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电视剧产业飞速发展
在过去的10年里,吉林电视剧产业大放异彩。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料显示,2002年,吉林省参与摄制的电视剧《刘老根》热播全国,相继捧得“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和“金鹰奖”等重量级奖项,成就农村题材电视剧经典。随后几年,吉林省生产制作的《希望的田野》《圣水湖畔》《美丽的田野》《都市外乡人》等一批农村题材电视剧,相继闪亮荧屏,甚至一度占领了央视一套黄金档的“半壁江山”,一时间,“吉林电视剧现象”引起业内外关注。
2006年,为了将“吉林电视剧现象”打造成“品牌”,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应运而生。随后吉林省集中优势,整合资源,继续做大做强吉林电视剧品牌,相继制作了《静静的白桦林》《交通警察》《插树岭》等一批精品佳作,获得良好口碑。
但近两年,在电视剧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态势下,以农村题材和现实题材见长的吉林省电视剧,逐渐湮没在火爆的宫廷剧、谍战剧、家庭伦理剧中,难赢大奖和大众认可。
对此,吉林影视剧制作集团总经理郭培林坦言,这一方面源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另一方面则与艺术创作的生产周期有关,“电视剧和其他艺术一样,它的创作要遵照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想要拍摄一部精品电视剧,从最初的策划到最终的播出,需要长时间精工细磨。”他说。
而让“吉林电视剧现象”走向沉寂的最大难题,还是缺乏人才。“剧本"闹饥荒",大牌演员又请不起。”郭培林介绍,剧本和演员,是决定电视剧水准的两大因素,而今,这两大因素正成为困扰业内的两大难题。
他说,首先,浮躁心态在影视圈盛行,使沉心写剧本的编剧少了,好剧本变得“一本难求”;其次,想请明星演员为电视剧“撑场”,如果没有强大财力支持,更成为“不可完成的任务”。“大牌演员一部30集的电视剧片酬动辄上千万元,几乎占据了一部电视剧一半制作费。随着演员的片酬提高,剧组其他费用就得无奈做出缩减,电视剧制作自然变得粗糙。”
为了避免陷入这种电视剧“烧钱不赚吆喝”的怪圈,吉林影视剧制作集团如今探索出一套以低成本操作、生产高质量电视剧的“以小搏大”模式。郭培林说:“电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需要剧本、导演、演员、道具等各方面共同出力。我们在生产电视剧时,就力争让每个环节都不短腿、减分。”
他介绍,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在生产电视剧时,坚持“剧本为先”原则,“先用独特视角选立剧本,让剧本出新意,不雷同;在拍摄中,则不花大钱请名角,启用实力派演员为电视剧增色添彩;在后期制作中也做到精益求精,力争让每部电视剧成为留得住的经典。”
运用这一“以小搏大”模式,吉林影视剧制作集团去年拍摄的《好歹一家人》,今年1月热播央视八套。这部电视剧既没有明星大腕,也没做铺天盖地的宣传,却依然赢得观众认可,收视率进入同档期全国前十。
据了解,今年,吉林影视剧制作集团在保持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化题材制作。今年将登陆央视的电视剧《我的土地我的家》和《战犯》就是全新尝试。其中,《我的土地我的家》讲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与土地的故事和对土地的深情,力争在老题材中出新意;而电视剧《战犯》则聚焦中国改造日本战犯这一全新题材,献礼中日建交40周年。
电视剧创作生产,还应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拍出留得住的精品。在不断努力下,吉林电视剧产业必将发展的更好更快。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