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宝马、理想和吉利纷纷牵手,蜂巢能源究竟实力几何?

连线出行

作者|周雄飞 来源|连线出行(ID:lianxianchuxing)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动力电池需求随之水涨船高。

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全球登记的电动汽车(EV、PHEV、HEV)电池装车量约为429GWh,较去年同期增长48.9%。需求的火热,也让很多玩家看到了增长的机会。

中国,作为新能源技术发展最为迅猛的市场之一,内卷竞争尤为激烈,以蜂巢能源为代表的一大批动力电池玩家不断加速,正以先进的技术、过硬的产品快速走向全球。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近日,宝马年初对外招标的约160GWh电池订单结果浮出水面。据36氪报道,中标者有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的身影,但最值得一提的是,新晋玩家蜂巢能源获得宝马这笔订单中欧洲区近90GWh的产能订单,订单总额甚至超过了前两者的总和。

蜂巢能源,作为宝马的新晋供应商,在首次合作中就拿到了如此大体量的订单,在业内看来是宝马看中了蜂巢能源在动力电池行业中、正进一步提升的实力。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蜂巢能源脱胎于长城汽车的动力电池事业部,是近年快速崛起的动力电池企业。在与宝马达成合作前,其主要客户除了长城汽车之外,理想、零跑、领克和银河等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也在蜂巢的“朋友圈”中。

作为一家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能如此受到众多车企的青睐,得益于其技术+智造的差异化布局。

相较于宁德时代等玩家推崇的大圆柱电池,蜂巢深耕方形电池研发,并推出了短刀系列电芯产品,由于具备更广泛的适应性等优点,方形电池技术路线也正成为越来越多车企及行业认可的主流路线之一。

产品之外,蜂巢能源也在电池制造端进行着创新。比如通过自研的飞叠智造技术,对比行业内常用的卷绕路线,可进一步提升电芯制造效率。目前飞叠技术已迭代至第三代,相比于第二代技术效率又提升了200%。

正基于在技术+智造的持续布局,蜂巢能源正逐渐形成自身的差异化优势,得到宝马、理想等主流车企的青睐,也是情理之中。

如今,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正处于白热化格局下,已获得更多优势的蜂巢能源,也需要为未来做好准备。

1

动力电池行业内卷,

蜂巢能源如何突围?

内卷一词,已成为近两年动力电池行业的“主旋律”。

顶级资本的狂热投资,使得动力电池产业进入了一轮残酷的竞争和洗牌中。统计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3年上半年,已经公布的重大动力电池项目数据已超过150个,总投资预算超过17000亿元。

热钱进场的同时,再加上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推动,也让竞争激烈的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更加内卷。为了争夺到更多的优势地位,海外市场成为蜂巢能源、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国内电池玩家们的突破口。

就在近日,蜂巢能源在海外市场的拓展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

按照多家媒体报道,宝马集团的160GWh电池订单,已被蜂巢能源在内的三家电池厂拿到,假如以每瓦时0.6元的价格估算,该订单价值达到540亿元,而蜂巢能源拿走了其中的“大头”。

针对上述消息,蜂巢能源对外的回应是:“公司的确获得了欧洲某OEM厂商的大额订单,但由于保密协议,无法透露和证实相关的讯息。”宝马集团对此也暂未回复。但根据此后界面新闻的报道,有接近该消息的人士称,蜂巢能源确实已跻身宝马集团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图源宝马中国官微

其实,宝马集团早在今年3月就为此做着准备。当月在宝马的集团全球财报年会上,宝马董事长齐普策曾表示,为保证供应充足,宝马将第五代eDrive电力驱动系统配备的电芯采购量,从原计划的120亿欧元,增加至超过200亿欧元。

这一消息发布后,一时间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都在猜测哪家或哪几家电池厂会成为这笔大订单的“幸运儿”。随着宝马新一轮电池供应商名单的出炉,此前行业猜测的“靴子”最终落了地。

需要注意的是,电池厂想要拿到宝马的电池订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直以来,宝马集团在电池行业内的“名声”都以严格著称。为了让供应商生产的电池达到自己的规范和标准,宝马曾给供应商写过800多页的德文版电池生产标准文档,并派出工程师入驻,共同解决研发难题。

此外,与奔驰、奥迪等老牌巨头车企会选择不同电池厂家,作为某一项目电池供应商的策略一样,随着宝马对电池需求量的增加,同样坚持着“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的原则。

这也意味着,当宝马提高对动力电池采购量时,要么与原合作方增加订单,要么就引进新的具备实力、且符合宝马严格入库要求的供应商。

而对于蜂巢能源来说,这次成为宝马新的供应商,同时也是订单中占大头的企业,也证明了自身在动力电池行业中的实力和影响力正在快速提升。

从近两年来看,蜂巢能源正被越来越多车企所青睐。今年5月,理想L7上市即热销,从上市资料来看,其动力电池供应商正是蜂巢能源;今年8月,极越首款车型供应商曝光,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榜上有名,其中,蜂巢能源成为极越01搭载酸铁锂电池版本车型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在到上月,吉利汽车集团在其召开的2023年新能源核心供应商恳谈会上表示,蜂巢能源凭借其前沿技术、创新产品及优质服务,荣奖“最佳价值贡献奖”,基于此吉利银河L7目前采用的正是蜂巢能源的L400短刀电池。

吉利银行L7申报车型产品详情,图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

凑巧的是,同月蜂巢能源董事长、CEO杨红新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即透露,蜂巢能源已开始给宝马Mini批量供货,蜂巢能源成为继宁德时代和亿伟锂能之后,宝马Mini的第三家中国动力电池供应商。

另据蜂巢能源对连线出行透露,欧洲汽车巨头Stellantis(斯特兰蒂斯)集团,已向其新增总规模近5.48GWh电池包采购量。详细合作和定点信息,会在近日对外公布。

在业内看来,蜂巢能源会拿到理想、极越、吉利以及宝马等众多车企的电池订单,意味着其产品质量、生产工艺和产能等综合能力,已达到动力电池行业第一梯队的水平。

蜂巢能源能做到这些,也得益于其对于自身技术的自信和坚持。

2

技术+智造,助推蜂巢能源打赢差异化之战

动力电池市场,正迎来冰火两重天。

梳理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脉络可知,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动力电池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集群,并在多个核心供应链层面占据优势地位。但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和新能源产业链变革的背景下,动力电池产业已进入新一轮竞争与加速洗牌周期。

以中国的动力电池厂商为例,为了抢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各个玩家陆续打响了扩充产能之战。最近两年间,几乎所有玩家都是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入。当然,除了扩大产能外,想要在行业内获得优势,技术迭代和制造能力的升级,也成为不少玩家重点关注的层面。

一直以来,动力电池行业中都存在着产品路线之争。其中,以大圆柱电池与方形电池的争论最具代表性。前者,自特斯拉在2020年9月“电池日”上推出4680电池后,凭借着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优势,很快吸引了宁德时代、LG化学和松下等电池厂的跟进。

与此同时,以蜂巢能源为代表的电池厂商,则把方形电池作为自身的主要技术发展路线。在蜂巢能源看来,方形硬壳电池在空间效率和安全性上比圆柱和软包电池更有优势,将成为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的主流需求产品。

以蜂巢能源于2019年推出的短刀电池为例,其由电芯直接集成PACK电池包,不再经过模组环节,从而实现电池包体积空间利用率的大幅提升。

但与刀片电池不同的是,短刀电池的电芯长度更短,从而可以让最终的产品覆盖300mm-600mm的长度区间。而更短的电芯长度,则意味着可以满足更多新能源车型的适用需求,其中既包括插电混动车型、也能满足纯电动车型,反观大圆柱电池,就很难适用于插电混动车型。

具备广泛适应性的同时,以短刀电池为代表的方形电池,在安全性方面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宝马集团主管技术及研发的傅乐希曾明确公开表示,由于方形电池结构紧凑,而且不容易受外力损坏,因此安全性上可以保证。

在此基础上,蜂巢能源还在进一步对于产品进行迭代。

在去年12月蜂巢能源的第三届电池日活动上,其发布了新一代电池高安全系统解决方案——龙鳞甲电池,在满足76%成组效率的同时,还能保证单电芯失控不扩散、整包不起火、远超国标要求的5分钟不起火的安全标准。

除了产品技术之外,蜂巢在生产智造上也做着创新。电池电芯的制造过程中,主要采用绕卷和叠片两种生产工艺,其中,前者具备工艺成熟、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但也存在空间浪费率高的不足;而叠片工艺,虽然有空间利用率高、体积能量密度大等优点,但生产成本却很高。

对于蜂巢而言,选择了叠片技术的同时,还在其基础上做了优化,通过推出高速叠片生产技术、即飞叠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针对这一技术,蜂巢一直坚持做着迭代。

同在第三届电池日上,蜂巢能源推出了飞叠技术的全新一代,根据其官方介绍,这一技术已迭代至第三代,新一代“飞叠”技术效率,已赶超传统的卷绕工艺,达到0.125秒/片的效率。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新能源电池材料科学家吴锋看来,和卷绕工艺相比,叠片工艺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型电池优势,在安全性、结构稳定性、循环寿命、能量密度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大电芯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的占比扩大,以短刀电池为代表的叠片电池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另据蜂巢能源介绍,其在工厂制造端,也引入了AI技术和先进装配技术,以便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通过智造能力来保证生产出符合新能源汽车使用的高品质电池产品。

随着蜂巢能源多年来的技术应用带领下,让方形电池的行业应用和影响力正快速扩大。

今年初,据乘联会和科瑞咨询联合发布的《2022年12月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洞察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动力电池外形配套结构中,方形电池占比高达93.2%,已成为行业主流路线,而且长期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2018-2022年动力电池电芯外形配套结构占比,数据来源于科瑞咨询,连线出行制图

另一方面,方形电池也正成为更多电池厂商的研发路线,比如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瑞浦兰钧的问顶电池均属于方形电池。

在引领行业变革的同时,蜂巢能源的短刀产品,也正被更多的车企所定点采用,上述的宝马、理想和极越等例子,正是很好的证明。在这些车企加入蜂巢能源的“朋友圈”后,其在行业中的占有率也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由此可以看到,蜂巢凭借着长期在技术+智造两方面的布局,从而通过差异化路线,在内卷的动力电池市场抢到了不少蛋糕。而实现这些,或许仅是蜂巢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3

想做全球能源互联科技企业,

蜂巢能源如何实现?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带领,未来两到三年,将会成为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在杨红新看来,对于蜂巢能源来说,也需要抓住这两到三年的窗口期,打造成一个全球化的品牌,走向全球。

在此背景下,蜂巢能源确定了“动力+储能”双轮驱动战略,成为蜂巢能源未来的发展策略。进一步围绕品类创新战略、AI智能制造战略、蜂链生态伙伴战略、资本共创战略等四大战略,通过供应链协同、多业务互通、产业链赋能来构建“蜂窝生态”。

具体落地上,首先通过持续性和体系化的创新,进一步强化在“技术+制造”领域的竞争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蜂巢能源在技术与产能方面持续大力投入。

为了拉近与头部厂商的差距,2020年至2022年三年间,蜂巢能源在研发上持续投入26.64亿元,占营收的13.90%。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蜂巢能源已拥有2561名研发与技术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比例的18.89%,并自主完成了超过3326个专利申请。

如此投入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如蜂巢能源主推的叠片工艺技术,结合多项先进生产工艺,彻底解决了叠片技术生产是隔膜褶皱、极片掉粉、错位等技术难题。此外,飞叠3.0同等产能下,设备占地面积相较于上一代减少45%,叠片机设备总价可降低一半。

此外,与飞叠3.0技术同期发布的龙鳞甲电池,B样验证也已结束,预计今年底量产装车。杨红新表示,凭借实现相邻电芯无热失控且氯凝胶层数大幅降低,龙鳞甲最新的成本核算正得逐步降低,单个电池包降本达到数千元以上。这与当下新能源车企降本的需求很契合,由此为蜂巢能源产品未来的落地和上车创造了更有利的竞争优势。

“蜂巢能源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电池材料、电池、制造工艺、电池安全监控等领域都积累了较为深厚的技术储备,整体技术水平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吴锋这样对连线出行表示。

技术和产品力提升后,接下来需要与之匹配的产能。

SNE 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2年,蜂巢能源国内的动力电池装车量6.1GWh,位居国内排名第7位。到了今年8月,蜂巢能源动力电池装车量为0.79 GWh,国内排名已提升至第6位。

海外市场的产能,蜂巢也在持续布局。早在2020年11月,蜂巢能源就在德国萨尔州建设第一座工厂,主要负责电池模组PACK,总投资约20亿欧元,规划产能为24GWh,预计2024年峻工。

再到去年9月,蜂巢能源宣布在德国勃兰登堡州建设面向欧洲市场的第二座海外工厂,主要从事电芯生产,规划产能为16GWh,预计2025年投产。除了欧洲,蜂巢能源在东南亚也有布局。

今年7月,蜂巢能源启动建设其在泰国的首家模组PACK工厂,总投资3000万美元,预计2023年底完成工厂建设。

在提升产能的同时,拥有与之相匹敌的消纳产能的能力,是动力电池企业避免产能过胜、企业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对此,蜂巢能源的解法是——布局储能业务。

在国内,蜂巢能源与北盛股份成立的合资公司,共同建设储能电池PACK和系统集成项目,此外,还有新疆阿克苏400MWh储能项目、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40MWh风电储能项目等。

据杨红新透露,蜂巢湖州工厂商用车和储能的两条产线已经投产;成都工厂定制的大短刀325Ah储能电芯也即将量产下线。不过,他也表示,产能有一个爬坡的过程,储能业务将会在明年迎来大规模释放。

在欧洲市场,蜂巢能源的储能业务也获得了多家企业的定点,涉及行业覆盖工商业储能、便携电源等多个领域,总量超20GWh。

自2022年以来,在中国企业出海的大趋势之下,蜂巢能源出海的战略开始转变为“精力导向型的全球化战略”,“围着客户走,希望供应链能协同一起出海,甚至供应链比我们出海更快一步。”

在这一逻辑下,蜂巢能源也在构筑着自身的“蜂窝生态”。

按照蜂巢能源介绍,一方面通过动力电池和储能两大核心板块去做产业外延,包括旗下的材料公司锂白新材料,主要做工业OS的章鱼博士以及再生资源业务的藤青青等,目前都已经得到实质性进展,并将开启独立融资进程。

另外,蜂巢也在基于产业和资本的深度融合,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吸引更多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加入。这其中,自然就包括众多车企。

今年以来,蜂巢能源陆续成为理想L7、吉利银河L7/L6、东风岚图追光/梦想家、哈弗猛龙/枭龙等车企畅销车型的电池供应商。此外,随着更多新能源车企加码增程式汽车的研发,今年6月以来,蜂巢能源配套的插混车型已接近20款。

在国内,蜂巢能源已深度进入市场主流车企的供应链。在国际上,宝马与Stellantis的订单成为蜂巢能源扩大“朋友圈”的最好例证。

综上来看,蜂巢能源凭借着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具备效率的生产工艺以及持续的产能投入等综合能力上的优势,捕捉到国内外市场的更多需求,以至于在动力电池行业上半场战局中,收获了一定的优势。

在更加内卷的下半场中,通过在“技术+制造”领域的持续布局、卡位储能赛道以及打造上下游“蜂窝生态”,在连线出行看来,蜂巢能源距离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科技企业”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连线出行(ID:lianxianchuxing),作者:周雄飞 

可行性研究报告
连线出行

本文作者信息

连线出行(汽车自媒体)

关注(42364)赞(5)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