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挂羊头卖狗肉” 成功率近10%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上海市统计局副局长朱章海日前介绍,2011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全年共实现总产出6429.18亿元,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2%。

然而,在漂亮的数据后面却发现,在上海100多家市级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公认比较成功的规模化、主题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仅占总数的10%左右。

一位曾参与调研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的政协相关人士批评:“很多园区‘挂羊头卖狗肉’,名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就是工业厂房变身商业地产,靠地产开发、收取租金盈利。园区里什么企业都有。”

针对上述现象,官方表示此前认定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要面临“洗牌”。

“变味”的文化创意园区

据前瞻网了解,上海目前已拥有114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基本覆盖全市,规模居全国前列。据统计,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约2/3由老厂房、老大楼、老仓库改建而成,老厂房成为重要载体,这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模式”。如8号桥、M50、田子坊等由老厂房改建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具有上海地标意义的“人文景观”。

不过,在近些年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改建过程中,一些文化创意园区早已“变味”。

当前上海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少园区的核心功能完全是商业休闲,创意办公仅为点缀。

在由上海华东电焊机厂改造而来的运动LOFT创意园,可以看到园内有咖啡厅、餐厅、健身会所等休闲娱乐场所,不少入驻企业也并非文化创意产业。在本地一些分类信息网站上,运动LOFT创意园的租售信息多达数十条。拨打联系电话,对方声称提供小型办公室出租,面积大小可随意分割,还提供虚拟办室业务。对于企业的业务范围,也没有任何要求。

虹口区溧阳路611号,是由近代远东第一屠宰场改造而来的1933老场坊,开放之初就被誉为“上海时尚创意新地标”。不过,走进老场坊,却看到许多购物和餐饮店入驻,其中不乏沪上知名品牌商家。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33老场坊的商业产业占比高达60%。在附近的年轻人心目中,1933老场坊正在变成聚会和消费的好地方。

而被认为是“成功典范”的田子坊石库门创意街区,包含商业零售、餐饮休闲、文化娱乐等多种形态在内的商业产业占比竟超过50%。过多的商业店铺入驻,导致租金上涨过快,大批画家、艺术家搬离,文化创意产业反成陪衬。

上述问题已经引起上海市有关方面的注意。据前瞻网了解,2011年底上海市政协曾专门组织调研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认为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尚存在“重形态、轻业态”、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管理规范不健全等问题,将是产业园区今后发展的瓶颈。

一位参与调研的相关人士说:“调研中发现,很多园区‘挂羊头卖狗肉’,名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就是工业厂房变身商业地产,靠地产开发、收取租金盈利。园区里什么企业都有。”

成功的仅占10%

据一份文件显示:2005年到2009年之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共进行了5次授牌,从第一批18家快速扩张到80家,“一哄而上”的园区建设及“招商引资”的简单复制,导致创意产业园区的同质化倾向严重,彼此间争夺有限的企业资源,公认的比较成功的规模化、主题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仅占总数的10%左右。

针对现状,此前认定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要面临“洗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邵志清说:“在载体空间上,已从老厂房、老大楼、老仓库的改建,发展到不仅限于‘三老’改建,更多是国家级产业基地引领。”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园区发展从老厂房、老仓库改造逐步发展到以国家级产业基地为引领、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的新阶段。

邵志清透露,下一步文化产业园区和创意产业集聚区要继续融合发展,原有的50多家各级文化产业园区,和80多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将统一标准、统一认定、统一管理,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转变为真正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并最终形成“特色集聚、良性竞争、合作联动、分布合理”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新格局。

而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则将面临被摘牌的命运,推进创意产业园区结构优化,促进园区更好发展。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