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折戟,新机难立,vivo入危局

科技新知

1

图源:摄图网

作者|王思原 来源|科技新知(ID:kejixinzhi)

欧洲杯激战正酣,vivo作为官方合作伙伴,在全球消费者面前赚足眼球。但与此同时的印度市场,vivo却面临被迫退出的境遇。

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政府要求塔塔集团持有vivo印度公司至少51%的股份,合资公司需由印度企业主导,营销网络也要在地化。

自2022年以来,vivo和其他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的业务受到严格审查,多次遭遇银行账户冻结和高额担保金要求,这反映出印度“Make in India”战略的持续推进。

而vivo出海最先喊出的口号是“More Local,More Global”,就是深度本土化:工厂建在当地,上到公司高管、下到流水线工人,也清一色聘用当地人才。目前来看,这种“更本土”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给了印度制造业“过河拆桥”的底气。

作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市场,印度一直是各大手机品牌争夺的焦点。然而,vivo在印度市场遭遇的挫折,无疑给其海外扩张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

好在四年一次的欧洲杯“卷土重来”,给了vivo一次喘息机会。可纵观整个vivo,除了海外市场的艰难外,高端市场、低端市场都面临困局,而这些触及到基本盘的问题,也正是vivo的隐忧所在。

Part.1

印度折戟,欧洲鏖战

vivo出海的第一站就是印度,却是块10年啃不下的硬骨头。

2014年,创始人沈炜亲自带领一众国内代理商考察,目的明确直指印度市场。次年,vivo开始在印度大肆建厂,带领经销商铺设门店,用本土化思维、本土化文化融合、本土化管理的策略,服务于本土消费者。靠着极致本土化的打法以及高性价比的产品,仅3年时间,vivo便成为印度智能手机市场排名前三的常客。

全球化时代的出海落地容易,想要生根往往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所以vivo选择了与小米等国内厂商不同的思路,不与其他企业合作,而是自建工厂并且还要与国内工厂规模相当。

资料显示,通过各项投资,vivo在印度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将接近其在中国两家工厂的规模,并且vivo也将成为在印度投资最多的手机品牌之一,与韩国三星电子不相上下。

但巨额投资换来的却是印度方面的“过河拆桥”。2021年10月,印度相关部门打响审查第一枪后,过去两年间,越来越多印度政府部门开始盯上中国手机厂商,不时上演罚款、冻结资金、批捕中国籍员工等霸王操作。如今塔塔集团欲收购vivo印度公司至少51%的股份更是雪上加霜。

尽管从印度赚钱正变得越来越难,但在少赚钱和不赚钱之间,不到万不得已,没有手机厂商会主动选择后者,尤其是已经投入巨额沉没成本,选择了重资产路线的vivo。

需要注意的是,vivo凭借这一套打法在印度风生水起,但在欧美等发达地区却失了灵。

与欠发达地区不同,欧美市场在科技消费电子领域积累深厚,当地用户消费力强,对手机品牌和品质也更挑剔,中国手机厂商更难建立品牌形象和信任感。

vivo的策略依旧简单粗暴,2017年与FIFA签订两年世界杯赞助商;2020年又拿下两届欧洲杯的全球合作伙伴;另外在欧美一些大型线下商超也能看到vivo铺天盖地的广告。

vivo是营销高手,在国内和印度都战果颇丰,但在欧洲市场多年的投入,并未掀起太大水花。从2021年至今,虽然vivo每年增速不容忽视,但Counterpoint Research、Canalys等调研机构发布的最新报告均显示,其整体市场份额还未脱离“Others”之列。

另外,欧洲市场极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vivo相关的专利诉讼大战也是硝烟不断。

2022年,诺基亚因专利侵权将vivo告上德国法庭,vivo最终败诉并被要求退出德国市场。随后,vivo德国官网上的所有商品被清空。值得注意的是,vivo的欧洲总部恰好设在德国。

欧美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差异在于渠道。在这里运营商渠道依旧强势,可能占到手机总体销售的一半。“在西欧,经销商和运营商渠道都很强,如果不能得到它们很好的支持,就很难规模性地触及到消费者。”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的分析师贾沫分析称。

而在vivo进入之前,三星、小米甚至苹果都早已与欧洲各国本土有实力的运营商、经销商达成了长效合作。也就是说,纸上营销再好,终端销售市场感受不到,依旧很难成交。

不容忽视的是,vivo国内的老对手荣耀也在积极地打开欧洲市场。以德国为例,荣耀线下进入了欧洲最大的零售商MSD,与旗下media markt展开合作,而在线上主要在自有商城和"1+1"虚拟运营商合作。全面进军下,荣耀在2023年第四季度实现了116%的增长率,成功跻身欧洲市场前五,今年一季度市场份额达到3%。

祸不单行,国外市场东窗事发的同时,vivo在产品规划上也并不如意。

Part.2

高端市场久攻不下

vivo的出圈可简单概括为性价比+强势广告宣传+农村包围城市路线。但这种出圈也使其在高端化上难以突破。

据企鹅智库给出vivo的用户画像,以年龄在30岁以下的女性用户为主;有六成来自三四线城市,且月收入超过3000的只占据四成。显然,vivo的用户画像是一个年轻但购物力不够的群体,这就导致过去几年vivo高端手机销量始终没有达到高层预期,在高端战略上摇摆不定。

以vivo NEX机型为例,当时它是手机历史首款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手机,后续推出的瀑布屏、双屏等技术方案更是处在业内领先。当时NEX上市后,vivo也给出不少资源支持,但好景不长,2022年NEX系列宣布停产,两年后,NEX事业部更是被关停。

外界猜测NEX走向灭亡的理由不外乎两个,一是销量惨淡,导致整个系列投入产出比太大;二是NEX除了前期有亮点外,后期没能形成持续性的产品特色。因此NEX的命运就此宣告结束。

而且vivo的代理模式让经销商在公司内部有着极高的话语权。这虽能帮助vivo稳定整体销量大盘,但层层代理流通加价下,让vivo的售价也在不断提高,不少消费者也吐槽称vivo低配高价、高配更高价。

最近几年借助华为的短暂退出,vivo再次冲击高端,但当下智能手机行业目前仍未真正走出寒冬,作为高端化布局的后来者,需求不足的难题摆在vivo面前,其抓手并不算多。

自研芯片+自研大模型+影像,可以说是vivo全部的底牌,但当下vivo的高端也面临着不小压力。

拿最新的X100系列来看,作为vivo最高端的旗舰系列,在去年vivo X100系列发布后,甚至有消费者在vivo论坛上直言其“拍照退步”。

DxOMark平台此前公布的vivo X100 Pro的影像评分显示,该机整体得分为150分,其中照片为149分,变焦为155分、散景为70分、视频为145分,预览为81分、人像为142分、低光表现12分。

不过经过几年内卷,手机影像已经卷到头了,差别都不算太大,只有少部分消费者有强烈追逐意愿,这一赛道的身位领先亦或落后不足以说明问题。

想要真正做到高端,自研是重点。只是,“科技平权”愈演愈烈下,技术快速被主流厂商普及已成为事实,无论是1T存储杀入,还是骁龙8系处理器下沉,甚至相机水准,都会被友商快速跟进,自研芯片和自研大模型也从雪中送炭变成锦上添花,很难成为品牌一劳永逸的护城河。

旗舰配置下放,让中高端与中低端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产品力高度同质化,导致的结果是谁都先发谁占优,但谁都没有绝对统治力。

可以说从2020年至今的3年时间,高端化仍是包括vivo在内大多手机厂商的理想彼岸,中低端才是现实中的柴米油盐。

而从Canalys前不久发布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来看,vivo环比下跌了14.9%,再次掉出了全球前五名,这不禁让人疑惑其基本盘是否出现松动。

Part.3

下沉市场再“内卷”

相较于高端市场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下沉市场仍是vivo涉猎最广且最擅长的赛道。然而,近期的一些举措确实使人难以琢磨。

今年5月,vivo在Y系列上推出了“职业模式”计划。所谓“职业模式”,就是针对特定职业推出专属模式,比如vivo Y200系列专为骑士推出“外卖模式”,根据骑手的使用习惯帮助优化电梯网络体验,开通接听电话默认免提功能,并提供快速查看最新订单消息等模式,帮助其有效提升抢单成功率。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外卖模式”并非vivo和外卖平台进行合作,而是通过提升音量和亮度,方便户外工作者在面对烈日下也能看到手机讯息。但不少用户纷纷质疑会不会出现烧屏的现象,对其选择曲面屏也十分不解。有网友更是直言,认为这是“清库存盯上外卖小哥”。

对于外卖小哥来说,需要的仅仅是刚性的功能,正常使用不卡顿、不烧机,保障性强、安全度高,这些足以覆盖送餐需求。硬炒模式的概念,会有多少用户买单呢?

重新在下沉市场发力,似乎也是vivo的无奈之举。海外市场和高端市场从来不是一蹴而就,vivo一直以来也都没能在这两个增量市场站稳脚跟,讲出新故事,反而在中低端市场长期占领客群的心智。

并且长期以往的渠道模式,也导致vivo在线下渠道优势拉满。有数据显示,vivo目前线下渠道门店数已经超过20万家,超高的门店数铸就了vivo在中低端市场的护城河,而这也是vivo最后的底气。

事实上,不止vivo,荣耀、小米、OPPO等二线主流手机厂商的重心大概率会回归中低端市场,但与以往不同,这些产品的下限正在提高。而与之带来的便是手机与手机之间的界限模糊和距离缩进,手机行业即将进入“平均主义时代”。

于当下的手机厂商来说,所有宣传推广的背后都体现了各家对市场的判断和机会的设定,但想要激起大众的换新欲望,面临的挑战依旧不小。

至于vivo,在当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但vivo并未放弃寻求突破和创新的机会。只是在海外折戟、高端难破的大趋势大背景下,想要拿到更多的份额,回到自己更擅长的领域,日子可能会更好过一些。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技新知(ID:kejixinzhi),作者:王思原 

可行性研究报告
科技新知

本文作者信息

科技新知(科技自媒体)

关注(30545)赞(1)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