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产业成国际贸易摩擦多发区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获悉,近年来,因国内无序竞争,欧美等国为争夺未来产业制高点,高新产业正渐成贸易摩擦重灾区。

美国发起的光伏产业“双反”成为刚刚结束的广交会的议论焦点。

“企业去年出口额增长了10%,利润同比却下降了60%,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双反’政策正是其中之一。”深圳拓日新能源科技公司总经理李粉莉说。

美国发起的“双反”调查最终可能导致20%到30%的叠加税率,一旦实施,大量中国产品就要退出当地市场,江苏常州东君光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良华说。

根据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一些遭遇过贸易摩擦的企业的情况来看,近年来欧美国家针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逐步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损害不容忽视。

专家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有发达国家争夺产业制高点等外因,也有国内产业无序竞争等内因,应多管齐下,对内规范行业秩序,对外捆绑欧美企业“借力打力”,同时加强“走出去”力度,构建多元化格局,打通我国高新产业发展之路。

贸易保护系统化

光伏产业只是我国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备受国际贸易保护“重点关照”的一个缩影。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副局长余本林说,近两年来,欧美等对我国贸易救济措施已经呈现出明显的由低向高趋势,即从传统钢管、农产品等转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配备其他辅助措施,来势汹汹。

从商务部公布的信息看,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遭受贸易摩擦最集中的是通信产业和清洁能源两大领域,且案件规模大、措施严。如在通信领域,欧盟先后对从我国出口的集装箱检测设备大型扫描仪和数据卡发起贸易救济调查;而在新能源领域,美国先后启动对华清洁能源301调查、对我国晶硅光伏电池产品和风塔进行“双反”调查等,其中仅最后一项就涉及产品金额30亿美元,是2010年以来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发起的最大贸易救济案之一。

同时,欧美的贸易保护措施日益系统化、制度化。余本林说,为能够顺利发起贸易调查,美国今年启动了跨部门的贸易稽查中心,“统一行动”应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矛头直指中国。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说,美国众议院今年3月通过《1930年关税法》修订案,扫清了美国对中国和越南等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法律障碍,政策重心之一就是我国的高新产业。

从涉案区域看,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遭遇贸易摩擦的主要区域集中于欧美地区。但不少专家认为,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摩擦向新兴市场蔓延的风险在增大。余本林说,欧美的贸易调查有很强的示范性作用,易被其他国家和地区“跟风”。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向晨说,据了解,继欧盟对我国通信产业发起反倾销等调查后,印度也在密切关注,并多次传出将发起调查的信息。

贸易摩擦“重灾区”浙江省的情况印证了这一趋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入世十年来,全国约7成的贸易摩擦案件涉及浙江,浙江的涉案金额约占全国涉案金额的1/4。据浙江省商务厅公平贸易局局长张勇介绍,近两年虽然从涉案金额来看依然是欧美居高,但从立案国别来看,涉及浙江的贸易摩擦案件最多为美国发起,印度、土耳其已经超过欧盟位居第二、三位,排名前十的还有巴西、阿根廷等国,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涉案占比不断攀升。

受访专家和商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预计,从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新兴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救济形势很可能日益严峻。张勇等人表示,除了美欧地区通过修改法案、成立新的贸易执法机构之外,巴西、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国家近期来也纷纷扩充贸易救济调查机构,着手加大贸易救济调查力度。

旨在争夺产业制高点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遭遇摩擦加剧的原因是多重的,但总的来说是“外因为主,内因为辅”,本质上是欧美发达国家争夺未来产业制高点。

从外因看,一是发达国家保增长的压力使然。徐兵说,目前,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进程缓慢,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主要体现为高技术产业方面,这是它们的“命根子”。随着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增加,这些发达经济体日益感受到威胁,针对从中国进口高技术产品所设置的贸易障碍自然越来越多。余本林说,截至目前,全球与中国有贸易摩擦的国家有20多个,美国涉及的金额就占了全部贸易摩擦金额的近1/3,“摩擦向高科技产业领域延伸的目的就是增加中国商品入美难度,保护本国制造业。”

其次,推动欧美国家“再工业化”、加快制造业回流充实经济。张向晨分析认为,今年2月以来,随着一系列法案措施推出,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已经从口号进入了实际行动阶段,虽然美方也将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列为重振目标,但重点还是放在生物工程、节能环保等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上,“这就与我国产业升级转型,特别是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意向形成对立,势必形成争夺,因此美方必然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市场,并给投资者加压,逼迫他们把投资重心放在美国。”

“哪里有竞争,哪里就容易出现摩擦。”张勇说,近两年中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光伏等领域与美欧企业逐渐开始贴身肉搏,贸易摩擦从传统领域转向高新技术领域,新兴市场正面竞争加剧也必然导致摩擦升温。长期来看,贸易摩擦的常态化将是欧美制造业回归的必然结果。

刘良华说,从光伏行业看,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的差距“也就在一两年左右”,稍微一发力就赶上了,“但是贸易摩擦给我们许多合作伙伴造成了困扰,在增加后续合作和扩充投资上心态犹豫。”

从内因看,我国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无序是造成摩擦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在新能源产业较为显著。李粉莉说,该产业之所以引发贸易摩擦,与我国个别企业没有按照客观标准核算成本、按照合理价格出售产品有直接关系,“一年不到的时间,价格跟跳水一样往下降,美国企业能不急吗?”一名浙江企业主反映,甚至在遭遇“双反”调查之后,仍有一些企业不顾行业整体利益,为避免抗辩失败失去部分国外市场,在短期内大幅加大出口,很容易给立案国留下“倾销”的口实。

实施“借力打力”和“走出去”

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各国经济发展的“必争之地”。刘良华说:“欧美市场占据我国出口主要份额,具有引领性,要想继续保持发展空间,就必须坚决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在国家层面进行反对、采取反制措施的同时,对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应对能力。一些在贸易战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通过“借力打力”和“走出去”的办法应对摩擦。

所谓“借力打力”是指发动欧美发达国家关联企业应对摩擦。张向晨说,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一大特点就是全球布局性强,“中国有出口,也有进口,企业有部分在中国,也有部分就在欧美,一损俱损,因此要善于和欧美的下游用户沟通,可以通过领导人演讲、商贸交流等方式激发他们去游说本国政府,影响甚至改变对方贸易管理机构的裁决。”

浙江巨石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玻璃纤维制造商,在今年4月刚刚结案的欧盟对中国产玻璃纤维织物反倾销案中,巨石集团采取“用欧洲人的需求打动欧洲人”的办法积极应诉,最终以欧盟撤诉告终。巨石集团副总裁项茹冰说,去年7月得知欧盟发起反倾销调查后,巨石集团和其他玻璃纤维企业第一时间向客户发去告知函:“我们的产品优质、低价,并不存在倾销,一旦征收反倾销税,税负最终还得你们自己埋单。”项茹冰说,中国的玻璃纤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国外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得用我们的产品,结果客户很快响应,西门子、维斯塔斯等大型企业还调动多方资源,帮助中方应诉。”

巨石集团找到了27名参与投票委员的邮箱地址,让客户逐一给他们写信游说。“一方面表明我们有优质产品,二来欧盟看中就业率,玻璃纤维是应用广泛的新材料,给下游带动的就业岗位比大约是1:40,我们这里1个人失业就要导致40个欧洲人失业,这击中了欧盟的要害。”

此外,加大“走出去”力度绕开壁垒和拓展新兴市场。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干事长阿丹·阿明就表示,中国企业可以考虑在欧美增资设厂,绕开壁垒,也可以考虑让市场更加多元化。随着新兴国家的迅速跟进,全球新能源市场已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寻求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可成为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重要措施。

浙江正泰集团眼下正在积极应对美国对我光伏“双反”调查,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一来采取了自有新技术,二来因为加快全球布局,对这一轮来势汹汹的“双反”调查并不太担心。正泰通过和多个国家的知名企业合作生产,制成成品后,再通过其销售渠道发往世界各地。近年来正泰通过收购外国销售团队,聘请上百名外国专家,已经在欧美多个国家成立了海外销售子公司。南存辉说:“贸易摩擦以后会越来越频繁,通过走出去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可以避开原产地限制,尽量减少摩擦损害。下一步可以考虑直接把工厂开到欧美等主要市场去。”

张向晨说,争夺是双方面的,根据摸底调查,目前大型跨国公司仍然都十分热衷对华投资,国外可以搞摩擦逼企业回国,中国同样可以完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核心企业来华投资。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