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转型之路:黑色产业形成全循环
近年来,为推进产业实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转型之路,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山西不断加大建设力度,遍布全省的“小煤窑”被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取代,传统产业由“重”变“轻”,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一个新型能源基地逐步成型。
“小煤窑”向现代化大矿转变
“挖煤不见煤,发电不冒烟。”走进同煤集团塔山循环经济园区,可以看到高耸的贮煤仓、蓝白相间的密闭皮带运输走廊、整齐划一的工业广场,在这座1500万吨级的煤矿,看不到一点“煤黑”。
山西省煤炭厅厅长吴永平说,目前全省有500至1000万吨矿井33座,其中,1000万吨及以上的矿井14座,年产能1.85亿吨。
为了改变“多小散乱”的煤炭产业格局,据前瞻网记者了解,2009年山西率先掀起煤炭资源“整合风暴”。2011年5月,山西关闭所有整合矿井,开始全面建设现代化矿井。两年来,山西出台六个新标准,率先建立了煤炭工业发展标准体系,在完成机械化建设的基础上,进入了煤矿现代标准化发展新时代。
现代化矿井建设更重要的是“人”的转变。为培养“大矿时代”新矿工,山西实行煤矿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吸引院校毕业生充实煤矿人才队伍,今年煤矿招生率要达到55%。到“十二五 ”末,煤矿用工将全部实现变招工为招生,从根本上提升煤矿从业队伍的专业化。
“黑色产业”的全循环之路
“未来三年,我们的地面产值要超过地下。”襄垣县委书记田志明说,煤价“跌跌不休”,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如果把煤炭年产量由4000万吨控制到2000万吨,转而发展新型煤化工,把煤炭“吃干榨净”,就能走出“人家一打喷嚏,我们就感冒”的尴尬境地。
在潞安集团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厂区,以往被丢弃的高硫煤经过循环延伸,可生产出高品质柴油、石蜡等十多种高附加值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中,废水、余热、粉煤灰等全部实现循环利用。
前瞻网了解到,山西“煤焦冶电”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85%以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矸石、煤泥等废弃物对环境造成影响。同时,山西传统产业副产品多、可利用价值高、产业关联性高,仅采煤每年就可排出5亿多吨矿井水、1亿多吨煤矸石和3000多万吨粉煤灰等附产品和废弃物。把煤及其附产品吃干榨尽,煤电化、煤焦化、煤气化和煤液化等“链条式”发展模式潜力巨大。
山西省发改委主任王赋说,山西选择了循环经济路径,让过“重”的产业结构“轻”起来,让偏“黑”的产业形态“绿”起来。山西正在建设4个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15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121个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同煤塔山循环园区成为全国的典范,焦煤60万吨烯烃、阳煤太原化工新材料园区、潞安煤基合成油多联产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转型项目开工建设或投产。
不再做“原料地”和“锅炉房”
从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获悉,5月,已稳定运营一年多的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将实现全省境内煤炭全部上线交易。交易中心还将发布国内首个煤炭主产地价格指数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价格指数。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主任曲剑午说,该中心是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标杆项目。交易中心的稳定运营标志着山西积极探索新型煤炭交易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60多年来,山西生产原煤130亿吨,外输90亿吨,基本充当着“锅炉房”和“原料地”的角色,产业低端,生态破坏严重,资金、技术和人才高度沉淀在采掘中。
由单纯“挖煤”发展到探索新型煤炭交易方式,由单纯“卖煤”向“煤炭金融”发展,显示出山西这个煤炭大省不甘心再做“原料地”和“锅炉房”,转而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山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在“煤焦冶电”行业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全省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行业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8倍、30.2%、37.8%,三项工业增加值合计拉动全省工业增长近3个百分点。山西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侯正平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厚积薄发的新兴产业成为山西经济的亮点。”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