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媒体从业十年小结:谁活得久?

电动汽车观察家

作者|邱锴俊 来源|电动汽车观察家(ID:evobserver)

大家复工快乐。我是邱锴俊,是《电动汽车观察家》的创始人。

十年前,也是春节后返工,我加入了第一电动网,开始从事新能源汽车媒体工作。这十年,就一直做这个事。

俗语说:郎怕入错行。我庆幸自己选了一个好行当——

十年间,新能源汽车行业爆发,年产销从1万多辆,到接近700万辆,新能源汽车从无人问津,变成浩荡之势;

十年间,英雄好汉你方唱罢我登场,精彩的故事层出不穷,对于媒体人士,可以说是“富矿”;

十年间,新旧产业融合创新,产业企业竞争升级,对于观察人士,只恨自己才疏学浅,不能看穿迷雾;

十年间,我不做简单的事件报道,而是秉持研究、学习态度,从汽车行业、产业政策、产业融合、智能组织等角度来观察新能源汽车行业;

十年间,我上半场为第一电动网打工,下半场创立《电动汽车观察家》,后来又参与发起《赛博汽车》,尝试从一个骨干,向创业者、领头人转型。我一边报道、研究新能源汽车界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也一边向他们学习,学习如何设定战略、定义产品、打造团队……

资料来源:中汽协

十年,对很多行业来说,不算长,但对新能源汽车而言,算是一个比较长的“尺子”。用这把尺子,我想大致量一量:

哪些企业活得久?哪些人能做得久?

01

套利做不久,生意能做久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源动力是政策。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这个词,本来就是个政策术语,官方划定了范围——纯电动、插混(含增程)和氢燃料电池汽车;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政策引导、补贴刺激,新能源汽车不会这么快兴起,中国车企也不会有如今的领先优势。

政策的红利无疑吸引了一批逐利之人,他们没有按生意的逻辑来做,而只想着套政策的红利。

其中典型事件,就是2015年、2016年间的骗补。工信部至少公布了两批骗补企业。不过,坊间认为远远不止,曾有一份涉及93家车企的骗补大表流传,可见一斑。

这样的企业,在骗补治理之后,基本消失匿迹,此后尽管补贴还在,力度一度也还很大,但是新能源汽车逐渐回归生意的本质。

还有一些国有企业,虽然不为骗补,但把新能源汽车当做政绩来做,违背经济规律,最终也是难以为继。

真正把新能源汽车当做生意来做的企业,才坚持到了现在的后补贴时代。

做生意听起来low,没有那么多价值标签,但来得坚固、靠谱、持久。因为既然要做生意,就要投入研发,就要打造优质产品,就要建立优秀团队,就要爱护品牌……这些都能为企业提供持续的竞争力。

比亚迪可以说是十年来享受政策红利最大的企业,但是比亚迪今日的优势,凭借的还是三电研发、供应链和生产组织,以及品牌认知。

宁德时代借政策东风崛起为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企业。但是它的底蕴,它的研发,产品竞争力和规模优势,更为关键。

还有理想、蔚来,张口闭口都是毛利、模式,很少谈汽车强国、民族品牌,但就是这样的企业,才能持续。

近来有人用互联网语言,形容马斯克、李想这种“超级产品经理型”的创业者更有优势。其实产品经理的职责:发现需求,定义产品,组织开发运营……不是新鲜玩意,就是经济学家说的企业家精神。

投机者易逝,企业家精神长存。

02

营销难持续突进,研发构筑护城河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我们已经基本看不到“营销英雄”了。

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涌现之际,汽车消费已经见顶,此前自主品牌趁着汽车进入家庭,国产替代的机会,生产大干快上,谁在营销上扩网快,激励强,谁就能卖好车,成就一批营销牛人。

但是,新能源汽车时代,要么是刺刀见红的白刃战——压倒性的成本优势起决定性作用,要么是另辟蹊径的突袭——独特的需求捕捉和成功的产品定位,再辅以颠覆性的渠道,马斯克、王传福、李想、李斌他们就代言、带货,没人知道“营销英雄”在哪里。

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驱动之后,营销亮点也有,比如欧拉的品牌速成。但是单兵突进无以为继,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长期竞争力是综合的:研发开路,供应、生产搭桥,营销打仗。

在汽车作为机械工业产品的时代,营销更重要;当汽车成为智能终端,研发、供应、生产更重要。随着汽车软件属性的不断加大,研发的重要性也会随之上升。

过去十年,谁在三电研发上投入多、产出大,谁就收获最大——特斯拉、比亚迪的成功,是技术红利的大释放。

未来十年,谁在智能化研发上投入多、产出大,谁就可能收获最大。

03

TO VC难持久,TO C是正道

新能源汽车很早就是风口,资本猛吹,冒出来一批TO VC(面向风险投资)的企业。

TO VC的企业喜欢讲故事,做模型,搞对标,画PPT……本质是拿投资人的钱来玩击鼓传花的游戏。

他们可能可以拿到天使轮、A轮、B轮的钱,但是终究躲不过市场的检验,也躲过不过真正精明的投资者。很多新造车企业、新能源汽车运营企业、充换电创新运营企业、自娱自乐的技术创新企业,就是这么消失在我们视野的。

我认为,政府、社会鼓吹“模式创新”是错误的。“模式创新”为TO VC构建了一套“狗屁”体系。

我还认为,从来就没有“羊毛出在狗身上,由猪买单”的事情,赚谁的钱,就要为TA做好产品和服务,老老实实解决TA的问题,才会有长期回报。

也就是说,只有TO C(面向消费者)才是正道。典型的例子是理想汽车,他们不做投资者想要的纯电动,而是先做了消费者需要的增程式。尽管险些夭折,但是理想汽车后续的发展,证明了TO C才是根本,最终也会赢得资本市场的支持。

当然,有的创业是Moon Shoot,疯狂大胆,遥不可及,只能长期靠资本供养,直到瓜熟蒂落的一天。马斯克的特斯拉可以说是一例。但是,要记得,特斯拉很早就有Mater Plan,马斯克很早就说了如何TO C来赚钱。

04

个人英雄容易迟暮,智能组织基业长青

十年间英雄辈出,谁还在舞台中央?

无疑,我们看到了很多强人,他们怀揣梦想,有的人也抓住机会,各领风骚好几年,但是,民营老板或者动机不纯,或者心力不够,大闹一场,悄然离去;国企老总呢,利用平台,顺风掌舵,激流勇进,也曾发现了激动人心的新大陆,但是国企行政化,不能按生意原则持续推进,不免让英雄气短。

还有更重要的,从汽车到智能电动汽车,从汽车增量市场时代到汽车个性消费时代,竞争已经升级,跨界融合参与,这是一个团队赛事,不是个人赛事。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顺势崛起的自主品牌,在这一轮新能源汽车大潮中,有的已有败相,哪怕是摸到过百万级销量的企业,也面临痛苦转型。领头人忧心忡忡,中下层忠心耿耿——这其实不够,个人力要化为组织力,只有整个企业能够智能化——在共同的愿景、价值观、方法论下,每一个“触角”都能迅速感知、决策、执行,才能适应未来的竞争。

企业家必须花最多精力放在组织建设上。乔布斯也会离去,他的目标——打造伟大的企业,目前还没有失败。

05

经验不足为凭,终身学习是常态

十年间,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突飞猛进,很多新能源汽车的玩法迅速过时,产业融合带来的新方案层出不穷,我个人也犯了无数错误。

还是凯文·凯利说的好,世界正在becoming(形成中),我们永远都是无知的,早晚我们会像现在的老头老太没法玩智能手机一样被淘汰。要延迟这一刻的到来,就不管多大年纪,不管处在哪个阶段,都永远处于学习的状态。

以上的总结是十年观察所得。因为我相信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无限,所以命题“小结”,留待后续。

最后还是要感谢诸多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辈、朋友,对我,对《电动汽车观察家》《赛博汽车》的宽容、帮助和提携。

新能源汽车的同行们,新能源汽车媒体的同行们,下一个十年见。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电动汽车观察家(ID:evobserver),作者:邱锴俊 

可行性研究报告
电动汽车观察家

本文作者信息

电动汽车观察家(汽车自媒体)

关注(30173)赞(1)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