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将达3万吨/日
国内首部垃圾处理的地方性法规《北京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2012年3月1日起实施,“十二五”期间,北京生活垃圾处理的重点集中在垃圾处理能力的提升、处理结构以及垃圾量的调整上,到2015年将实现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
在《条例》规定当中,未来生活垃圾如何计费成为焦点性问题,有以水电费计费、以物业代收、按重量计费等多种提案建议,而北京市政市容委正在考虑借鉴以卖专用垃圾袋的方式对生活垃圾计费,即“垃圾袋模式”。
垃圾零增长
据悉,2010年北京市的垃圾处理能力为16680吨/日,到2012年,垃圾处理能力要提高到17000吨/日,其中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能力提高到2200吨/日;到2015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近3万吨/日,其中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能力达到2700吨/日。
“2012年的目标,是将焚烧、生化和填埋的比例由2010的10:10:80调整为20:30:50,”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固废处副处长卫潘明介绍,“到2015年三者的比例要调整为40:30:30”。
“这种调整是必然的,背后的原因在于可以用于填埋的土地越来越少,而且环境的要求也不允许以简易填埋方式继续进行。”清华大学环境系环境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说。
“更大的挑战可能来自,在对垃圾焚烧的争议还未平息的大背景下,新建垃圾处理厂能否顺利建成?”一位环保企业负责人指出,“新项目在选址上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拆迁和对居民环境的影响问题。”
卫潘明指出,“具体而言,未来五年垃圾增长量每年降低1-2个百分点,2012年力争增长率下降到5%,到2015年力争实现零增长。”
对此,一位环保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其能否实现则取决于在垃圾处理的前端,能否很好地落实垃圾分类和垃圾收费政策。
“垃圾袋模式”
根据《条例》,北京市将按照全程管理、系统衔接、科学分类、适应处理的原则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
2011年推动1200个社区实现垃圾分类,到2015年前将完成3200个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占全市社区总数的80%。
为了保证分类的顺利进行,《条例》还设定了鼓励分类的收费模式,即规定按照多排放多付费、少排放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易于收缴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但是《条例》并未对生活垃圾收费作出更具体的规定,而是授权给市政府制定具体办法。
“在居民生活垃圾收费方面,需考虑降低收费成本,提高收缴率,比较好的做法是找到一个简单且方便的收费载体。”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说,“由于垃圾的消耗量与水或电的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比如捆绑水费或者电费等。”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了解,北京将考虑借鉴国外经验,比如在专用塑料袋价格中保护应缴垃圾处理费,通过专用垃圾袋“多用多付,少用少付”的特点来实现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的职能。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