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风又起!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市值观察 来源|市值观察(ID:shizhiguancha)
2021年,随着强配储能政策的出台以及2025年发展目标的制定,储能在资本市场曾得到过比较高的关注度。但由于经济性不足,加上非刚需属性,后期板块热度逐渐下降。
到今年,平静又一次被打破。
01
多重利好
储能突然开始起量了。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70.2GW,同比增长44%,其中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规模8.0GW/16.7GWh,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新增规模(7.3GW/15.9GWh)。
储能之所以在今年突然加速,核心原因是经济性是提升。
今年储能最热的一个领域是工商业储能,写字楼、工厂等用电侧配备的储能设备,其主要实现的目标包括自发自用或者峰谷价差套利。
2021年,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要求在保持电价总水平稳定的基础上引导用电侧削峰填谷、改善电力供需状况、促进新能源消纳,随后各地开始划分峰谷时段并确定峰谷电价价差。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峰谷电价价差不断拉大,根据北极星储能网的统计,到7月全国共有19省市峰谷电价差超过0.7元,其中上海地区的峰谷价差最高达到1.8923元/kWh。
峰谷价差的扩大直接给储能带来了套利空间,进而带来大量的工商业储能需求,而成本端的快速下降又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
拆解储能系统的成本构成,电池成本大约占60%,PCS占15%,BMS占10%,EMS占比5%-10%,其余配件占5%,因此电池是最关键的成本项。而目前储能电池主要是锂电池,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占比高达86.8%。
今年以来,锂价直线下探,极大降低了储能电池的成本。据统计,到今年6月,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已低至1082.00元/kWh,相较1月下降了25%。由于锂价下降向下游传导有一定延迟,未来一段时间内储能系统价格大概率仍将呈继续下降。之前业内做过测算,如果锂离子电池容量成本和功率成本再下降20%,那么其LOCE(度电成本)将比现阶段最经济的抽水蓄能还要低。
除了经济性提升,用电负荷的持续走高也在驱动储能赶快上马。
根据中电联之前的预估,正常气候情况下,今年全社会用电量大约是9.15万亿千瓦时,比2022年增长6%左右。如果出现长时段大范围极端气候,那么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可能比2022年增加8000万-1亿千瓦。
而另一方面,2022年我国水电、煤电、气电、生物质、核电装机容量净增加只有4864万千瓦,风电、太阳能虽然增加了不少,但几乎无法提供顶峰供电能力,因此8000万-1亿千瓦的最高负荷增长并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今年和明年我国电力供需整体处于偏紧状态。
长期看,随着新能源比例和居民用电量不断上升,尖峰负荷压力会变的越来越大,单靠在发电侧扩大投资来解决高峰时段供不应求的问题并不现实,也不划算。在此背景之下,工商业储能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放电的策略就显得很有价值。
储能的前景是高度确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短期高度确定的投资机遇。
02
大浪淘沙
巨量的资本正在砸向储能。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相关储能企业融资总额超过730亿元,目前已有超百家储能产业链相关企业排队冲刺IPO,包括盟固利、海博思创、艾罗能源、瑞浦兰钧等产业链头部企业均已进入上市进程或完成上市。另据星球储能所统计,今年1-6月,储能行业超百亿的投资项目就有42起。
与此同时,企业纷纷跨界涌入,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公司都想进来分一杯羹。2023年《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中有55家企业布局储能产业。而根据毕马威和中电联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仅2022年国内就成立了3.8万家储能相关企业,是2021年的5.8倍。
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热闹的另一面是过剩。
高工产研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不足5成,其中户储电池更是连3成都不到。业内普遍达成共识,未来3年是储能行业的“生死卡位赛”,大洗牌在所难免,低端无效产能将被迅速出清。
前不久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在一场会议上直言:“明年可能80%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会倒下。”
事实上,“内卷一直就是储能的常态”。
参与者良莠不齐,竞争格局分散,技术还未成型,整个市场依然处在秩序紊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价格战打起来根本不讲武德。就拿比较简单的储能集装箱来说,一个40尺的集装箱最贵可以卖到80万,最便宜也可以卖20万。
激烈对拼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赚钱。
作为储能界异军突起的网红,海辰储能素有“小宁德”之称。过去三年,海辰储能连续亏损,且亏损逐年扩大,到2022年,海辰储能营收飙升至36.14亿元,但亏损也放大到4.36亿元。
储能的发展路径与光伏高度类似,当下仍处于大规模导入的前夜,风险远大于机遇。最近几年,很多新崛起的储能公司在资本助推下日子过的不错,但这种富贵恐怕很难长久。只有那些在技术、品牌、资金、成本、规模等方面具备优势的头部企业,才更有机会穿越周期,迎接平价时代的星辰大海。
以储能集成环节为例,大多数储能项目招标均要求参与方具备项目建设经验和运营经验,但国内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背景,像阳光电源这种老牌头部公司有天然的先发优势。
作为逆变器全球第一,阳光电源很早就开始发力储能集成系统。2022年,公司储能系统全球发货量7.7GWh,在储能系统集成商中排名全球第一,连续七年出货量全国第一。目前阳光电源已具备储能电池PACK年产能20GWh,储能系统年产能20GWh。
产业链最核心的储能电池领域,头部企业也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锂电池是一个规模效应极强的产业,电池公司产能每翻一倍,直接制造成本会下降15%-20%,先发企业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后来者一步跟不上,步步落后,弯道超车实在太难。
根据SNE Research数据,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为122GWh,其中宁德时代出货53GWh,市占率提升到43.4%;比亚迪出货14GWh,市占率为11.5%,而LG新能源、三星SDI等海外企业份额下降明显。
宁德时代也凭借规模优势和品牌溢价获得了显著的盈利能力,2022年产品单位毛利为0.16元/Wh,今年上半年其储能业务营收280亿元,毛利率达到21.32%,而以海辰储能为代表的后起之秀们还身处亏损的泥潭。
平价入网是大规模商业化的原点,在此之前,恐怕整个行业大多数玩家都难逃亏损换增长的宿命。
没有人会怀疑储能的未来,但未来毕竟还未到来。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市值观察(ID:shizhiguancha),作者:市值观察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