石化、九江石化、长岭炼化、巴陵石化等企业建设沿江石化产业带,可以构建石化产业新优势”。

不过,在《协议》框架下,产业选择、规划布局、合作机制等还待进一步探索。

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成为“中三角”区域合作的切入口。麻智辉认为,目前各省都将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在产业尚未成熟时,最易按照约定的框架原则进行布局。

肖毅敏却认为,在这种平等发展的合作机制下,对于大多数产业,进行人为的互补发展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且新的产业投资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最好的方式是将已经形成的产业格局进行优化发展。

“区域合作一定建立在区域经济主体之间广泛的沟通中,”吴传清称,“因此行业协会的交流将会是很好的选择,这也是更市场化的行为。”

肖毅敏认为,在当前“中三角”的合作框架下,可以从降低企业流通成本入手,“在规模尚未形成的情况下,物流成本降低将会给三省企业带来最为明显的效益”。

目前,“中三省”均面临产业调整。在本月20日召开的湖北省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传出的消息称,湖北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电子信息等外向度高的产业出口不容乐观。

“这无疑是一个产业重新调整的机会。”麻智辉表示。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