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发布 遏制汽车产能过剩
日前,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正式发布。据了解,该目录将于今年1月30日起执行。新版目录与老目录有诸多不同,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地方是将汽车整车制造条目从鼓励类中转移到了允许类。对此,有分析认为中国收紧外商投资汽车产业政策,将降低对汽车行业中外资的支持。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将汽车整车制造条目从利用外资鼓励类中删除,是由于中国整车制造能力已经有些过剩,整车企业过多。这是根据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作出的正常调整,不存在收紧的问题,也不会影响现有的合资汽车企业在中国继续经营。
中国整车企业过多有产能过剩风险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有汽车整车企业130多家,是世界汽车大国中最多的。前十家国内汽车集团产销量占83%左右,其余企业仅占17%的市场份额。最近两年,汽车业兼并重组只有长安重组昌河哈飞、广汽重组长丰和吉奥,总体步伐还是嫌慢。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大而分散的局面始终未能解决。因此,严格控制新增整车企业已然成为一项共识,对外商投资也不例外。
由于前两年国内车市形势好,汽车厂家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扩大产能计划,一些新建项目可望在今明两年投产。随着车市增幅放缓,一些厂家的新增产能可能会放空。从遏制汽车产能过剩出发,对整车项目的审批这两年一直在收紧。但这并不意味着收紧外商投资汽车产业的政策,只是引导外资投向更有市场前景、投资回报更高的项目。
汽车产业利用外资政策并未改变
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核心。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领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跨国汽车巨头相继在中国设立了合资整车企业,还吸引了大批汽车零部件巨头来华投资设厂。这些合资企业,带来了技术、资金和车型,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国产轿车70%是由合资企业生产的,利润最为丰厚的中高端轿车,基本上是合资企业的天下。外商投资汽车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在中国生产销售,中国已经成为大众、通用等跨国汽车公司全球最大的市场。
随着中国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新车市场。中国生产的车型和品牌也位居世界第一。在中国汽车进入后合资时代的今天,中国继续欢迎外资进入中国汽车领域,但是不能沿用以前的模式。在汽车后合资时代,中国政府鼓励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设立汽车研发中心,投资汽车关键技术和零部件。
引导外资投向汽车关键技术和零部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指出,新《目录》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加了鼓励类条目,减少了限制类和禁止类条目。同时,取消部分领域对外资的股比限制,有股比要求的条目比原目录减少11条。二是促进制造业改造提升。将高端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促进外商投资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外商投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五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新《目录》鼓励类第十九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详细列出了鼓励外商投资的项目,包括:汽车发动机制造及发动机研发机构建设、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关键技术研发、汽车电子装置制造与研发、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
上述项目包括升功率70以上的汽油发动机、双离合变速器等一系列中国汽车产业短缺的技术。不难发现,中国的意图在于借力外资发展自身汽车产业短板,这表明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