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才是真正的鬼城 房价都在这里冬眠

前瞻经济学人

大亚湾的房子特别多,人却很少

一方面是楼盘空置率过高,另一方面则是一个个新工地正在不断被开辟

如果在夜晚从高空俯视珠三角入海口,在璀璨光亮的深圳市东南边,大亚湾一片灯火阑珊。近十年来,在这片三面环山的避风良港里,不断快速生长的,只有钢筋水泥筑成的住宅和楼盘。

据媒体报道的鬼城已有12座,大多分布在内蒙、东北等地广人稀、资源消耗型发展地区。而就在1200万深圳人身边,大亚湾却人少得令人寒颤:冷冷清清的街道,丛生杂乱的野草,整齐阴冷的住宅,在这重重 “黑影”背后,高塔吊臂仍在昼夜施工,一辆辆泥头车呼啸着奔向新开辟的工地。

寂静岭?大亚湾!

如果你玩过著名恐怖游戏《寂静岭》,一定会对其中渲染的神秘诡异的氛围印象深刻。在惠州大亚湾新区某些地方,耳闻目睹之处仿佛现实版“寂静岭”。在成片整齐划一的高耸住宅之间,弥漫着的空旷、荒芜、安静令人不安,随着夜幕降临,这种感受越发强烈。

傍晚,沿着惠深沿海高速去往大亚湾,都市喧哗逐渐隐去。在其沿线小桂湾、大亚湾第一中学附近,七八栋高层住宅依山而立,大量别墅密集分布,并无人居住,巨大的楼影子扎在地里。天色暗下来,上百户的高层只有三四盏灯点亮,远不如旁边的石化工厂灯火通明。

进入大亚湾石化大道,道路像新建成一样,被昏黄的街灯照亮,半天难见行人和车辆。车窗外漆黑的楼群快速后退,有人住的小区三三两两。在石化大道中段,这个叫峰景苑的小区略有“人气”。小广场上,四位中年妇女合着《爱情买卖》跳健美操,三个小朋友在公用健身器材处打闹,一位老者推着婴儿车里的宝贝转过拐角,就没再出现。

这个小区里绿化完备、地面干净、六七辆车停在各自主人的单元门口,垃圾桶里甚至没什么垃圾。目力所及,六七栋高层住宅亮灯不超过20户,门口有三家小门面还在营业。或许是少有人到访的缘故,这里的居民对于陌生人较为警惕,不说一句话但在黑暗里盯着你。

门口一家小卖店老板说,现在小区里的居住率不超过三成,周末时人才多些,“没人住也没人买,空房有的是,租个两室一厅也就四五百元。”

在大亚湾中心区,高层住宅更为密集,建好的、待售的、正在建的举目皆是,除了楼还是楼,大部分空无一人。有人住的高层上亮灯的只有个位数。

“野蛮生长”的楼盘

大亚湾如此大量的住宅何时开始兴建,很多人已没有准确的记忆。很多业内专家认为,2010年是一个重要节点。2010年3月惠深圳沿海高速通车,将大亚湾至深圳车程缩短为一小时内,从而迅猛助推了沿线片区造房热潮。

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大亚湾区新建住宅楼面积增长27.1%,竣工面积增长255%,商品房累计交易3406宗,交易面积28.7万平方米,增长137.8%,新房成交量增幅居惠州市首位,占全市新房成交量的四分之一,而房屋价格增长了23.2%。

该股热潮持续到2012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大亚湾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月至8月,房屋建筑面积累计达到562.2万平方米,累计比上年同期增加48.7%,现售房屋交易宗数591,累计比上年同期下降15.1%,预售房屋合同备案宗数达到8114,累计比去年同期增加5.7%,预售房屋合同交易面积达到77.4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21.4%,2012年全年大亚湾片区开工项目108个,供应面积超过330万平方米,相当于近30个深圳市民广场面积之和。

2013年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房产管理局批准发放房屋预售许可证达56个,预售面积达160万平方米。

“冬眠”的房价

外地投资客被套牢、楼盘配套稀缺难引刚需,本地人口无力接盘,共同促使大亚湾楼市进入冬眠状态。

2010年惠深沿海高速通车,客观上拉进了两地车程,被深圳井喷式房价“逼走”的投资客和购房者,带着大笔资金和乐观的未来预期,来到大亚湾。

近五年,大亚湾的房价一直徘徊不前。据深圳投资客郭先生现身说法,2010年他在大亚湾中心区以每平方米5000元的价格购置一套三房,“现在差不多还是这个价,最多涨了几百元。”在同样的时段里,深圳原特区内房价几乎翻倍。

资料显示,2010年惠州商品房成交均价每平方米4364元,仅为深圳的四分之一;而据中原地产数据,2013年大亚湾片区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4492元,当地中介口中,甚至能听到最低价每平方米低于3000元的楼盘。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地产中心主任宋丁认为,周边投资客购房并不居住,大量楼盘开发生活配套滞后,两者共同导致极高空置率。

与海量楼盘供应相对的是稀少的本地人口,数据显示,整个大亚湾规划区有约12.2万人,常住人口7.2万,流动人口5万。以石化新城为发展定位的大亚湾,大量迁徙而来的产业人口,曾是政府和开发商已于厚望的楼市“发动机”,但情况并未照预想中发展,“能就业能生活,有不错发展前景,人才会来,有人住,才能实现自我造血。”宋丁说。

未来“造城”计划

在宋丁看来,大亚湾疑似“鬼城”的病灶,早在20年前就已埋下。自199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惠州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先后经历了“造地”、“造厂”、“造房”三轮运动。财政薄弱的当地政府为了发展,大量批复土地。

大量石化类企业和住宅楼盘落成之后,相关公共和生活配套没有跟上,“眼下最重要的是‘造城’,就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宋丁说。

为破解现状,政府已开始着手长期规划,一份纲领性文件《惠州市大亚湾地区分区规划 (2007-2020)》(以下简称《规划》)显示,规划期内,厦深铁路、惠大铁路二期、惠深沿海高速、深圳外环高速、珠三角城际轨道惠州段将逐一落成以加快“惠深一体化”进程;强化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将建立大型商业网点、商业街,以及以商务办公、高档酒店和休闲娱乐设施、成为面向世界的高档滨海商业中心;同时在中心区、霞涌之间建立两条上千米隔离带,规划4座污水处理厂和一个垃圾填埋场。

按照规划,到2020年,大亚湾区建设面积将增长约7倍,人口将增长约6倍,常住人口控制规模为80万人。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为156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居住用地面积2392.7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15.41%。

中原地产华南总裁李耀智认为,到大亚湾置业人群分两类。一类是占有沙滩、湾区等稀缺优质资源,看重未来的升值潜力;另一类是普通白领和工薪阶层,以改善居住条件为主。去往深圳东、大亚湾等地置业的大趋势不会变,关键在于政府的长期规划是否有助于楼市健康发展,“短期解决医疗、教育、服务等生活配套,长期解决商业和就业问题,把旅游区变为居住区,人才会落地生根。”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