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造芯,打出了“王炸”

芯师爷

1

图源:摄图网

作者|Trista 来源|芯师爷(ID:gsi24-xinshiye)

犹记得1965年,我国的第一块硅基数字集成电路研制成功,自此以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翻开历史的一页。回望过去60余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国内半导体产业历经风雨坎坷又迸发无限生机。尤其是近年来,在市场拉动和政策支持下,各地城市对集成电路产业布局不断加码,一幅活力迸发的“芯”地图已徐徐展开。

为此,芯师爷推出《半导体产业地图》专题,首先聚焦我国各地区半导体产业结构和分布格局,讲述产业振兴的中国故事。本期为第一期,解析素有“最强投行”之称的——合肥,其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或许能启发当下“国产芯”的突围。

近日,伴随着清脆的锣声,晶合集成正式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合肥制造”、“安徽省历史上最大IPO”、“国内第三大晶圆厂”、“市值400亿元”……一项项亮眼殊荣,再次将全力造“芯”的合肥,推到产业的舞台中央。

合肥,古称“庐(卢)”,夹于长江、淮河、大别山脉三角之间,环抱巢湖而望吴越江南,历史上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的战略地位。在集成电路产业的推进中,合肥属于“后来者”,却仅用不到10年,就从几乎没有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蹿升至一线梯队,在芯思想最新统计的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座次表中稳居第6位,将成都、西安、南京、苏州等甩在身后

曾被嘲讽为中国最大县城的合肥,在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方面均不占优,手握一把烂牌,却打出了王炸,打出了”合肥模式”,成长为全国首屈一指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合肥为何能逆袭成功,这背后的秘诀又是什么?

本文将贯穿安徽集成电路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探索合肥集成电路“无中生有”、“从有到强”的产业升级之路。

01

合肥“IC之都”的崛起

在外界眼中,“开了挂”的合肥,最抢眼的名片,是“芯屏汽合、急终生智”,音同:“心平气和,急中生智”。

图源:合肥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官网截图

芯,排位第一,但并非最早起步的。合肥的发展实际上是从家电开始,2005年合肥提出“工业立市”,到2013年时已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面板产业基地、家电产业基地,但在这两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都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缺芯

缺什么就补什么。按照一贯的“产业配套”打法,合肥先在2013年制定出台了《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打造“中国IC之都”,这一提前谋划,甚至比《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2014年)》还要抢先一步。

2013年,合肥市成立了合肥市半导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半导体产业招商引资及企业服务。依据规划,合肥派出了它那战斗力爆表的招商团队。

自此,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开启“黄金时代”。

合肥首先将补“芯”的突破点选在了IC设计领域,意以IC设计企业为抓手,带动整体产业链的建设。

2014年,在集成电路领域深耕近十年的北京君正,有意在国内其他城市设立主要研发基地。当时,招商引资竞争无比激烈,就在项目即将入驻他城之际,最终被合肥的诚意和持之以恒构建产业环境的耐心打动,随即一个近30人的初创团队南下,在合肥扎根开,启了漫长的远征。

2015年—2016年,合肥又连续推动成立3个重要半导体企业,覆盖晶圆制造、存储与半导体设备等国产半导体被“卡脖子”的领域。

2015年5月,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台湾力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资设立晶合集成

在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中,制造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晶合集成是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圆代工企业,落地合肥的初衷也十分明确,就是为了配套新型显示产业,加入“芯屏汽合”战略。晶合集成展厅中的六个大字——“中国芯、合肥造”,透露了合肥造芯的决心和魄力。

据TrendForce统计,2022年第二季度,在全球晶圆代工企业中,晶合集成跻身全球前十,营业收入排名全球第九。

2022年度12英寸晶圆代工产能为126.21万片,实现了100.51亿元的营业收入。在晶圆代工制程节点方面,已实现150nm至90nm制程节点的12英寸晶圆代工平台的量产,正在进行55nm制程节点的12英寸晶圆代工平台的风险量产,所代工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液晶面板、手机、消费电子等领域。

2015年6月,芯碁微装成立,主要从事以微纳直写光刻为技术核心的直接成像设备及直写光刻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PCB直接成像设备及自动线系统、泛半导体直写光刻设备及自动线系统、其他激光直接成像设备。

2016年,合肥把目光转向了存储芯片。

据合肥多位内部人士介绍,合肥选择DRAM型存储芯片,是因为市场大。存储芯片市场规模约800亿美金,三大巨头——韩国三星、SK海力士、美国美光科技占全球市场份额合计接近95%,而国内自给率几乎为零,“长鑫只要能占百分之几的比例就能支撑起一个产业”。

方向确定后,合肥市政府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选择合作企业——合肥市政府需要选一个懂行、靠谱的合作伙伴来主导项目运营,最终确定了主营业务也是存储芯片,且有志于进入DRAM领域的北京兆易创新。

2016年,合肥长鑫项目正式对外宣布。当年5月,合肥市政府和兆易创新公司合作投资的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在合肥成立,合肥市出资75%,兆易创新出资25%,专攻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的研发生产。

“我们默默筹备酝酿了两年,当时已经有几百号人集聚在合肥。”合肥相关部门人士对此表示。

对于合肥市政府来说,长鑫存储的芯片大业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合肥政府发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给钱给地,使得长鑫存储迅速建立起价值百亿元的生产线,并出资购买了关键专利。要知道,这是很多风险投资机构都难以提供的投后管理服务。

3年后,也就是2019年9月,长鑫存储于宣布与国际主流DRAM产品同步的10纳米级第一代8Gb DDR4量产,一期设计产能每月12万片晶圆。

目前,长鑫存储已建成12英寸晶圆厂并投产,是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中国大陆DRAM设计制造一体化企业。DRAM 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终端、电脑、服务器、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等领域。

在长鑫存储的影响下,一大批半导体企业相继落户合肥,紧随其后的就有深耕细分市场存储设计的兆易创新、集成电路封测企业通富微电子、智能芯片先行者寒武纪……

如今,合肥已成为全国少数几个拥有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全产业链的城市之一:

在设计领域:杰发科技车规级MCU芯片实现国产突破,联发科技、君正科技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在制造领域:晶合晶圆实现手机面板驱动芯片代工市占率全球第一;

封测领域:通富微电高端封测产能全面提升,行业龙头企业华东封测、沛顿科技相继布局;

设备材料领域:芯碁微装双台面激光直接成像设备打破国外垄断,露笑科技等第三代半导体领军企业纷纷落户。

合肥集成电路产业浪潮之下,一个个创新成果持续涌动:

围绕“卡脖子”领域,合肥市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中电科38所77GHz毫米波芯片及模组刷新世界纪录;云塔科技发布国内首颗5G滤波器芯片;君正科技T02嵌入式人工智能视觉芯片国际先进……

合肥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也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别在高新区(智能家电、汽车电子)、经开区(存储、装备)、新站高新区(显示驱动、材料)形成产业集聚,形成合肥集成电路产业“三高地”。

02

“IC之都”的底气:有个京东方

合肥集成电路产业背后的底气,就是来自于全市在家电产业、汽车电子、新能源等产业的共同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合肥通过引进阿里斯顿冰箱生产线和三洋洗衣机开启家电产业。2000年后,由于江浙一带的土地、人工成本渐高,政策向工业倾斜的合肥,吸引了惠而浦、海尔、美的、格力和TCL等家电巨头,合肥一跃成为全国范围内重要的家电基地。

尽管合肥的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家电产业属于全国顶尖,但其电视产业发展较慢。当时一台电视2/3的成本都是液晶面板,而合肥却缺乏配套的液晶面板产业,拖累了其电视产业发展

合肥要想保住其家电生产基地的地位,就需要找到新的产业突破口。

当时,也就是2008年,恰好京东方计划在国内再投资一条六代生产线,但面对连续亏损已然拿不出建设资金,寄希望于同地方政府进行合作.

作为中国大陆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完整掌握液晶面板核心工艺和产品技术的企业,京东方消息一出,不少城市立刻闻腥而来,争相“迎娶”京东方。

当时的合肥,连条像样的铁路都没有,一年财政收入只有三百多亿,而京东方这个项目就得投资175亿。但合肥认为,液晶六代线项目的实施,必将能推动合肥市家电产业和经济的整体扩张,于是下定决,砸锅卖铁都要把京东方招过来。

于是,合肥顶着众多反对声音的压力,做出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引进京东方。甚至把地铁项目都暂停了,留钱用来支持京东方

此外,合肥还为京东方提供土地价格、能源供应、贷款贴息等政策性支持。

就这样,合肥“一战成名”,成为了大众口中的“赌城”。

事实证明,合肥“赌”对了。

京东方带给合肥的,远不止京东方。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京东方在合肥的投资额已超1000亿,带动GDP过亿万,引进了上千家相关配套企业,随之而来的还有屏幕驱动芯片的需求,同家电芯片的需求一起,共同刺激催生合肥芯片产业的发展

此外,合肥市在京东方上赚了钱,走出来一条成功的模式,长时间的历练让基层有了实际操作的经验,这让合肥在大手笔投资芯片产业,补足产业上的短板时,相对于其他地方,有了不可比拟的优势。

03

合肥凭什么把一手烂牌

打出了王炸?

2020年6月,某私募大佬在微博转发的一条段子让合肥火了:

图源:网络

很多对合肥好奇的人,把合肥的逆袭归功于“赌”。

但合肥每一次的冒险“下注”都不是撞大运的,而是建立在对产业规律的深度理解之上。

这背后的支撑,首先是合肥政府锻炼出的招商队伍。

传统的招商引资,一般想的都是我能拿出什么优惠政策?我们有什么资源?然后再一家家地和有意愿的企业谈。

合肥的招商思路不是,他们始终对其他们的目标,就是前面提的——“芯屏汽合、急终生智”。

这是合肥想要发展的几个未来产业,也就是他们想象的终局,然后再倒推现在该做什么

于是几大产业链的“链长”(产业链的牵头人),就各自去做功课,不管是请院士专家来开三天三夜的研讨会,还是请顶尖咨询公司来做咨询都可以,关键是把产业链地图拉出来: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每个分支,分布怎么样,有哪些头部公司,拉出清单来。

然后看看合肥缺什么,就精准出击,一个个上去谈。目标企业需要什么便利条件,就给创造条件;目标企业正在推动什么策略,就配合策略。今年谈不成,那就明年接着来,直到拿下目标。

所以,合肥是有清晰目标的加持,非常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不是什么招商靠豪“赌”撞大运

其次是诚意满满的政策。

在政策扶持上,合肥绝对诚意满满。从支持基金投资、贷款贴息、企业上台阶、新建项目建设、流片、购买IP等方面,合肥市政府全流程支撑企业发展。完善产业公共服务,合肥加快推进合肥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合肥微电子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结合企业资金需求,合肥聚焦金融支撑,创新投资方式,先后成立市级芯屏产业基金、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等,重点投向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环节和重大项目。

2022年6月初,合肥再度推出13条举措,真金白银支持集成电路企业,最高给予5000万元的年度奖励。

再就是人才。

中国最顶尖的高校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坐落于合肥。中科大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包括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等;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62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除了C9之一的中科大,合肥还拥有两所“211”高校——安徽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可以说在人才储备方面,合肥有着一定的竞争力。

04

写在最后

十年,漫漫历史长河里,只是弹指一瞬。这一瞬,合肥却拼尽全力留下精彩。

从零起步,十年来,合肥从未止步。2012年集聚企业20余家,产值不足10亿元;2021年,这两个数字已变成超400家、近400亿元,且年产值保持约20%增速,聚集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合肥“IC之都”正在崛起。

合肥在发展半导体过程中,体现的风驰电掣的速度、争分夺秒的担当、换道超车的勇毅,正积聚成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塑造出一幅风起云涌的“芯”地图。这张“芯”地图凸显了我国芯片产业的活力、韧性和潜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芯师爷(ID:gsi24-xinshiye),作者:Trista 

可行性研究报告
芯师爷

本文作者信息

芯师爷(半导体自媒体)

关注(33841)赞(3)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