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超载 准入条件掀起多晶硅行业整合高潮
12月14日,工信部对首批符合《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企业名单进行公示,共计20家企业入围。保利协鑫、赛维LDK、昱辉阳光、东方电气、天威保变、特变电工等知名企业麾下多晶硅公司纷纷跻身其中。
但同时,有业内人士透露,《多晶硅准入条件》中的20家企业,9成已经停减产,产能全开的不超过两家。
由于多晶硅需求不足、美国反倾销等因素使得整个多晶硅行业仍然处于低迷状态中,目前中国多晶硅面临的更紧迫的问题是此前盲目扩张造成的产能过剩,生产与加工等环境污染严重,能耗比较大,而多晶硅行业又有着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等问题。准入的实行,将有利于减少污染,引导行业健康发展,通过行业整合,成本优势明显的大规模企业将明显受益。
太阳能产业链分上、中、下游,上游多为多晶硅制造,中游是光伏板组件,下游为电厂。欧债危机的再度恶化,使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陆续下调对光伏产业的补贴,而政策紧缩使得电站开发融资变难,同时欧元贬值使下游企业蒙受汇兑损失,这些明显压缩了欧洲光伏市场的需求,导致2011年欧洲区域仅占据全球市场58%的份额,远低于去年同期的78%。虽然中国、美国这样的新兴光伏市场需求出现较快增长,但只能弥补欧洲市场下滑带来的影响,令整个光伏应用市场维持基本的增长。
同时,由于国内光伏产能主要依靠国际市场消化,但国际市场出现萎缩,光伏企业不得不转向国内市场,但国内产能的增量远超国内市场的增量,因而造成产能过剩。就拿英利公司来说,2011年其实际产能将接近2GW,较 2010年大幅增长64.8%,2010年英利公司82%的产能消化在欧洲市场,美国和中国占17%,但2011年,其25%-30%的产能需要中国和美国市场消化。
由于多晶硅需求不足、美国反倾销等因素使得整个多晶硅行业仍然处于低迷状态中。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料显示,2011年11月,我国多晶硅主流价格保持在20万-23万元/吨,环比下跌7.5%。尽管11月下旬开始,价格下挫情况有所好转,但目前的价位已跌破绝大部分企业的成本线。
此外,部分光伏产业尤其是多晶硅的生产与加工等环境污染严重,能耗比较大。目前国内常用的多晶硅生产技术为“改良西门子法”,这一工艺同时形成大量的四氯化硅等氯硅烷副产物和氯化氢。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回收工艺不成熟,四氯化硅、氯化氢、氯气等有害物质极有可能外溢。
面对多晶硅行业的现状,环保部公布的《2011全国污染防治工作要点》中,多晶硅与铅锌、含铅酸电池一道被列入今年重金属污染准入的重点范畴。三部委联合出台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中,列出了包括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在内的多条“环保”准入门槛。其中规定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贮存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对产生的四氯化硅等危险废物,应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相关管理规定。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到2011年底前小于60千瓦时/千克。还规定,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环境条件要求高的区域周边1000米内不得新建多晶硅项目,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等。
近年来,作为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中国各级政府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土地、税收和信贷发面都给予了诱人的优惠,于是太阳能全产业链加速扩张。政府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能够推动企业产业转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然而,在操作上,不设门槛地发展,导致投资一拥而上,而在风险提示和行业监管方面却明显不足,给整个多晶硅行业发展埋下了隐患。
另一方面,太阳能产业是典型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随着国内银根抽紧,不少前期大铺摊子的光伏企业一下子就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问题。甚至不惜向通过民间借贷募集资金投资。在过去几个月里,国内已有50多家太阳能企业倒下,三分之一的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显然,在未来两三年内,太阳能产业将迎来一场大洗牌,不少企业将吞下此前盲目扩张的苦果。
目前多晶硅已开始率先整合。工信部近年来推进多晶硅行业准入取得实质性进展,首批多晶硅准入企业名单将公布,而乐电天威、新光硅业等4家企业已达到国家准入标准。据了解,此次入围的企业均符合《准入条件》要求的“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80千瓦时/千克”等标准要求。
随着行业整合的实质性推进,多晶硅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那些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中小企业将成为淘汰的对象,被逐步驱逐出市场。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