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挑战(三):1.3亿农村老人安享晚年,打造城乡银发经济大循环或是突破口

银发财经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周超 来源|银发财经(ID:YINFACAIJING)

当人们畅想中国的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的前景时,时常走入一个误区,即以城市老人的收入消费水平作为依据,以此估算全体中国老人为对象的产业规模、行业空间。

但问题是,农村老人在全体老人中占比约一半,数量高达1.3亿,其中还有上千万的失能老人和独居老人。而农村老人的各种收入加起来普遍只有城市老人1/3至1/4,养老金更是只有城市老人1/10,日常吃穿和就医等生存性支出大多需要子女亲戚接济,养老服务以及老年用品、文娱旅游等进一步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满足。

这种状况不仅制约了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的发展,也让广大农村老人的晚年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一切,会在未来发生变化吗?

||从城乡差距看农村养老困境:养老设施、医保和收入

1、城乡养老的差距首先体现在养老设施的覆盖率上。

根据官方信息,2013 年底,城市社区建立养老设施比例达到72.5% ,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仅仅只有 6.5% ,不及城市的十分之一。

经过多年发展,城乡养老设施覆盖率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根据《“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三五时期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65.7%。另外,国家发改委还在近期表示,争取到2025年,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城市里的养老设施基本达到100%覆盖,接下来的重点是在硬件具备的基础上完善充实软件服务,建设“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而农村的养老设施覆盖率,相较于城市仍有不小差距。

2、再从农村养老最刚需的医疗保障来看,农村人均医保支出快速增长,但城乡差距绝对值依然较大。

根据学者对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的分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均支出远远大于城乡居民的人均支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均支出从2009年的1200元左右上升到2018年近3400元,增长近两倍;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均支出在2009年仅为92元,到2018年上升至692元,尽管九年间增长了7倍以上,但绝对水平只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均支出的1/5。(王晓军,《中国积极健康老龄化:测度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考虑到老人是医保支出的主体,上述统计基本就代表了城乡老人所享受的医疗保障的差距。这后面隐含了城乡老人巨大的福利差异,许多在城市老人看来很普通的医疗服务(比如当下的白内障手术,以及未来的种植牙),都可能与农村老人无缘。

此外,长护险目前主要在经济较发达城市的职工医疗保险范围内展开,同样是以城市老人为主体,进一步凸显了城乡养老的福利差异。

3、城乡老人收入差距:更大的鸿沟

养老设施和医保之后,更大的差距是城乡老人在收入上的鸿沟。根据学者分析,2000年时城乡老人收入差距倍数(城市老人收入/农村老人收入)为2.79,2006年达到最高点3.28,此后逐渐下降,2014年为2.92。(李晶主编,《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而且在农村老人中,大部分都是月收入不足2000元的中低收入人群。根据2014年对全国老年人按收入五等分组的人均年收入的一份调研,农村低收入(20%)、中下收入(20%)、中等收入(20%)的年收入分别为0.448万元、0.936万元、1.674万元,而中上收入(20%)、高收入(20%)分别为2.684万元,5.610万元,后者合计仅40%。(《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开发课题研究报告汇编》)

根据一些调研,城市老人收入中的七、八成为养老金,而农村老人的这一比例只有二、三成。为城市老人发放养老金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为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者的养老金绝对数额虽然都在逐年提高,但前者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导致两者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

有学者测算全国各地的养老金水平,对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即农村老人养老金),2018年大部分地区的年人均养老金在1 000~2000元,仅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老人养老金水平较高,如上海年人均养老金为13804元,北京和天津的人均养老金也超过了5 000元。(王晓军,《中国积极健康老龄化:测度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与之对比,目前一线城市老人的养老金普遍在4000元以上,二线城市在3000元以上,三四线城市在2000元上下,与农村老人养老金的差距基本在10倍左右。

4、城乡养老差距的原因

造成城乡养老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居住形态来讲,城市集中居住在多层和高层楼房,人口密度高,从业人员15分钟活动半径内覆盖的目标老人多,在城市居住社区里建设养老设施天然地就是高效的;而农村地域广阔、人烟稀少,多居住在平房和两三层小楼房,养老设施的使用率大大低于城市,从业人员的服务半径远大于城市,整体的运营成本十分高昂,农民收入和基层财政都难以承担。

另外,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养老服务的支出都是由老人、各级地方财政和当地民间力量(如爱心企业、志愿者等)共同承担的,但城市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天然地就决定了当地老人(及其家庭)和地方财政(市、区、街道)有更多收入,而农村大多仍以初级农产品为收入来源,利润微薄,农民、地方财政(县、乡、村)、集体经济能够用于养老的资金当然就会非常有限。

||解决之道:财政兜底保基本+构建城乡银发经济大循环

1、“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提高农村养老水平

未来国家层面对于农村养老的投入一定会比过去力度更大,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都共同指向了这一点。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增加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供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升县级敬老院失能照护能力和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水平,鼓励在有条件的村庄开展日间照料、老年食堂等服务。

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今年2月17日,国家发改委就业司副司长常铁威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推动制定出台《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为主要方向,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政策重点是实现农村有意愿的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和构建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网络。

这些政策都凸显出兜底保基本、撬动各方可用资源、用可负担的成本解决农村养老难题的政策意图。

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农村养老水平的提升将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因为对农村养老的投入需要地方财政的支持,但中国不同地域间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差异很大,每个地方能够投入的财力差异很大,对农村养老来说,肯定就会是一些地方提高得快,一些地方提高得慢。

而且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养老水平,不等于农村完全达到城市水平,那样带来的财政负担太重,会严重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

所以在上述政策里大多也会有这样一句话,“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2、打造城乡银发经济大循环

其实不管是农民养老保险还是各种养老设施的建设,主要是用政府财力的投入来直接提升农村养老水平,是一种存量分蛋糕的思维,但从国家层面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农民能分到的财力终归是有限的。

更重要的突破口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振兴,提高农村、农民在经济循环中的价值链地位,让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收入,让农民的收入除了劳动收入、养老金外,还有各种分红,才能真正提升农村老人的经济状况,基层财政和集体经济才有更多财力投入到当地养老事业中去。

事实上,不少省市的十四五养老规划里都强调,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来增加农村老人的收入。比如广东提出“探索通过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等增加农村老年人收入”,黑龙江提出“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农村土地等资产入股分红的村社产业股份制,用红利保障农村老年人养老”,宁夏提出“鼓励村集体经济反哺社会,农村集体经济、土地流转等收益分配应优先考虑解决本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通过发放慰问金、产业入股等方式,支持开展为老志愿服务、低偿服务。”

而这样的设想要想成功,需要在未来建立起城乡银发经济的大循环,让城乡产业和城乡老人的生产、消费充分打通,相互激活,融合贯通,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难题、提升城市养老品质的新突破口。

从城市老人的收入和需求来看,大多有稳定的养老金和房产等资产,在低龄活力阶段(60-75岁)对健康食品和文娱旅游的需求非常旺盛,而农村天然地就产出大量原生态农产品,以及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乡村旅游,正好可以满足城市老人的两大需求。

农产品方面,受益于中国在农村的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公路、仓储、冷链等),和各大电商平台(淘宝、京东、拼多多、社交电商)广泛渗透下沉市场,城市老人在手机上点单购买农村直送的肉蛋奶、土特产、年货日益成为生活常态。

根据商务部数据,2020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4158.9亿元,零售额前三位的品类分别是休闲食品、粮油和滋补食品,分别占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的19.8%、14.6%和11.3%;增速前三位的品类分别是粮油、奶类和肉禽蛋,同比增速分别为58.7%、57.7%和56.9%。

而在2016年时,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仅为1589亿元,五年间增长了161%。未来农产品进城,或许应该多学习过去几年兴起的新消费品牌的常用“套路”,品牌文案上更有内涵,设计包装上更加精美,营销上更加主动、高频、情感化、私域化,全面提升产品的价值感和“讲故事”的水平。

文娱旅游方面,由于疫情影响,城市老人的需求受到长达两年的抑制,曾经备受老人欢迎、也是银发文旅企业收入大头的境外游、邮轮游基本停摆,但乡村旅游的发展条件(村村通公路、水电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厕所革命”)和政策环境正在快速完善。

在2021年12月举行的全国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上透露,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两部门推出的11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1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已经成为乡村旅游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受到业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最近公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鼓励企业开发老年特色旅游产品,拓展老年医疗旅游、老年观光旅游、老年乡村旅游等新业态。

如果能将城市老人压抑两年的旅游需求成功引导到乡村旅游来消化,对农村来说将是一笔巨大的经济增量。

城市老人大幅增加对农村产出的农产品和乡村旅游的消费后,转化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老人及其家庭的收入,又会增强地方财政(县、乡、村)对农村养老的投入,同时让农村老人及其家庭增加对城市产出的老年用品、文娱服务的消费能力,给城市的银发经济带来新的市场增量。

根据商务部数据,2020年农村实物网络零售额达1.63万亿元,零售额前三位的品类分别为服装鞋帽纺织品、日用品和家具,分别占农村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的28.36%、17.7%、8.88%。增速前三位的品类分别是中西药品、烟酒和通讯器材,同比增速分别为139.1%、47.2%和38.9%。

可以看到,当前农村购买的城市工业品主要还是以中青年人群为使用对象,如果城乡银发经济构建起畅通的大循环,农村老人及其家庭的购买力大幅上升,将对城市产出的老年用品需求大增,有力促进城市银发经济的发展,也能大大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品质。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银发财经(ID:YINFACAIJING),作者:周超,银发财经创始人 首席经济学家

可行性研究报告
银发财经

本文作者信息

银发财经(财经自媒体)

关注(25943)赞(2)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