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业2023:消失的巨头们

斑马消费

1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陈碧婷 来源|斑马消费(ID:banmaxiaofei)

2023年,中国电影总票房542.04亿元,观影人次12.82亿人。没有惊喜,也不至于失望。

影视行业调整期内,一些新的趋势正在形成,市场对贺岁档等特定档期的依赖,国产片向上、进口片向下,等等。

当然,最大的意外,便是传统电影巨头们的消失。这一年,原本把持票房榜头部位置的博纳影业、万达电影、光线传媒和华谊兄弟,纷纷空窗和折戟。

原因无他,前几年的电影存货逐渐耗尽,逆周期导致生产能力不足,市场缺乏优质产品供给。所以我们看到,元旦档,也毫无意外地落空了。

接下来的2024年贺岁档,将是考验电影市场信心的关键之战,谁能成为扛旗者?

高开低走

2023年结束,中国电影市场交出了成绩单。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电影总票房542.04亿元,同比增长80.99%,观影人次12.82亿人,同比增长80.06%。虽然没有预期之中的报复性增长,但总算是守住了稳步复苏的底线。

去年总票房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来自电影票价的增长。2017年-2019年期间,电影票价整体稳定在35元上下,2023年的平均值达到破纪录的42.29元。

所以,随着电影院人流量的回升,以及电影票价的自然增长,电影市场的全面回归应该不用等太久。

就全年各个时段的票房表现来看,2023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算是典型的高开低走。

春节档,总票房75.03亿元,同比增长14.9%,位列影史第二,仅次于2021年;其中,《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最终票房分别为45.44亿元和40.29亿元,双双进入影史前十。

五一档整体亮点不多;随后的暑期档,惊喜不断,《消失的她》、《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孤注一掷》等多部电影持续接力,最终斩获票房超200亿元,刷新暑期档票房、场次、人次等多个纪录。

不过,暑期档之后,市场陷入沉寂,大爆款完全缺席。被寄予厚望的《坚如磐石》、《前任4》,草草收场,票房勉强站上10亿元。

2023年电影票房排行榜TOP10,有9部来自1-8月。后面三分之二的时间,几乎都是垃圾时间。

另外,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变化已经出现了:国产片向上,进口片向下。2023年,进口片票房93.33亿元,占比17.22%,较最高峰2017年的46.57%已经大幅滑落。

如果考虑到去年日本动漫《铃芽之旅》、《灌篮高手》等取得的优异成绩,原本呼风唤雨的好莱坞电影,已经彻底偃旗息鼓。

早期,中国影史票房纪录常常由好莱坞大片把控,《速度与激情》、《复仇者联盟》等电影,都曾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溢。

2020年-2022年,电影市场的特殊性打乱了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以及进口片的推出节奏。到2023年,此长彼消的趋势更为加深:去年,电影票房榜前十,均为国产电影。

好莱坞在中国电影市场日渐边缘化,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因为中国电影公司们的崛起,以及观众群体的日渐成熟——从被动接受好莱坞视觉奇观的狂轰滥炸,到主动选择娱乐性消费。

而且,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遇冷,导致相关公司难以盈利,会影响产业链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将这一市场格局固定下来。

巨头消失

尽管中国电影对好莱坞形成了整体上的“东风压倒西风”,但这个机会窗口并未让本土公司们雨露均沾。中国电影行业,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早年,中国电影(600977.SH)这个超级巨无霸,以及4-5家民营电影公司,华谊兄弟、博纳影业、万达电影、光线传媒等,形成了电影市场的固有格局。

那些年,无论票房排行榜的头部阵营如何调换座次,头部玩家就是这么几个。大家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绝活,华谊兄弟深度绑定冯小刚,博纳影业有大国题材,万达电影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光线传媒早期靠都市情感、后期靠国漫。

前几年,北京文化崛起,取代了原本乐视电影的地位,开心麻花大放异彩却昙花一现……除此之外,行业内再也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

近年,这种稳定格局被打破。欢喜传媒、中国儒意等新组成的行业巨头,逐渐对传统五大民营电影公司形成取代趋势,可以将它们称之为新派传统巨头。

欢喜传媒(1003.HK)由制片人董平联合宁浩、徐峥等人创立,后期又绑定张艺谋、陈可辛、王家卫、张一白、顾长卫、黄渤、贾樟柯等导演,2023年的代表作包括年度票房冠军《满江红》。

从金融行业跨入影视行业的柯利明,2008年前后创立中国儒意,之后虽在电影投资上并无太多代表作,却长于资本运作,在电影圈纵横捭阖。

这个行业,资本的绝对控制力正在减弱,制作人的话语权在提升。最典型的,就是陈思诚、韩寒、宁浩等人,逐渐从资本的打工人,升级为“资本”本身。

演员陈思诚,推出了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电影IP唐人街探案,后成立电影公司壹同,投资了《误杀》系列,以及今年的《消失的她》、《八角笼中》,成为2023年电影票房榜的中流砥柱。

韩寒的热情从写作、赛车转向电影之后,通过《后会无期》、《乘风破浪》、《飞驰人生》奠定其在影视圈的地位。他创立的亭东影业,得到博纳影业的投资。虽然《四海》扑街,但亭东影业投资的《长空之王》和《人生路不熟》包揽五一档,韩寒撑住了五一档的基本盘。

刘德华铺平了宁浩的电影之路,宁浩也扶持了一批导演,包括《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我不是药神》、《奇迹笨小孩》的导演文牧野,2023年黑马《孤注一掷》的导演申奥等。

各类电影新势力崛起,各有各的原因。它们更强调作品质量,在影视工业内尝试短平快的模式,善于利用短视频营销——往往几个经典镜头的剪辑配上洗脑神曲,马上就可以吸引一批观众走进电影院。

但是,更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传统民营电影公司们的集体衰落。2023年,电影票房榜TOP10中,仅有一部光线传媒(300251.SZ)主投主控的《坚如磐石》。

博纳影业(001330.SZ)的大国题材,遭遇电影观众的审美疲劳。而且,这些大制作的周期太长,导致公司暂时未能从影视寒冬中暖和过来。

光线传媒类似,不仅主线题材制作退化,连国漫市场的扛旗者身份,也被追光动画取代,《长安三万里》逆势突围。

万达电影因母公司原因导致的人事变动和投资趋减,电影投资板块表现低迷,只剩下院线业务仍在笑傲江湖。

华谊兄弟,那年之后便一蹶不振,一直处在流动性压力-代表作缺乏-公司亏损-影响现金流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

2023年,劫后归来的北京文化,靠着多年前投资的存货《封神第一部》找回了复兴的希望,反倒成为传统巨头中最大的意外。

洗牌进行时

岁末年初,电影业的爆炸性消息,一个接一个。其中最炸裂的,当属万达电影(002739.SZ)易主。

在电影院线市场,万达电影的票房市场份额为16.5%,已经连续14年位列全国第一。同时,凭借产业优势,万达电影也曾是头部影视投资公司。王健林曾说,电影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生意。

然而,随着万达商管的上市压力和万达集团的流动性压力日渐深入,万达电影的控制权被转让给了中国儒意(0136.HK)。

电影院线与影视投资的协同效应,在这20多年的产业发展中屡试不爽。接下来,如虎添翼的中国儒意,有望冲击这个行业的下一代霸主——一个干金融的,要来横扫电影业了。

近日,万达主投主控的《三大队》上映,正在对公司业绩和电影行业展开年底的紧急救援。不过,这些和王健林都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了。

华谊兄弟(300027.SZ)为了自救,顾不了那些面子上面的事情了。港股上映的老IP重制,《非诚勿扰3》,冯小刚再出山。不过,主投主控换成了中影,可见王氏兄弟多么有心无力。

这个元旦档,电影市场依旧延续了2023年的两大趋势:高开低走;巨头消失。

1月1日,电影票房只有3.31亿元,只比去年强一点,远不及2021年的6.03亿元、2022年的4.72亿元。

《三大队》口碑逆袭,但上映了18天票房不到6个亿,无缘爆款;《非诚勿扰3》,上映3天,票房仅为5000多万元,属实是扑街了,猫眼专业版昨日预测其票房仅为1.06亿元,很有可能创下冯氏喜剧票房最低纪录。

其他的电影巨头,几乎消失于元旦档。反倒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电影公司,试图在元旦假期以小博大。

另外,这个年底,关于北京文化及其救命稻草《封神》系列,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中,比如导演和演员引发的一轮轮争议,以及年底的补拍传言。

以上种种,无论是今年电影票房的高开低走,还是新势力趁着老巨头的衰落而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此前几年电影存货逐渐耗尽导致的产品空窗期。

因为生产周期长、爆款概率低、投资风险大等原因,电影行业是一个极度依赖品牌号召力和渠道惯性的市场。

逆周期,行业的正向循环被打破。市场缺乏好的产品供给,电影观众不买账,电影公司挣不到钱(甚至是陷入危机),投资积极性减弱,难以推出优秀的产品……

所以,目前电影行业的这种低迷状态,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2024年的贺岁档,将是考验电影市场信心的一次关键战役。目前,定档的电影只有一部宁浩的《红毯先生》,刘德华等一众明星加持,反讽题材的喜剧电影,算是典型的贺岁片。

万达电影没有下一个《唐人街探案》,中国电影、博纳影业、光线传媒们,能不能把观众们的预期拉起来?

另外的期待,还是大家期待数年的那些存货,《美人鱼2》、《749局》等,能不能拿出来提振一下电影市场?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斑马消费(ID:banmaxiaofei),作者:陈碧婷 

可行性研究报告
斑马消费

本文作者信息

斑马消费(财经新媒体)

关注(193607)赞(2)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