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现四省区快速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颇受各方瞩目,据悉,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正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已取得不俗的成绩。

以减促增,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布局

老工业基地东北具有雄厚工业基础和完善工业体系,但世界产业转移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新一轮大调整,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日显紧迫。

东北地区一方面坚决淘汰落后产业和产能,一方面加速布局高端装备制造、软件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辽宁省的母亲河辽河流域,400多家造纸企业停产治理,全省约70%的造纸厂被彻底关闭;中国现代炼铁业鼻祖本钢集团,两座1070立方米高炉等设备也被关停,相当于淘汰老本钢的全部产能。

淘汰目的是以减促增。辽宁在加速调整产业结构中,全面启动新兴优势产业,以增量调结构、上水平。辽宁还利用金融危机开展海外“抄底并购”,巧借外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低成本快速崛起,新兴产业产值计划在5年内翻两番。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监测显示,去年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达到28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近30%,今年目标直指3500亿元。据悉,吉林省重点发展医药、生物化工、新能源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黑龙江省强化要素集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重点推进以硅基光伏、高档石墨为主的新材料,以核电风电燃气轮机等16个重点产业项目为主的新能源制造产业。

黑、吉、辽和内蒙古四省区还共同签署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的协议,联手打造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为支撑的东北中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隆起带,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重点开展攻关合作。

破旧立新,在产业集聚中打造新优势

从东北现象突围而出,东北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不再“穿新鞋走老路”,通过新的产业集聚搭建新的发展平台,破解产业振兴的世界性难题。

在辽宁沈阳和本溪之间,一座现代化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正在崛起。短短3年,这里就新引进各类医药产业等各类项目200多个,积蓄产能上千亿元,成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的首批试点集群。

从腹地的沈西工业走廊到沿海的临港产业集群,辽宁不断形成优势产业集聚新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抢占市场高点。随着沈阳机床、沈阳重型等一大批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入驻,沈西工业走廊新集聚区去年销售总收入达到1800亿元。装备制造业已成为辽宁第一产业支柱,比重份额不断增加。

有关专家认为,虽然东北在加速振兴中仍对投资存有较大依赖,但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重塑,将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新集聚,随着富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产能,为东北逐渐摆脱投资拉动提供了新的支撑。

据了解,内蒙古东部区域依托煤炭、森林、大草原等优势,加速对接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种养业和农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文化旅游、新医药、清洁能源等产业。

吉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群、T300级碳纤维等重点项目群也取得阶段性进展和重大突破,生物医药、生物化工产值规模分别居全国第五位和第一位。

脱胎换骨,在自主创新中实现新崛起

近来,全国机床领军企业沈阳机床集团,将占据市场绝对优势的普通机床产品运用OEM(代工生产)方式转移出去,这一对自身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进行革命性调整的举措,引起全球业界广泛注目。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表示,企业将腾出精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目前机床数控化率已提高到61%,高档数控机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十二五”开局以来,东北地区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方面下足工夫,采取一系列新举措、新机制打造产业新优势,促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转变。四省区行政首脑纷纷表示,将分别发挥各自的科教优势,积极支持科研院所间的学术交流合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齐心协力将东北建设成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表示,东北四省区加速建立区域技术创新联盟,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四省区已达成协议,共同设立跨省区合作专项,每年支持一批急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等,并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交易平台,同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以及各生产要素的跨省区自由流动,最终实现四省区的快速发展。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