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频出新政鼓励民资 国企垄断难自救

前瞻经济学人

武汉市政府先后推出“十三条”和“新五十六条”鼓励民资

今年来,国内外经济局势不容乐观,地方经济承受下行压力,上周四天内,湖北武汉市政府先后推出“十三条”和“新五十六条”,为经济下行开出“药方”。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继湖北省牵头的3959亿的“祖国立交桥计划”、长沙8292亿投资计划,贵州、河南开封等地也相继发布投资计划,全国各地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竞相开出猛药。

“连政府采购都拿出来,可见什么招数都用上了,就是不敢创新。”一位接近湖北省政府的人士表示,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花样自救”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走在全国前列”

日前,武汉市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称,铁路、电信、教育、卫生、城市基础设施等投资领域,将悉数向民间投资打开,市财政每年将拿出10亿元资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意见》还列出未来几年民营经济发展计划:力争到2016年,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0%;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50%以上。国务院吸引民间资本的“36条”此前出台,但具体细则始终没有出台。“铁路、电信”等领域对于民营资本而言,始终是一扇“玻璃门”。

武汉市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电信等领域,如何“打破玻璃门”再度引发关注。武汉市政府在其网站上刊文指出,“这一大规模开放步伐,走在了全国前列。”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表示,铁路、电力等垄断行业,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是民间资本的禁区,“放宽准入”关键是靠中央政策的力度,全国各地都有不少失败的案例。

对于近年广获关注的“东星航空兰世立案”,秦尊文表示不便评论。“只要有一个这样的案例,就能毁掉之前做的一切。”

湖北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武汉的大企业多是国企,全国民企500强中,武汉的席位并不多。2010年武汉市也出台过类似政策,效果并不明显,民营资本撑起全市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还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

“花样自救”

在“新五十六条”公布的3天前,武汉市还提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十三条”,其中“政府采购项目年度预算总额30%以上的份额,将专门面向该市中小企业采购”。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7月该市工业增速回落,增幅比上月回落11.1个百分点;武汉7月财政收入同比下降,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72.8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为今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针对武汉市上周的系列“药方”,湖北省政府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官员总结称“政府已经什么招数都用上了”,从上马大项目、引进民间资本,乃至规定政府采购范围等。

“用尽招数”的不仅仅是武汉。7月份,贵州省出台3万亿投资计划;长沙市对外宣布8292亿元的投资计划。随后天津、重庆宣布,将在未来3至4年时间内投资万亿以上支持地区重点产业发展。

跟武汉“新五十六条”相呼应的,还有浙江推出“首批441个面向民间投资招商的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额高达11830亿元。

叶青认为,在短期内,扩大内需难见成效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大多选择加大投资,保增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吸引民间资本投入铁路等领域。

“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形成较好模式,在江浙地区至少还需要五年,然后中西部地区或能引进学习,”叶青说,而武汉市推出的“新五十六条”,还有待观察,关键是看后面细则的制定。

“对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都是国有企业垄断,中央还没有实质性举措,地方政府不管怎么鼓励民企进去,都是口头上和理论上的假设。”上述湖北省政府官员如是说。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