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46岁当选院士,她出任一流大学校长

软科

作者|综合 来源|软科(ID:zuihaodaxue)

1月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东南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命决定,黄如任东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小新,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世勇出席大会并讲话。

据悉,东南大学原校长张广军已于2021年11月出任科技部副部长。

1

黄如院士简介

1

黄如,女,回族,1969年11月出生,籍贯福建南安,中共党员,1997年7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曾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主任,现任东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1987年黄如考入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开始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不到30岁,当上副教授

“非常简单,没有什么曲折传奇的经历,估计你们都不太好写。”说起自己的人生和学术经历,黄如这样说。

1969年,黄如出生在江苏南京,少年期间在无锡求学。成绩优异的黄如从当时当地最好的无锡市一中初中部保送到高中部,后来由于父母工作调动转学到南京中华中学,再后来高考也没有参加,被保送到时称南京工学院的东南大学。1994年,黄如在东南大学获电子工程系微电子硕士学位后,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师从北京大学微电子领域的领军人物王阳元老师。

1997年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博士学位后,黄如来到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选择的路口,虽然当时有不少出国机会,但她还是选择了留校任教,希望把博士研究生期间的工作延续做下去。读博士时,她就开始了低功耗新器件的研究,这是微电子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此后她的研究方向就没有换过,迄今坚持了20余年。1999年,黄如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时,实际年龄还不满30岁,200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46岁,当选中科院院士

黄如长期从事集成电路新器件与新工艺研究,在低功耗器件的新机理新结构、纳米尺度器件和关键共性工艺等方面作出系统性、创造性贡献,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2015年,黄如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46岁的她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科院女院士。

据北京大学官网2019年5月消息,黄如已合作出版著作4本,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迄今在微电子器件领域标志性国际会议IEDM、VLSI和标志性期刊EDL、TED上发表70余篇论文(自2007年以来至今连续10年在IEDM上发表论文25篇),研究成果连续被列入三个版本的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ITRS。应邀做国际会议大会和特邀报告30余次;获2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其中授权美国专利38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次)、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国家和部委级奖励。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入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

北大归来,执掌母校

黄如院士本硕均就读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1987-1991年,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生;1991-1994年,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研究生;1997年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黄如开始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学院院长的职务,负责学院的全面工作,这让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除了给近两百名的大一新生讲授大课,黄如还要指导研究生修改论文,给硕博研究生开小组例会、阅读文献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国内外一些团队合作课题和项目、处理信息学院和微纳电子学研究院的行政事务。

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黄如,处理起行政事务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她看来,行政工作和科研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些科研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到管理,而管理的事情是与人打交道,某种程度上说比科研难度大一些,有些情况无法预测,有些管理方法又对科研思路的打开有帮助,“只要做事,不管做什么,总会有相得益彰的地方”。

在北京大学工作近25年,黄如历任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主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副校长。2019年12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2020年12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主任。

时隔28年,黄如院士重回东南大学任职校长,必定会带领母校取得更辉煌的成就。相信新校长到任后,东南大学一定会继往开来,稳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东南大学简介

东南大学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是教育部直属并与江苏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2017年,东南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名单。

东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学校11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5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两者均列全国第八位。学校共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2个国家级文科智库、2个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

东南大学教育教学声誉卓著。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36万各类优秀人才,涌现了一大批建功立业的精英翘楚,在东南大学工作或学习过的两院院士达200多位。学校是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东南大学连续四届(每四年一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并列全国高校第三位。东南大学在新时代坚持立德树人,继承优良传统、与时俱进超越,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努力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软科(ID:zuihaodaxue),新闻来源:教育部、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

可行性研究报告
软科

本文作者信息

软科(高校自媒体)

关注(28707)赞(3)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