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院士世家!1家走出多位院士!

软科

作者|发现优质高等教育 来源|软科(ID:zuihaodaxue)

2021年12月17日,《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通过,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方向。会议再次强调,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一个民族,要振兴科学事业,首先必须建立一支第一流的杰出科学家队伍。我国正处于实现科技强国梦的关键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第一流的杰出科学家”。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备受瞩目,迅速占据各大媒体头条,院士成为全民“最值得追的星”,这也恰恰体现了这些年我国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效果。

1

在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中,兰州大学的周又和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值得一提的是,周又和院士的夫人郑晓静为2009年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夫妻双双跻身院士之列,成为力学学科的院士夫妻“双子星”。如果说院士伉俪引人瞩目,那2021年两院院士队伍中又新增了院士兄弟,南京大学的马余强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马余强院士的弟弟马余刚为2017年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是科研界的一段佳话。

一家走出了多位院士的新闻频上热搜,一方面体现了院士这一群体的含金量,另一方面也暗含了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度,要知道一个地区走出院士十分不易,一家走出院士更是罕见,即便放之于世界,也是屈指可数。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下,国内有哪些院士之家。

父子(女)院士——血脉相承、薪火相传

科研路上,同一领域的科学家像亲密战友,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而多对院士“父子(女)兵”,他们血脉相承,学术超群,或耕耘在不同领域,或共同接力同一领域的研究。长辈是智慧巨人,晚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模范引领作用。

在诺大之中国,最著名的院士之家可能要属李四光和他的女儿李林、女婿邹承鲁组成的“一门两代三院士”。李四光院士为“国家需要”,从学造船到学采矿,再转学地质,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殊不知,他在我国高校建设与发展上同样功勋卓著。

众所周知,武汉大学校园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之一”,却鲜少有人了解这背后离不开李四光院士为其选址和建设做出的努力。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主持兴建武汉大学(时称“国立武汉大学”)新校址,为寻找最适宜的校址尽心竭力。当时的珞珈山属于郊区,人烟罕至,李四光便骑着毛驴带着干粮,亲赴珞珈山考察,正是先生的独具慧眼,才有了今天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的武汉大学校区。在校园建设上,李四光多方奔走,解决建校申请、修路经费等问题;亲自勘测定下武汉大学的主轴线;同时,他和林学家叶雅各先生赴上海,请来美籍建筑学家开尔斯(Francis Henry Kales)担任总设计师,巧妙地利用了珞珈山、狮子山一带的地形,融合中西方文化,从而成就了庄重典雅、造型瑰丽的武汉大学校园建筑群。

1

2

武汉大学校内的李四光院士雕塑

图源:武汉大学官网

此外,李四光院士曾两度在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执教,开设过“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多种课程,培养了大批地质人才;后在重庆大学任教,并开设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担任吉林大学地学部首任院长,为吉林大学地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

李四光的女儿李林与父亲一样,为国家需要多次改行投身新的科研事业,她原本学的是金相学和电子显微镜,但祖国需要钢铁,便转去研究球墨铸铁;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她又从事核材料研究;在她快50岁时,第三次服从国家需要,转去研究超导材料。李林的丈夫邹承鲁坚持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基础科学研究的信念,为我国率先实现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国家同时授予李林、邹承鲁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时称“学部委员”)的荣誉。

4

李四光院士一家

图源:央视网

引人关注的是,在科学界甚至在同一所高校不乏在相同领域接力奋战的父子(女)院士。

2019年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少军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继他父亲刘筠院士之后,湖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的第二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湖南高校中的第一对“院士父子”。这对“院士父子”和鱼打了一辈子交道,致力于解决我国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问题。

已故的刘筠院士为湖南师范大学的生物学等学科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他还是湖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立者。后来,刘少军院士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潜心攻关30多年,先后研制出了湘云鲫2号等4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父子双院士,毕生为鱼痴”,成为科技界的美谈。

在生物学界还有厦门大学的“父女院士”——唐仲璋和唐崇惕,唐仲璋院士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他毕生致力于人体和家畜寄生虫研究,恪守着这颗科研初心,其女唐崇惕大学选择生物系,深入血吸虫病、丝虫病病区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防治工作,后成为父亲的助手和合作攻坚者,她与唐仲璋院士合著100多万字的《人畜线虫学》及180多万字的《中国吸虫学》为我国寄生虫学和生物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4

唐仲璋、唐崇惕父女图源:厦门大学官网

提到厦门大学,免不了它的“王牌学科”——厦大化学学科,有人称之为厦大“长子”,而这个“王牌学科”里走出了另一对院士传奇——“父子院士”田昭武和田中群。田昭武院士是我国电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同时是我国少有的本土培养的院士。他创建的厦门大学电化学教研室,现已发展成为我国电化学研究最重要的基地之一,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电化学学科的快速发展。田中群院士并没有顺着父亲的研究方向收获果实,而是另辟蹊径,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方面有所突破,极大丰富了厦大化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如今,这对“父子院士”双双奋战在厦大化学学科的最前沿,为中国化学的发展助力。

各个科研领域内不乏这样的科研父子(女)兵,他们用自身经历证明着:“实践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4

夫妻院士——志同道合、共同进步

除“父子(女)院士”外,院士伉俪在科学界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院士伉俪为着共同的人生理想在科研领域携手共进,亲密无间让他们在科研中更具默契,从而促成一个又一个震惊领域的科研成果诞生,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譬如已故的何炳林、陈茹玉院士,二位院士相识于西南联大化学系,后双双任教于南开大学,成为璀璨的院士双星。何炳林院士在南开大学开展了中国最早的离子交换树脂研究,并创立了南开大学高分子教研室(后扩充为高分子化学研究所),为后来的南开大学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建打下坚实基础。此外,何炳林院士还兼任了第一任青岛大学校长,参与了青岛大学的建设工作。与此同时,陈茹玉院士坚守着夫妻二人农业救国共同的理想,成为中国农药化学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参与创建了当时全国唯一一所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在陈茹玉院士领导下,南开大学元素有机研究所安排教师不断为研究生开出新课程,步步紧跟世界农药研究的新发展,培养起了一批技术强、水平高、素质好的科研队伍,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农药方面的人才。

7

何炳林、陈茹玉院士

图源:南开大学官网

高校中的“院士伉俪”如北京大学的徐光宪和高小霞院士、复旦大学的谷超豪和胡和生院士、北京大学的王阳元和杨芙清院士、浙江大学的郑树森和李兰娟院士、兰州大学的周又和和郑晓静院士……他们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在工作中共同进步,他们的名字交相辉映,为科研道路增添一抹暖色。

7

兄(姐)弟(妹)院士——知识熏陶、家国情怀

提到兄弟院士,最为大家熟知的便是梁启超家族的“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其中,三院士分别是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令人惊奇的是,在同一研究领域也有为人称道的“院士三兄弟”,如航空航天领域的庄逢甘、庄逢辰、庄逢源三院士(注:庄逢源为国际宇航科学院生命科学部通讯院士)。庄逢甘院士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千里迢迢回国投身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庄逢辰院士将终生献给火箭燃烧科学无怨无悔,庄逢源院士始终牢记“国家命运就是我的信仰”,他们是互相激励向上向善、彼此影响秉持家国情怀的好兄弟。在“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湖南不只走出了“院士父子”,也走出了“院士三兄弟”——“黎氏三兄弟”,黎鳌、黎介寿和黎磊石,他们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又同在中国医学界闻名遐迩。

除在同一研究领域外,在同一所高校也存在着兄弟院士,如清华园里唯一的兄弟院士——清华大学的柳百城和柳百新院士,本科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的柳百成每次写家信,都把对清华“名师熏陶,学风严谨,同学奋发”的深切感受和热爱传递给家人。正是受兄长影响,弟弟柳百新高中毕业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清华大学,跟哥哥同一专业:机械制造。现在这一母同胞的兄弟,一位是铸造工艺与设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位是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才培养工作与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社会的其他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回顾过去,一个家庭走出两个大学生都成为报纸、街坊邻里的美谈,而现在这类事物已变得稀疏平常,这也恰恰说明了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是卓有成效的。可以预见,在未来,一家走出多位院士,甚至一所高校同一宿舍走出多位院士也不属稀奇之事。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新闻网:李四光——慧眼识珠

https://news.whu.edu.cn/info/1018/32940.htm

[2]“一门三院士” 院士之家:努力向学 蔚为国用

http://news.hbtv.com.cn/p/2076943.html

[3]师者|唐崇惕:永不停歇的“科研候鸟”

https://news.xmu.edu.cn/info/1051/42843.htm

[4]湖南师范大学:舌尖上的院士·“鱼院士”刘筠、刘少军:父子“痴鱼”只为年年有鱼

https://www.hunnu.edu.cn/info/1026/7383.htm

[5]南开大学:【爱国奋斗南开人】何炳林、陈茹玉:院士双星 爱国情深

http://news.nankai.edu.cn/ywsd/system/2018/09/20/000409974.shtml

[6]央广网:推动电化学创新与发展 厦大庆祝田昭武院士九十华诞

http://news.cnr.cn/native/city/20170626/t20170626_523819750.shtml

[7]清华大学校友会:柳百成、柳百新:清华园里唯一的兄弟院士

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951/18679.htm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软科(ID:zuihaodaxue)

作者勘误:李德仁院士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并入武汉大学)教授。

可行性研究报告
软科

本文作者信息

软科(高校自媒体)

关注(28372)赞(3)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