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圈“1+6+3”规划对象已圈定

京津冀经济合作交流一直都较为频繁,但却迟迟没有形成如长三角珠三角一样的相对稳定的经济区块,近日正在酝酿的首都经济圈方案,吸引了投资界的关注。

作为增长第三极的“首都经济圈”,其范围界定一直因方案争议而举足不前。日前有消息称,中科院正为北京市发改委拟定首都经济圈的规划,方案范围为“1+6+3”。

“1+6+3”是指北京以及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市、保定市、廊坊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和天津北部的宝坻区、武清区、蓟县。

此前,对于首都经济圈的空间范围界定主要有“2+5”、“2+7”、“2+8”、“2+11”等不同方案,因为各方案都有其合理性,并且都有其政治、经济、历史、区域协调等因素都可作为空间划分依据,所以一直争议不下。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料,首都经济圈前身为环渤海经济圈,但由于京津冀、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地区三个的经济圈空间组合相对独立,并未构成实质意义的经济区,所以后来逐渐淡化。此后,又陆续提出京津冀都市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和首都经济圈等替代经济圈,作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推迟的规划

“为什么长三角、珠三角合作的都那么相对来说比较顺利,而京津冀这个区域合作却不尽如人意?”在日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举办的“2011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暨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会议上,河北省发改委宏观经济所所长李岚提出上述疑问。

李岚认为,第一个原因是各地区关系复杂。“京津冀都是省级单位,本来是很平等的关系,但由于首都的因素和政治的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就使经济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依靠市场的力量也是无能为力,在很多问题上,还是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特别由于北京中央的因素存在,河北在其经济合作中,既没有经济优势,又没有政治优势,处于一个非常弱势的地位,不能和北京、天津平等对话,这就影响了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另外,区域经济的功能整合难度大。”李岚表示,特别是北京和河北发展阶段不一样,产业发展层次不一样,发展水平不一样。“北京现在是后工业化时代向服务经济、高端产业转移,河北还是在重化工经营阶段,还是投资拉动为主要类型的经济,也就是说,过去我们说经济产业同构问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现在不是这个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河北,是由于河北经济转型的速度比较慢,无法适应北京产业结构快速升级的发展形势,也没有办法适应北京加速产业高端化和服务化的趋势。北京的一些高端工业退出来了,现在工业占75%,河北没有填补这个空白,和北京的差距越来越大。”

对此,首都经贸大学区域经济学教授祝尔娟表示,具体来看,京津冀内部各城市之间在优势工业行业选择和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大致的产业分工的轮廓。

“北京的工业发展倾向于高新技术为主导,天津的工业体系完备,主要是高清技术性工业和重化工业并重,而河北主要是重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祝尔娟称,根据其对各个行业、各个产业的产业市场份额等等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从能源工业市场份额来看,总体上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态势。

具体的,天津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份额逐步的提高,空间上表现为这些行业向天津集中;从冶金工业市场份额来看,河北在这方面具有优势,现在已经出现在空间上的这些行业向河北转移;从装备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和空间变化来看,金属制造业、电器机械或者器材制造由天津向河北转移;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等是由天津向北京转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由北京向天津转移;还有化学工业以及建材工业的市场份额,这主要主要是河北省占据有利优势。

而对于推进京津冀产业发展升级的主要路径,祝尔娟表示,“一是重化工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注重关键性技术的突破及推广利用,因为传统产业很重要是关键性技术,要升级的话,一定要走这样一条路;二是注重临港优势和实现产业集聚;三是注重重化工产业连接、延伸与整合;四是注重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的建设。”

亟须加速规划

“京津冀搞不起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三省市的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发改委建立了协调机制,但推进省市建立协调机制的时候,我写了四五次报告,这个机制还建立不起来,这点非常困难。”天津发改委副主任、滨海新区发改委主任杨振江在“2011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暨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会议上表示。

今年3月份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指出,十二五将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

然而,由于经济圈范围的界定陷入困局,所以规划迟迟没有出炉。“现在的争议是主体的问题,首都经济圈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有三个并列的地方行政主体,我们要达到这个目的,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它是一个主体,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提出的思路是北京要以主体姿态、主动出击、主持协调、主导发展。”

“这个经济圈并不应排斥其他经济圈的存在,只是关注点和立足点不一样,河北省提出的环绿色首都经济圈都是并行不悖的,可以找到共同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文魁表示,“但是有一点就是要有一个明确思路,要主动的推进这个事情,否则的话,京津冀一体化就很难做。”

对此,文魁建议,各省份应主动与国家战略对接,区域经济一体化要以注重大局,各级政府都应该深刻理解国家区域总体战略。“无论是首都经济圈,还是河北和天津,都应该看到国家总体战略是要在国家东部地区率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应该从这个角度认识自己所在地区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功能,主动与国家战略对接,这样就会增加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觉和自信,也更容易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

“此外,还要主动与同级政府的规划衔接。”文魁表示,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总体要求,但是发展规划却由地方政府各自制度,克服这一制度缺陷的办法,就是主动与相关同级政府建立联系,实现规划的有效对接。

文魁还表示,各地政府应该更加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主动去发现“邻居”城市的发展需要,积极寻找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只要各地政府积极参与其中,就可容易地达到“双赢”。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