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事件:谁是罪魁祸首,谁是受害者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湃动研究院 来源|湃动商业评论(ID:paidongshangye)
一
人在家中坐,金融大瓜远渡重洋,冲上微博热搜。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把全球银行业震得五迷三道。
上周,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瑞信”)承认,此前普华永道提出的会计账目处理,的确存在瑕疵,也就是风险控制出了问题。再结合瑞信2022年财报数据,其交出的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年度亏损成绩单——税前亏损32.58亿瑞郎(≈260亿软妹币),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为72.93亿瑞郎(≈540亿软妹币)。
这两条新闻就像两枚深水炸弹,引爆了外界对其资产负债表质量的担忧。
在披露出的信息中显示,在瑞信2022年、2021财年报告程序中,发现了重大缺陷,包括对风险敞口(未加保护的风险)的不充分披露、对保证金要求的不合理设置、对客户资质的不充分审查等。这些问题导致其在Archegos Capital爆仓事件中损失最为严重,高达五十多亿美元。
雪上加霜的是,同一天,瑞信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董事会主席Ammar Al Khudairy,在被问到是否将对瑞信注资时,他一口回绝道:“绝(想)对(屁)不(吃)会”。其实从去年十月开始,这位“金主爸爸”掏14亿瑞郎(≈103亿软妹币),收购了瑞信9.9%的股份后,就不再向瑞信输血,也算是被套牢了。
好巧不巧的是,瑞信危机发生在硅谷银行倒闭的背景下,市场避险情绪严重。许多投资者担心出现类似于2008年雷曼兄弟危机那样的系统性风险,纷纷抛售银行股。即使出售了200多亿美刀的股票,瑞信股价也止不住的暴跌。
关键时刻,还得是“老乡帮老乡”,或者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在经过紧急、密集磋商后,瑞士当地时间3月19日晚,瑞士第一大银行——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后简称“瑞银”)同意以30亿瑞郎,收购瑞信,以避免瑞信危机对瑞士,乃至全球,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动荡”。
30亿瑞郎的价格,对比瑞银的初次报价,已经提高了三倍。但对比沙特国家银行花14亿瑞郎买9.9%的股份来看,瑞信是被“贱卖”了。但对于瑞银来说,除了保住瑞士在银行业的金字招牌,避免一损俱损外,很难说捡到了宝贝,毕竟瑞信的风险敞口有多大,暂时是个未知数。
好端端的一个百年“老店”,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背后的起因到底是什么?它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对银行业,乃至整个资本市场而言,又会有哪些启示?下面我将逐个解密。
二
一家对冲基金,击垮瑞士百年老店
Archegos(后简称阿古斯),在摩尼教伊朗语文书中,它有指代“摩尼”(摩尼教创始人)的意思,也是神派到尘世的“光明使者”。但作为一个家族办公室(为富裕家族管理财富的私人机构),阿古斯却把瑞信拖向了黑暗的深渊。
阿古斯家庭办公室,由美籍韩裔、前老虎基金经理Bill Hwang创立,主要管理其个人、家族成员的财富。通过大量金融杠杆、衍生品,阿古斯投资了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股票,如维亚康姆CBS(美国第三大传媒公司)、新浪、爱奇艺、腾讯、阿里巴巴、拼多多等。Bill Hwang本人是一位资深的中概股“爱好者”,他利用瑞信等银行的杠杆买入了大量的中概股。
然而,不出意外的话,就要出意外了。
2021年3月,维亚康姆CBS宣布发行新股筹资后,股价一路狂泻,并引发其他相关股票的抛售,同时中概股价格出现波动,导致阿古斯的投资组合,出现了巨大亏损,并触发了保证金追加要求。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由于阿古斯无法满足保证金要求,其多家券商合作伙伴,包括瑞信、野村、高盛、摩根士丹利等,纷纷开始清算其持有的股票(处理公司剩余财产的程序),以减少损失,也就是爆仓了。其中,瑞信是最大的冤大头,损失约50多亿美刀。
若只是这一次“黑天鹅事件”,或许瑞信还不至于落到被贱卖的地步。
在阿古斯爆仓的前后时间,由软银倾力扶持的英国供应链金融公司——Greensill Capital(后简称Greensill),被曝出其核心大客户——GFG贷款被拒,现金流断裂。
这可要了Greensill的老命了,GFG还有很多尾款没支付,或者说直白点,Greensill是GFG的最大债权人。嗅到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瑞信,当机立断,与一众金融机构撤出对Greensill的资金支持,这也直接导致Greensill失去重要资金来源,倒闭关门。
在Greensill倒闭事件中,瑞信投进去100亿美刀,最后追回了70亿美元,亏掉30亿美刀。
两次投资亏掉上百亿,还是美刀,再怎么“大不能倒”,也安慰不了投资者。失败的投资决策,除了造成2021年到2022年的业绩拉胯,对瑞信的市场地位造成负面影响。投资者们也用脚投票,资金快速流出,加剧瑞信的流动性压力。如果不是沙特国家银行的“雪中送三室一厅”,瑞信危机可能会更快曝光。
从外部视角来看,瑞信的危机是由于投资失败。但从企业内部来看,由于瑞信集团的股权结构分散,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瑞信集团,职业经理人有着很高的话语权,管理者的决策没法得到有效管控,企业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和企业文化存在巨大漏洞。
三
瑞信的风控:搏一搏,摩托变单车
从监管层面来看,除了内部风险控制,咱国内商业银行还会受到中国人民银行(央行)、银监会的双重监管。央行负责制定货币政策,监管目标总结来看就是“高增长、低通胀”,银监会控制银行业的系统风险,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保增长,控风险”。
采用经理人制度,又没有控股股东的瑞信,欠缺高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这也就造成部分经理人进行利益输送、内部勾结等违规行为。
因为,“人”都是对激励做出反应。
当违规操作带来的利润十分可观,且内外部监管有漏洞时,一些越过行业和道德底线的行为,就有了纵容的空间。
例如在阿古斯事件中,瑞信高层甚至是在阿古斯被强制平仓前的几天,才了解到瑞信对该基金的敞口。这就像说,火都烧到屁股了,你才想到把煤气关了。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瑞信在风险管控能力、金融道德上的漏洞,也在这两年吃的官司上体现了出来:
去年2月,因涉嫌在莫桑比克的一项贷款项目中,参与欺诈和洗钱,瑞信被美国司法部罚了3亿美刀;
去年6月,瑞信被法院判定帮保加利亚贩毒集团洗钱罪名成立,该行为要追溯到2004年,这也是瑞士首个针对大型银行的诉讼案件;
去年10月,因为在08年之前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业务,存在违规行为,瑞信被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起诉,随后花了4.95亿美刀了事;
今年3月,因阿古斯的爆仓遭受巨额损失,瑞信股价大跌,一些美国股东将瑞信告上法庭,指控其隐瞒财务问题欺骗投资者;
同样在3月,因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关闭风波而遭遇信心危机,瑞信股价跌到历史低位,瑞士政府和监管机构推动瑞银收购瑞信,并为此修改了法律条款。但部分瑞信股东、债权人对并购方案不满,准备提起诉讼。
“every dream has a price”。
在电影《华尔街》中,这句口号出现在电影开头的字幕上。在金融行业的语境中,除了梦想,每一次的冒险都要付出代价,但做出冒险决策的人,和为代价埋单的人,并不是同一批人。
根据路透社在3月19号的报道,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FINMA)当天宣布,作为瑞士银行业救助计划的一部分,将取消172亿美元(约合1180亿软妹币)面值的债券(瑞信AT1债券),这背后是一群人的“血本无归”。
造成瑞信危机的主要负责人,包括前首席执行官、前首席风险与合规官以及前投资银行业务主管等高管,在两年前就“引咎辞职”,也许他们的职业生涯背上了污点,但对比一千多亿的损失,只能说是“九十牛一毛”。
这也揭示出券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的缺陷和失误。
四
保住了金字招牌,擦不了污点
从瑞银火速收购瑞信的事件中,能看出背后瑞士政府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发力。作为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和瑞信没法切割,瑞士需要,也必须保住“安全银行”这块金字招牌,避免殃及池鱼。
以2020年的统计数据,瑞士银行业资产约占瑞士GDP的500%,约为美国银行业资产的五倍。在瑞信暴雷后,无疑给瑞士其他较小规模的银行,带来了流动性和信誉压力。国际资本出走瑞士,甚至出走欧洲,以美刀为代表的避险资产,价格在一段时间内快速上涨。
瑞信业绩和声誉的下滑,对瑞士乃至欧洲的金融市场,造成了不利影响。
究其根本,一方面,该事件暴露了欧洲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和弱点,尤其是在风控、透明度、监管等方面;另一方面,该事件也加剧了欧洲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和压力,尤其是在财富管理、投资管理等领域。例如,德国最大银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表示,将利用瑞信事件来扩大其财富管理业务规模。
即使靴子落地,瑞银收购了瑞信,平息了美刀的涨势。但瑞信对风控的漠视,就像难以揩去的污点,永远留在了瑞士银行业的金字招牌上。
瑞信事件本身,可能成为瑞士银行业的一个分水岭。
五
从硅谷到瑞士,启示和警示
对于复杂的金融机构,都有一条朴素的金线标准,即“平衡收益和风险”。任何一个节点没有平衡好,就是为以后埋下了一颗地雷。
正如相较于瑞信“大而不能倒”,硅谷银行则直接倒闭,“善后工作”交给了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虽然命途不同,但这两家银行企业,都遭遇了股价暴跌、资金外流、客户赎回、债务违约和监管调查。命运弄人的是,同为阿古斯主要经纪商,他们的危机都与后者的爆仓有关。
此外,过度依赖阿古斯这样的高风险客户,未有效分散风险;风险管控失位,未及时发现、处理异常交易行为;没有足够的资本缓冲来应对突发事件,未建立健全的风控体系;受到市场竞争、收入压力,没有创新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是他们的共同点。
总之,瑞信和硅谷银行都因自身管理不善,进而导致危机爆发。它们提醒了券商、投资者要加强风险管理、控制,避免过度杠杆、透明度不足的交易;另一方面,它们也促使监管机构、政策制定者,加强对家族办公室等非传统投资机构的监督和规范。
因此,回归风险管理和控制、透明度和协作,才是金融稳定的唯一解。
六
“这不是关于道德的问题。这是关于生存的问题。”
在电影《大而不倒》中,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汉克·保尔森,对美国银行业协会主席理查德·费斯曼如是说到。电影故事的背景,发生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为防止金融体系崩溃,保尔森不断劝导各大银行接受政府的救助计划,并下跪请求国会批准援助计划。
保尔森的举措,一方面,牵制住了滑向冰窟的美国金融体系;但在另一方面,有关“对市场纪律的破坏”、“对道德风险的鼓励”、“给前东家-高盛银行和华尔街输送利益”和“对纳税人不公平的负担”等观点,也充斥着当时的各大媒体。
瑞信之于瑞士,同样处于“大而不倒”的角色上。瑞士对于瑞信的救助,能否止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又是否是“对道德风险的鼓励”,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没有完善的监管措施,在让人绝对心动的收益前,金融道德可以做出妥协,乃至一定的牺牲。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湃动商业评论(ID:paidongshangye),作者:湃动研究院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