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将成产能过剩重灾区 去产业化最难

过去几年地方政府单方面超大力度的投资拉动带来的后遗症和效应,在江苏的影响或可能更加明显。

原因是江苏的体量较大。官方数据显示,江苏是工业大省,产业结构以工业制造业为主体,工业占国民经济份额比重始终稳定在40%以上。在国民经济涉及企业的88个行业大类中,绝大部分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超过一半的产业和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全国前三。并且,在近20年的发展中,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和规模的壮大,这一主体地位始终未出现根本性改变。

这也是江苏经济总量、财政总收入多年来保持占比全国约1/10的根本所在。如此巨人,所消耗的能量和产生的过量产品是惊人的,更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巨人的“转身”。

2011年10月,时任江苏省长的罗志军(现任省委书记)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应对金融危机, 江苏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率先”复苏,但政府平台负债所带来的压力在全国也是“领先”的。

4万亿投资刺激中,江苏获得了中央投放贷款总量的8%。3年后,这些负面效应开始浮出水面。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周学东6月14日表示,2013年1-5月,江苏新增不良贷款占比全国约40%。但他同时强调,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往年问题反映在今年的账面上了。”

在江苏,这些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光伏、钢贸、造船等产能过剩的产业中。江苏省政府智囊、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表示,新增不良贷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江苏颇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高层自去年以来,在多个场合表示产能过剩问题不能一而再再而三议而不决、决而不断地拖下去,否则会引起经济危机。高层还鼓励中国企业可通过走出去缓解一部分问题。事实上,江苏是工业和制造大省,在经济形势不佳条件下,不良贷款一部分集中在江苏的原因或是可以理解,但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江苏将会成为产能过剩的重点区。

根据刘志彪向江苏省委、省政府提交的调研报告,当下江苏省方面除纺织外,其他6大主要支柱产业产能过剩现象严重。

查阅近10年来江苏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和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去产能化问题均是经济工作中的内容之一,但2013年以来显得更加严重。前瞻网获悉,去产能化问题预计将成为江苏半年度省委工作会议的重要内容。

去产能化两难

江苏省分管工业经济的副省长史和平在近期的一次会议上表示,江苏光伏、造船、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生产经营较为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几年市场过热时“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造成的。

这是江苏省高层首次对外公开表示“产能过剩”的原因。不过令外界疑惑的是,除了江苏之外,全国各地各级统计系统似乎很少向社会公开提供有关此领域的数据。

刘志彪表示,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行业的生产能力使用率低于80%,就可以称为产能过剩。但调研发现,江苏支柱产业的平均使用率只有60%,部分行业甚至低于40%。

事实上,这是江苏一直存在的问题。前瞻网获悉,早在1997年,江苏省统计局对全省817种工业品生产能力就进行过调查,发现其中有半数的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

刘志彪认为,导致产能过剩的机制有其客观必然性,但与体制改革不充分也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其一,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适度过剩的经济,这是保持市场充分竞争所需要的。

其二,外需下降、内需不足,从而发生产能过剩,在这一方面,江苏更加典型。

这是因为,江苏的工业结构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两头在外”的主要格局,其产品以外需市场为主。这以规模庞大的加工贸易为典型。南京海关统计分析处处长唐仁军表示,目前调整加工贸易压力很大,“因为江苏的10大国有贸易企业占比量很大,这与广东的分散型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三,则是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由此导致产能超越需求。江苏副省长史和平近期的讲话可加以印证。

不过,在刘志彪看来,企业资产不能调整下的过剩产能的累积效应,是导致当下产能过剩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在目前的体制下,企业不能正常破产倒闭,不能正常被收购兼并”,刘认为,这与体制改革不充分有着直接关联,“比如前几年金融危机时,政府为稳定要求企业不能裁员。”

当下中国产能过剩的现实,很大程度上正是上述四种因素叠加和累积导致的。

全国人大代表、淮安特钢厂党委书记何达平分析,中国钢铁产能早就过剩,但近些年的调整中执行中出了偏差,使得钢厂规模越来越大,导致新一轮产能严重过剩,“试问有哪个地方领导愿意看到自己辖区内的产能被压缩?”

其指出,“当下钢铁行业外部形势严峻,内需不足,东西多了没好价,最后利润大幅度下降,目前全行业已形成了整体性亏损”。原因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产能过剩”。

有学者就此指出,如果要完成去产能化,则可能意味着要出现GDP下降的趋势。

化解之道:改革体制

据悉,江苏解决产能过剩早有成功经验,这就是在纺织产业领域的成功转型。

江苏省经信委一位副主任表示,虽然纺织产业属于人所必需的硬性消费品,但从这些年的调整看,积累了诸多经验。而其中的一条,就是鼓励企业“走出去”。

“将昆山模式反利用,充分利用了除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国家,比如在柬埔寨、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就建立了工业园,转移了诸多过剩的产能”,江苏省商务厅境外投资处原处长孙津表示。

事实上,纺织企业“走出去”相对容易,这是因为江苏省内纺织企业和龙头企业多为民营,其战略结构调整 较为快捷。

但“走出去”仍面临一个现实的限制,那就是地方政府或不会明确支持,因为“当下的GDP考核是在境内,境外的投入产出不算”,刘志彪表示。此外,国际市场仍排斥中国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产业。

而最重要是,政府要能容忍经营不好的企业正常破产,并鼓励兼并重组,这样过剩产能才不会累积。

刘认为,以江苏现实而言,GDP考核已经逼近极限,而由于部分地区开发强度太大,吸引外资已没有明显的诱惑,“到了择机开始考核GNP的节点了。 ”

在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中,江苏国资占据了重要比例。显然,去产能化需要更多领域的体制改革来保障。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