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钢铁业产能过剩压力巨大

第三届中国钢铁规划论坛近日举行,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李忠娟在论坛上指出,钢铁布局调整陷入两难境地。

目前我国钢铁产能总量过剩带来巨大压力。据前瞻资讯数据中心监测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粗钢产能已达9亿吨左右。2005年以来开工建设的3.57亿吨的产能中,未按规定取得国家核准的占79%。

“违规建设的产能未经科学论证,在科学布局、产品定位、装备、工艺流程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加大了结构调整的难度和成本。”李忠娟说。

早在2009年,中国政府就对钢铁行业执行三年不上新项目的严格管制。除首钢搬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以外,宝钢湛江、武钢防城港等沿海钢铁基地建设,以及城市钢厂搬迁等布局调整任务基本未能付诸实施。

“规划确定的重点结构调整项目不能实施,给盲目扩大的产能留下市场空间。”李忠娟表示,行业布局调整陷入两难,不调整,则钢铁产能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矛盾无法改善,而调整则有可能导致产能进一步增大,加剧总量过剩。

此外,钢铁行业兼并重组亦面临诸多障碍。2011年底,我国前五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33.7%,前十位占49%。根据工信部《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钢铁行业前十家产业集中度要提高至60%。对比近年钢铁业集中度增长的年均速度来看,要在5年内提高11个百分点颇具挑战。

李忠娟称,在振兴和调整规划实施过程中,中小钢铁企业生存空间得到改善,兼并重组意愿不强,而大企业则在跨地区重组过程中受到利税分配、统计归属等体制限制,并面临历史债务、人员安置、企业发展等问题。

目前,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正在积极推进重点地区结构调整以及区域性兼并重组,已经推进山东结构调整试点工作,启动河北等重点产业地区的结构调整。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处长徐文立表示,目前已经起草完成指定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促进优势大型企业开展跨地区兼并重组。政府将积极推动河北、江苏等地区的兼并重组进程,开展山东钢铁结构调整试点工作。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