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收储存量房? 如何操作成难题
听说过政府收储棉花,收储稀土,真没听说过有收储商品房的。不过这正在成为现实,江苏、福州等7省市正在实施试点,由政府回购存量商品房,疏解待售库存的同时,减少政府建设保障房的压力。
政府收储是高存量房的救赎之道
逻辑听起来非常完美。目前除一线城市外,由于上一轮高房价中楼市迅速扩张,房地产开发商手中积累了大量的库存商品房。另一方面,政府担负着建设保障房的目标。以政府的力量将这“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实在再好不过。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调查,按照最高限额,此措施能够最高化解6000平方米的商品房库存以及少建设100万套保障房。
不过等等,如果由政府收购存量房,那么如何体现市场化定价,程序又是否公开透明?保障房建设可以靠项目融资,那回购存量房作为保障房的巨量资金从何而来,资金渠道又是否是市场化的?存量房变为保障房后又如何分配,会不会出现权力寻租,是不是有计划经济老调重弹的意味?
如此之多的问题,都等待着具体细则的回答。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收储商品房可能并不能惠及真正需要保障房的人,也不能保证政府的顺利“去杠杆化”以及整个收储过程的经济有效。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资金来源有棚改的资金也有财政拨款。在一些城市的具体实践中还出现了发行私募债以及REITs募集等融资模式的探索。在如何确定收购什么样的商品房,又将怎样分配等关键问题上,细则还没有出来。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具体制定政策可能有些复杂。可见这项政策结果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政府统购商品房这一做法不宜作为长期之策,否则又有可能重回福利分房的时代。我国住宅供应体系、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应有独立的发展逻辑与制度框架。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