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国制造业PMI升至51.1创四个月来新高 “去杠杆”或将趋稳
8月1日,财新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发布,终值为51.1,高于6月0.7个百分点,创四个月新高,反映出制造业运行连续两月出现改善,扭转5月的轻微放缓状态。官方公布的PMI指数更为乐观,7月制造业PMI为51.4,是该指数连续12个月位于临界点之上,连续10个月保持在51以上。
工业企业的利润数据也印证了PMI的积极信号。根据国家统计局7月底发布的数据,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7277.8亿元,同比增19.1%,;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36337.5亿元,同比增长22%。
服务业也基本稳定在扩张状态。7月的官方非制造业PMI为54.5,虽较6月的54.9小有下降,但仍令人满意。财新服务业PMI将于8月3日发布,由于其采用的样本结构偏向于中小企业,因而数值上往往略低于官方非制造业PMI。
整体情况向好 内部分化加剧
整体而言,最近的PMI指数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稳中向上波动的态势。细化到企业规模划分和行业之间的对比,则能看出当前经济运行的更多特征。
比如官方PMI中,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7月份达到62,这已经是该行业大类连续多个月稳定在以60以上,扩张趋势相当明确,显现出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产业正在持续发力。
与此同时,房地产业、道路运输业等行业的指数在50以下,位于收缩区间。这一对比反映出,非制造业内部的扩张动力正在发生迭代,产业结构已经进入深入优化阶段。
如果说以上这种分化体现出的是结构性改善,那么下面一组分化则稍显忧心。
以企业规模来划分,在制造业中,大型企业PMI为52.9,在荣枯线以上,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而中小企业PMI分别为49.6和48.9,在荣枯线下方,且分别比上月回落0.9和1.2个百分点。
可见,虽然制造业整体处于扩张区间,但在内部,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处境却截然不同。这一现象又与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的消长有关,制造业PMI中,企业购进价格指数在7月大幅上升7.5个百分点至57.9%,与出厂价格指数的差距扩大到5%以上。这对于下游缺乏定价能力的小规模企业而言,影响更大、更偏负面。
去杠杆?稳杠杆?
尽管制造业与非制造业PMI的总体企稳,为去杠杆政策腾挪出了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去杠杆政策会顺势一脚油门踩到底。
一个经济体的杠杆程度有多种表现方式。从货币乘数的角度来看,用M2/M0来勾画的货币乘数虽有小幅增加,但整体仍属于基本平稳的状态,并没有因为经济基本面有所恢复而大幅扩张。
不仅如此,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M1和M2之间的增速差距也已经有了明显缩减,从2016年年中开始持续的M1增速远超M2的“剪刀差”现象逐渐走向终结。
这种货币情况也显现出,在中长期产业前景的改善和去杠杆政策的调整下,社会投资的短期性开始有所减退。2016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实体经济中风险上升,金融企业持币观望的惜贷情绪较重;当时房地产等交易活跃的资产市场,也增加了交易性货币需求。
如今,M1和M2之间速差距的持续缩减,事实上与经济增速企稳,转型过程的风险下降以及楼市投机性有所减轻有关。因此,从货币层面上来解读,目前杠杆既没有再大幅上升,也没有进一步大力去杠杆的紧迫性。
在杠杆程度已经得到控制,而PMI显示中小企业的复苏仍然有待加强的情况下,政策对待杠杆的态度,很可能由“去杠杆”向“稳杠杆”转化,“去杠杆”政策本身慢慢行至一个平稳发力的阶段。
目前市场情况似乎也表明,这种政策倾向已经有所体现。
从已公布的二季度货基与债基的杠杆率中可以看出,货基和债基的杠杆指标在近一年的震荡下挫后,从今年的一季度开始出现回升。
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金净融出也从6月开始出现了较为快速的增长。信贷增长水平的恢复也表明对于杠杆水平的严把控已经出现了些许松动。企业对资金的获取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