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研究表明:恋童癖IQ低于正常值10-15个点

企查猫

根据俄罗斯真理报报道,多伦多依赖与心理健康中心教授詹姆斯·坎特断言,恋童癖是天生的,并且其平均IQ低于正常值10-15个点。

尽管众多学者认为恋童癖是由于童年心理创伤,但是教授通过几百名男性参加的实验证明,恋童癖是天生的,并且他们具有较多相似的物理特性。比如通常比其他人矮,他们中出现左撇子的概率是一般人的三倍,IQ比一般人低10-15个百分点。并且,有恋童癖的人大脑通常受过伤。

恋童癖不是一种症状,它是很明确的一种”性变态“(疾病)。ICD-10乃至和相对公认权威的精神疾病分类DSM-IV均将“恋童癖”归类为一种病理状态(”精神疾病“),它是“一种对儿童——通常为发育前或青春早期的男孩或女孩的病理性性偏好”,“病理性”很重要,若无此词,那么“一种性偏好”只会构成“恋童”倾向,是为”恋童症“,构不成“疾病标准“。

当然,这里还需要厘清一些概念——特别是”社会文化“方面的概念,比如某些社群是允许女性10来岁结婚的,这种情况则不构成任何”恋童“情境…

恋童癖多见于男性,女性亦有,但是极为罕见,这种疾病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性,罹患本病的人有以下主要特征(附带说一句,所有精神病的诊断,都有一条似是而非的判定要素,即本人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病理状态,若有意识到,则不构成”精神病“,至多是”恶劣心境“):

1. 社交能力不足,对成年异性有强烈的焦虑感(无法与异性建议稳定的情感联系,不绝对,下述);

2. 严重的强迫性人格或依赖性人格;

3. 性功能异常(男性多有ED,懂的…);

4. 单身(不绝对,下述);

5. 一般倾向于10-14周岁儿童,更小的也有,但少见。

至于致病因素,其实学界也多莫衷一是,不过概括下来,主要包括有:心理因素以及影响心理的任何因素(自卑、挫折感、社会家庭事件促成压力等等)、病理因素(本身存在心理/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智力低下等)、其他一些可干扰脑功能的因素(吸毒、酗酒)。一般而言,病因是一种综合概念,不存在非常单一的因素(非“一元论”的)。

恋童癖还可以通过目标”对象“进行细分,即所谓的同性(恋)恋童癖、异性(恋)恋童癖、乱伦恋童癖(只以亲属儿童为对象)等等,这种区分对于诊断和治疗本身的意义并不大,但是对于预防可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里有点意思的是,现在社会上多有称呼“萝莉控”的,这其实是一个很专业的精神病词汇,称为“Lolicon”(源自…纳博科夫,大家懂不懂?),继而被日本人发扬光大,是一种对年轻女性(女童)有“特别兴趣”的情境(大家懂的…当然我这里是严肃的,戏谑用词不论,虽然目前社会,特别网络用语上,多取了戏谑或中性的含义),对此使用“恋童癖”或许有点过火,但是“恋童症(倾向)”应该是确定的;相应的貌似还有“Shotacon”,好像是“正太控”。

恋童癖按表现,也有不同的划分。大体分类和精神分裂症类似,即所谓的:

1. 回归型——可爱大叔,表面正常,甚至有正常恋爱/婚姻史;

2. 攻击型——不解释,大家能嗅出火药味,是吧?

3. 固定型——典型特征(参见上文)。

关于治疗,无特殊(常规精神病治疗方式),要着重指出的是所谓的“化学阉割”,其实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它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考察。

基本上想到这些。再有需要指明的一点是,关于rape/猥亵幼女(幼童),倒未必指向“恋童癖”,可能只是法律上所说的“施加对象特殊”这一情况(当然不是否认其中确实有“恋童癖”)。“恋童癖”和所谓的“偷盗癖”一样,涉及更多的道德/法律问题,而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这是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了。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