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阿富汗战争的缘由及演变

走进历史的深处

作者|桅杆677   来源|走进历史的深处(ID:gh_62819a4dad8b)

前言:美国总统拜登此前宣布:将在今年9月11日之前从阿富汗撤走全部美军。也就是说,美国在准备“911”事件20周年之际,结束历时20年的阿富汗“反恐”战争。随着美军宣布撤出,塔利班攻势凌厉,阿富汗政府军节节败退。一旦美军全部撤走,塔利班重新上台已无悬念。历经了40多年战乱的阿富汗人民从此能够实现和平吗?本文试图从深层次剖析阿富汗战争的缘由及其演变。

欢迎批评指正,欢迎讨论交流。

一、历史脉络:一片你来我往的土地

基本情况:阿富汗是中国的陆上邻国之一,两国边界位于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边境线长度仅92公里。阿富汗国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北部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3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相邻,东和东南主要与巴基斯坦相邻,西与伊朗交界。也就是说,在苏联解体之前,阿富汗主要与苏联、伊朗和巴基斯坦三国交界。据2020年统计数据,阿富汗人口3200多万,主体民族是普什图人,占40%;其次是塔吉克人,占25%;还有哈扎拉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等20多个少数民族。阿富汗在普什图语中的意思就是“普什图人的家园”,国民99%信仰伊斯兰教,其中86%是逊尼派,13%是什叶派。因地近伊朗高原,阿富汗的官方语言为普什图语和波斯语(两者同属印欧语系的伊朗语族),在文化上属于波斯文明,但受印度文明影响也很大。阿富汗是“多山之国”,境内高山大川纵横,高原和山地占全国面积的80%,又长期遭外族入侵和统治,造成其民族结构比较复杂,山地民族的各个部落高度自治,相对封闭,形成一个个“国中之国”。也许是历史上有众多强悍民族曾经占领并定居于此,加之天高皇帝远,普什图人等山地民族是世界上最尚武好战且非常具有韧性的民族之一。近代至今,曾三次迎战当时世界的头号军事强国,并最终赶走了侵略者。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其军力强大,而是以其韧性“熬”到了最后。 

地理位置:阿富汗位于亚洲的中部,是西亚、中亚、南亚、东亚的交汇处,扼亚洲东西南北的交通要冲,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亚洲命运的十字转门”之称。其境内的兴都库什山脉和东面的帕米尔高原,是西亚、中亚与南亚、东亚的天然屏障,并有2个非常重要山口:一个是兴都库什山脉与帕米尔高原之间的瓦罕走廊,通向东亚;一个是兴都库什山脉的开伯尔山口,通向南亚。因此,在古代历史上,阿富汗地区可以说是亚洲的枢纽:既是沟通东西方的重要通道,古丝绸之路就是从中国新疆经瓦罕走廊到达阿富汗,再到波斯和欧洲的;也是沟通南北方的重要枢纽,古代从欧洲、西亚、中亚南下印度次大陆,就是经开伯尔山口抵达印度河及恒河流域的。在15世纪以前,阿富汗地区是欧洲、中东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及文化交流中心。有一个历史规律:凡是交通枢纽地带,往往是强国争夺的焦点,因而也是战乱较多的地区,古代阿富汗地区也不例外。古代欧洲、西亚及中亚强国侵略印度,都是经阿富汗南下。

2

历史交往:中国与阿富汗地区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瓦罕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交流的主要通道。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曾抵达阿姆河流域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公元399年,南北朝时期的后秦高僧法显,以65岁高龄,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取经,穿越瓦罕走廊经阿富汗地区辗转到达印度。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去西天取经的高僧,归国后著有《佛国记》。200多年后,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启程去西天取经,也是经过瓦罕走廊这个通道。公元658年(唐高宗显庆三年),唐王朝曾设月氏都督府,治所在阿缓城(今阿富汗昆都士市),统治今阿富汗东北部地区,属于安西都督府管辖。公元751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3万安西军,越瓦罕走廊进军中亚,进攻大食(即当时的阿拉伯帝国),结果在怛罗斯之战中大败。不久(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势力从此退出中亚地区。之后,除了元帝国间接统治过这一地区外,中原王朝势力基本上没再到达过阿富汗地区。蒙元时期,阿富汗地区属于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由忽必烈之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儿汗国统治。

地区历史:由于地处亚洲要冲,历史上的阿富汗地区可谓是帝国的“角斗场”。欧洲、西亚、中亚至东亚的强大民族或帝国,在这里来来往往。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这一地区先后被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及其继承者塞琉古王朝所吞并,大月氏人、西突厥人曾在此建立贵霜王国和突厥王朝。公元8世纪初,这一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并逐渐伊斯兰化。13世纪初,花剌子模王朝曾短暂吞并这一地区,随即被兴起的蒙古帝国所灭。此后,这一地区为蒙古人及其后裔统治300多年。16世纪初,这一地区又被波斯人建立的萨非王朝所吞并。1747年,阿富汗普什图族酋长杜兰尼乘波斯萨非王朝衰落之际,在阿富汗地区首次建立了统一的以普什图族人为主体(约占70%)的国家,前后历经杜兰尼和巴拉克宰两个王朝。英国人从1838年开始侵入阿富汗境内,先后两次发动侵阿战争,但都遭到失败。但阿富汗毕竟国力孱弱,至19世纪末,巴拉克宰王朝成了英国的半附庸。1921年,阿富汗第三次打败英国人,摆脱英国的控制,获得完全独立。1973年,苏联在阿富汗策动政变,国王查希尔被推翻,巴拉克宰王朝终结。阿富汗从此进入共和国时代,但也进入最为动荡不堪的战乱时代,至今已近50年。

3

英俄争夺:19世纪初,从海上扩张而来英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开始向西北方向的阿富汗渗透。此时,后起的沙俄沿陆路东进、南下,与英国在阿富汗迎头相撞。从此,阿富汗就在两大猛兽的夹缝中艰难图存。英国与沙俄都看中了阿富汗的亚洲枢纽地位,在此反复争夺,沙皇彼得大帝曾说“谁征服了阿富汗,谁就征服了亚洲”。英国在这一地区已占先手,为了独占印度次大陆,阻止沙俄南下,在1839、1879年先后两次发动对阿富汗的侵略战争。虽然两次战争阿富汗都取得了胜利,但在英国的威逼利诱下之,终究还是屈服了。1893年,英国逼迫阿富汗签订了《杜兰协定》,强行划了一条从瓦罕走廊到波斯的“杜兰线”,作为英属印度和阿富汗的边境线,使阿富汗失去约一半的领土、人口及出海口,从此成为一个内陆国家。阿富汗从此成为英国和沙俄之间的缓冲地带。更让阿富汗人难以接受的是:杜兰线将其主体民族(普什图族)人口的三分之二划归了英属印度。可见英国人有多狠。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被英国从阿富汗强行划出的领土,在1947年印巴分治时归于巴基斯坦,杜兰线也成为两国边界。这也成为两国之间的一个重大矛盾。今天,在“普什图人的家园”阿富汗,只有1300万普什图人,而巴基斯坦却有3000万普什图人。

二、持续渗透:苏联最终走上前台

南下战略:沙俄在19世纪占领中亚后,也有一个进军印度洋的南下政策。沙俄从其中亚地区进军印度洋,首先到达阿富汗,然后或经巴基斯坦、或经伊朗,是最便捷的通道。但沙俄19世纪在向南扩张的过程中,遇到了实力强劲的大英帝国。英国从海上占领印度后,正沿陆路向西北扩张,二虎在阿富汗相遇,最终经过代理人战争和谈判,瓜分了势力范围。控制阿富汗是沙俄实现南下印度洋战略的重要一步。但由于国力限制,沙俄首次进军印度洋的行动止步于阿富汗,雄心暂时收敛。到苏联时期,国力已非当年的沙俄可比。到20世纪70年代,石油是现代工业的战略资源,这时阿富汗的地缘意义更加突出:既是南下印度洋的前进基地,又可成为控制中东产油区的跳板。从沙俄到苏联,已经在阿富汗经营上百年,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机会。苏联与阿富汗毗邻,并已耕耘20多年后,认为机会正在接近:美国刚从越战泥潭中撤出,国力尚未恢复,苏联在全球争霸中已处于优势地位;阿富汗的邻国伊朗在1979年初发生了伊斯兰革命,成为美国的死敌;且当时已与印度形成准军事同盟关系。这样一来,控制了阿富汗,南下印度洋只剩下巴基斯坦一个障碍。而巴基斯坦虽是美国盟友,但当时非常脆弱:外有死敌印度,内有普什图人闹事,美国又鞭长莫及。

3

培植势力:在冷战时期,世界一切力量基本上都围绕美苏争霸展开,阿富汗自然不会例外。在上世纪50年代,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因为杜兰线问题发生严重冲突:阿富汗要求恢复1893年之前边界,而巴基斯坦坚决不同意。两国为此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苏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决定支持阿富汗对抗当时亲美的巴基斯坦。此举迅速将弱小的阿富汗拉入怀抱,双方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包括武器装备、军事教官和顾问等源源不断地进入阿富汗。苏联在提供经济、军事援助的同时,也在阿富汗大力扶持亲苏势力。苏联大批军人被派遣到阿富汗,渗透到国防部和各军兵种部队。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1965年扶植成立了亲苏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以下简称阿民主党),逐步完成了对阿富汗的控制。例如在1953--1963年曾任阿富汗首相的国王堂弟达乌德亲王,与苏联关系就十分密切,被称为“红色亲王”。在查希尔国王时期,阿富汗积极发展经济,也有一定的起色。但查希尔在外交上搞平衡战略,解除了奉行对苏采取依附政策的达乌德首相职务。1973年7月17日,在苏联的支持下,达乌德乘查希尔赴意大利看病之机,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查希尔国王,随后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阿富汗共和国,自任国家主席并集军政大权于一身(1977年1月通过新宪法后任总统)。政变之初,由于政权不稳,本就亲苏的达乌德在外交上全面倒向苏联,以获取经济和军事援助。

再次政变:达乌德执政后,在苏联的指导下,政治上“左倾”,实施国有化、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激进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措施,严重脱离阿富汗国情,对工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产生严重影响,使阿富汗经济每况愈下,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特别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部落和宗教权力、抑制部落武装力量等举措,与传统势力发生直接冲突,导致一些部落发动武装叛乱,政局也出现动荡。同时一边倒的政策也导致阿富汗与周边穆斯林国家关系紧张,尤其是来自中东产油国的援助大为减少。在这个背景下,达乌德又开始向右转,奉行不结盟政策,搞平衡外交,并在政府和军队中清洗反对他的亲苏分子,力图摆脱苏联控制。这些举措遭到阿民主党的强烈抵制,与阿民主党的合作关系也告破裂,苏联对其也极其不满。1978年4月27日,在苏联克格勃的幕后策划下,阿民主党发动军事政变,达乌德一家30余口惨遭灭门,政府大批高官及总统卫队2000多人惨遭屠杀,惨无人道,令人发指。这次政变中的残暴行径,开创了阿富汗血腥政变的先例,使阿富汗政局此后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也使阿富汗政府在国际上名誉扫地。阿民主党领导人塔拉基在政变后上台,成为阿富汗最高领导人。

激进改革:塔拉基上台后,立即采取依附苏联的外交路线。在几个月之内,阿富汗与苏联就签订了40多项协定或条约,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上实施全方位合作。1978年12月5日,双方签订了同盟性质的《是阿苏友好睦邻合作条约》,允许苏联在阿富汗境内驻军并建立军事基地,俨然成为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这一丧权辱国外交政策,极大地伤害了阿富汗人的民族感情。内政上,在苏联顾问的指导下,阿富汗强制推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枉顾经济和文化落后、绝大部分居民是虔诚的穆斯林以及部落割据力量强大这一国情,尤其是无视宗教和部族势力错综复杂这一现实。同时大规模地镇压持异见人士。这一系列极左政策,引起宗教界和部落上层的恐慌和反抗。塔拉基上台才几个月,全国就出现了10多个穆斯林反政府武装,并呈燎原之势。随着国内局势的不断恶化,塔拉基与其一手提携的二号人物阿明在内政和外交政策上出现重大分歧,并展开了血腥的权力争斗,两人都在伺机干掉对方。阿明曾先后2次在美国留学5年,思想相对开明,也是一位民族主义者,其反对苏联控制阿富汗的言行被苏联视为反叛,决心与塔拉基联手除掉阿明。1979年9月14日,塔拉基以开会为名,企图诱杀阿明。结果,阿明先下手为强,立即发动军事政变,干掉了塔拉基,自任阿民主党总书记和国家主席。

准备动手:阿明上台,苏联如同吃了一只苍蝇,表面上不得不对阿明表示“祝贺”,称阿明是“苏联忠实的朋友”。阿明表面上也高唱“阿苏友谊牢不可破”, 暗地里大肆清洗亲苏势力,抵制苏联控制。对此,高傲的苏联那能咽得下这口气?决心铲除阿明。由于在喀布尔政权内部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者,苏联要求阿明召回流亡在东欧的阿民主党另一位领导人卡尔迈勒。由于卡尔迈勒极端亲苏,阿明对苏联的用意十分清楚,当然予以拒绝。于是,苏联决定亲自动手:从1979年11月开始,苏联利用双方条约规定的驻军权,一面从空中向喀布尔增派特种部队;一面向阿富汗边境集结军队:总数达到6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空降师、3个武装直升机团队和2个运输直升机团,共12.5万人,并配备坦克2000余辆、步兵战车1000辆、各种火炮2000门、汽车2.5万辆、各种飞机350架。12月26日,苏联向阿明下达最后通牒:要求阿明以阿富汗政府名义,“正式邀请”苏联出兵帮助镇压穆斯林反政府武装,又被阿明拒绝。27日19时20分,驻喀布尔苏军特种发动突然进攻,当晚即占领阿富汗总统府及市内各要点、各要害部门,包括电台等,阿明被苏军抓获。苏军指挥官贝洛诺夫拿出一份“阿富汗邀请苏联出兵”的邀请信,要求阿明签字,被愤怒的阿明撕得粉碎。随即,阿明和他的4个妻子、24名子女及众多亲信被打死。

三、十年战争:拖垮庞大帝国的重要因素

侵入阿富汗:在进攻喀布尔行动的同时,苏军在塔什干(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用事先准备好的军用电台,以阿富汗电台频率广播,宣布阿富汗发生了政变及阿明政府被推翻的消息,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卡尔迈勒《告阿富汗人民书》。当时卡尔迈勒就在苏联境内的苏军军营里。28日凌晨,集结在边境的苏联6个师、8万大军,分东、西、空(中)三路进入阿富汗境内。卡尔迈勒当天随苏军回到喀布尔,并立即召开阿民主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选举卡尔迈勒为党的总书记,就任党政军最高领导人。同一天,苏联塔斯社发表声明:根据前一天(27日)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应阿富汗领导集体的请求,苏联政府派出有限的部队进驻阿富汗”。面对苏军入侵,由于阿政府军基本上被亲苏军官所控制,10万大军基本上未作抵抗,大部分缴械投降并归顺卡尔迈勒政权。一周之内,苏军基本完成对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领,并控制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伊朗的边境要地。当时的苏联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整个入侵行动非常轻松。但且慢:这只是阿富汗战争的序幕,真正的战争即将开始。

1

山地游击战:早在塔拉基当政期间,由于推行激进改革,激起民变,阿富各地就出现了众多的穆斯林反政府武装。苏军入侵后,这些反政府武装迅速打出反侵略旗号,成为抵抗侵略的主体力量。苏军在完成对阿富汗的占领后,为了维护阿富汗新政权的稳定,同时也为了宣示其进军阿富汗“正当性“,即将矛头指穆斯林反政府武装。在1980年2月、4月、6月,苏军利用装备优势,先后发动三次大规模进攻,对反政府武装展开全面“扫荡”。反政府武装则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条件,开展“山地游击战”,使强大的苏军摩托化部队难以发挥其装备和兵力优势。苏军随后改变战术,一方面确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线;一方面集中机动兵力,展开重点清剿。其目的很明确:一是力图消灭反政府武装的有生力量,二是全力切断反政府武装的外援通道。苏联和阿富汗政府军利用其装备优势,采取全面封锁、分进合击、饱和轰炸、机降突袭等战术,对游击队相对集中的地区实施反复清剿。被重点清剿的区域包括潘杰希尔谷地、库纳尔哈、霍斯特、坎大哈等游击队的主要根据地。尤其是潘杰希尔谷地,1982年5月到1984年4月,苏阿军队出动数万人,反复清剿达8次之多。这些过程中,普什图人等阿富汗民族的尚武精神和韧性充分体现出来:面对世界上最强大、装备最先进的军队,坚持不屈服,坚持以山地游击战与苏军周旋。

抵抗力量:1981年,阿富汗7个反政府武装派别联合起来,成立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开始统一领导全国的抵抗运动,并接受外部的军事援助。该联盟在国内开辟了许多抗苏根据地和游击区,坚持10年武装斗争,得到国内广大民众和国际上广泛的支持。但该联盟的组织相对松散,内部派系复杂,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具有主导地位的政治力量。在抗苏的旗帜下暂时联合起来,而在苏联撤军后,联盟即分崩离析,各行其是。这也是导致阿富汗战后混乱的重要原因。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认为这是对抗、打击战略对手的大好机会。美国中情局在阿富汗战争期间,实施了一项支持阿富汗游击队的“旋风行动”。美国联合英国以及沙特等穆斯林国家,通过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这个中介,利用两国边境,向阿富汗游击队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和装备支持,并在巴基斯坦境内建立阿富汗游击队训练营地。在美国等国的大力支持下,阿富汗圣战者游击队不断壮大,到1985年底规模已达10万之众。同时,一些穆斯林组织也号召志愿者到阿富汗参加圣战,大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进入阿富汗,对抗苏联军队。这些圣战者,有一部分后来演变为基地组织成员。这是后话。为了对付圣战者游击队,苏联只得不断增兵,至1985年底,侵阿苏军兵力达12万人。与美国在越南境况相类似,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

旋风行动:阿明上台后,即与美国中情局有密切接触。估计是早有情报和预判,在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初,即1979年底,美国即着手实施“旋风行动”,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资金、装备和训练等全方位支持。据资料统计,美军每年提供的资金支持高达6亿多美元,并提供了大量的先进军事装备。美国派出大批军事顾问,在巴基斯坦训练阿富汗圣战者,还在本土开设圣战者训练营。在整个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先后帮助训练了10万名圣战者游击队员。阿富汗多山,对付山地游击战最有效的武器是攻击直升机。为此,苏联把大量武装直升机调到阿富汗前线,特别是有“空中坦克”之称的米-24武装直升机。对此,美国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了先进的FIM-92毒刺导弹发射器500具、导弹1000多枚,沉重打击了苏联空军和陆航部队。毒刺导弹只能对付近距离目标,但阿富汗游击队的战术相当灵活,不仅用来对付直升机,也用来对付战斗机、轰炸机或运输机:他们事先埋伏在机场附近,在飞机起飞阶段速度较慢、高度较低时发动导弹攻击。阿富汗战争期间,苏军一共损失107架飞机和324架直升机,主要是在美国提供毒刺导弹之后损失的。

战争结局:阿富汗战争使苏联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承受了巨大压力。从1980后开始的历届联合国大会上,苏联都会遭到强烈谴责,并要求苏军撤出阿富汗。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后,认识到这是一场看不到希望的战争,遂决定逐步从阿富汗脱身,推进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降低战争规模,并将清剿游击队的任务逐步移交给阿政府军。由于局势不断恶化,苏联认为卡尔迈勒“治国无方”,于1986年5月用纳吉布拉取而代之。1988年,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主持下,苏联、美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四国外长在日内瓦签署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协议。协议规定:苏军自1988年5月15日起,在9个月内全部撤出阿富汗。1989年2月15日,苏军按照协议规定全部撤出了阿富汗。前后10年的阿富汗战争,给两国人民都带来深重灾难。阿富汗军民130多万人丧生,500多万人沦为难民;苏军伤亡5万人左右,其中阵亡死亡12200多人,战争费用及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国力被大大削弱,成为拖垮苏联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通过支持阿游击队,四两拨千斤,以极小的代价,大量消耗了苏联的元气,从而在美苏争霸中态势逆转。可以说,10年阿富汗战争,唯一的赢家是美国,苏联和阿富汗都是失败者。尤其是阿富汗,以前虽然贫穷,但至少相对安定,自从苏联入侵以后,政局一直不稳,至今仍是血雨腥风。

四、美国侵阿:一石多鸟的战争行动

塔利班兴起:苏军虽然撤走,但阿富汗战争并没有结束。苏联1989年2月从阿富汗撤军后,穆斯林游击队随即向政府军发动进攻。至1991年初,阿富汗政府控制的范围只有全国10%地区。此时,苏联已经风雨飘摇,停止了对纳吉布拉政府的一切援助,而美国以及穆斯林国家仍继续向穆斯林游击队提供援助。在这些国家的支持下,穆斯林游击队加强攻势,直逼首都喀布尔。1992年4月16日,纳吉布拉卸去总统职务,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随即进军喀布尔并接管政权。但接管政权不到10天,各派游击队即发生内讧,彼此之间相互攻杀,阿富汗从此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军阀混战,各派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极其混乱的局面下,1994年10月,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组织塔利班(意为宗教学生)在阿富汗乘势而起,主张铲除军阀、重建国家、反对腐败、恢复商业,加之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兴起后深得苦难深重的阿富汗平民支持和拥戴,实力急剧膨胀,很快横扫一切反对势力,于1995年9月攻入了喀布尔,并控制了全国90%以上范围。反塔利班联盟则被压缩到东北部一个狭小区域,后来演变为“北方联盟”。塔利班推举宗教教师奥马尔为埃米尔(意为领导人),成立临时政府接掌国家权力,全面推行伊斯兰法,实行政教合一的极端宗教统治,发誓要建立世界上“最纯洁的伊斯兰国家”。原教旨主义主张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初创时期的教义和传统,守旧、血腥、极端。试举两例,一是对纳吉布拉的处理:塔利班1996年9月抓住纳吉布拉后,先在其嘴中塞满钞票,再将其某个器官割下,然后把惨叫不止的纳吉布拉拴在一辆吉普车上,围着总统府拖了好几圈,直到其奄奄一息时,才用乱枪打死他,然后将其尸体挂在城市广场灯柱上示众,一周后扔进了臭水沟。二是对待巴米扬大佛:在阿富汗的巴米扬有两尊依山而凿的巨型佛像。分别凿于公元1世纪和5世纪,法显和玄奘都曾瞻仰并有过描述,2001年3月,塔利班政权认为雕像属于崇拜偶像,不符合伊斯兰教法律,不理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硬是花了近1个月时间,用炸药和炮火将其摧毁。

基地组织:据说,基地组织是沙特阿拉伯富商拉登1988年在阿富汗创立的,其主要宗旨,一是训练圣战者游击队,以对抗入侵阿富汗的苏军;二是捍卫原教旨主义。苏军撤出阿富汗后,拉登回到沙特。1991年,由于受到沙特打击,拉登逃亡到苏丹重建基地组织。在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成为一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及恐怖组织的栖身地,拉登也在1996年5月返回阿富汗,但多数时候居住在巴基斯坦境内。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与美国的文化理念格格不入,一直反对“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霸权”及其中东政策。在苏联侵阿期间,因对付共同的敌人,这些伊斯兰组织暂时收起反美旗号,也曾得到过美国的资助。在苏联撤军后,这些组织很快又走向对立面,在世界各地制造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2001年9月11日,纽约遭到大规模的恐怖袭击,美国政府立马认定是拉登的基地组织所为,要求塔利班交出拉登。但塔利班立即发表声明,称恐怖袭击与拉登及基地组织无关,拉登本人也强烈否认了美国政府的指控。在此期间,塔利班还曾通过外交渠道,要求美国提供证据,让他们在伊斯兰法庭起诉拉登,或把拉登移送到中立国审判,但都被布什拒绝。美国政府一口咬定:就是基地组织干的,谋划者就是本拉登,并立即采取行动:恐怖袭击9月11日发生,美国国务卿鲍威尔9月13日即宣布并锁定拉登为恐怖袭击的头号嫌疑犯,美国众议院9月14日授权总统对恐怖分子动用武力;美国总统布什10月7日即宣布对阿富汗发动反恐战争。前后时间不到1个月,这也太神速了吧?其实,从这之前或之后美国发动伊拉克和叙利亚战争的过程及结果看,美国政府的话真的没有多少可信度。美国在2003年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还吊死了萨达姆。但历时7年,在伊拉克挖地三尺,也没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动阿富汗战争,美国似乎早有预案,“911”事件只是提供了机会和借口。至于恐怖袭击到底是不是基地组织干的并不重要。美国政府说是,那就一定是,不是也是。这也是美国的一贯作派。需要说明的是:直到现在也没见到拉登策划“911”事件的直接证据,美国国内对此的质疑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只是被“爱国”的主流声音所压制了。

一石多鸟:“911”事件后,美国必须打一仗,以转移国内视线,回避民众对政府在事先预控(尤其是情报)和事后应对以及国土安全等方面的诸多指责。此外,总统小布什是共和党人,代表大军火商、大石油商等财团利益,更乐意打仗。至于拉登多数时间居住在巴基斯坦境内,美国为什么要去攻打阿富汗?这个问题需要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地缘政治角度来考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是核大国,美国仍心存忌惮,为彻底消除其威胁,就必须再“踏上一只脚”。中亚是俄罗斯的后院和软肋,一直是美国渴望进入的地区。而阿富汗是进入中亚的捷径。前文说过阿富汗处所地理位置,对美国来说,控制了阿富汗,向北可以进入前苏联的中亚地区,向西可以威胁多年的死敌伊朗,向东可以向中国新疆渗透。客观地说,在2001年前后,由于俄罗斯十分虚弱,控制阿富汗和进军中亚并不是美国的优先考虑。美国搞垮苏联后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很多人可能不信,当年美国重点要对付的是中国:小布什在2001年初上台后,开始调整对华政策,由“战略合作伙伴”调整为“战略竞争对手”,实际上开始实施对中国的扼制战略,当年4月还发生了南海撞机事件。但“911”事件打乱了美国的步骤,只好调整先后顺序,暂时放下扼制战略,“顺应民意”,先打一场反恐战争并进军中亚。可以说,因为“911”事件,美国对中国的围堵、扼制推迟了大概15年。只是当年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应当说,美国政府在“911”事件之后的危机应对相当成功,在证据并不充分的情况下,迅速以反恐名义发动战争,打击策动恐怖袭击的基地组织及其庇护者塔利班,占据了“道德高地”,激发了国内民族主义情感,凝聚了民心,并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五、始乱终弃:美军最终黯然撤走

锲入中亚:当时,从前苏联独立出来的中亚各国普遍经济困难。对此,美国以反恐为名义,以经济为诱饵,在发动阿富汗战争期间,通过“租借”方式,先后在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4国建立军事基地,并逐渐扩大驻军规模,高峰时驻军达6000余。美国进军中亚的目标似乎完美实现。2001年10月7日,美国联合英、德等北约国家,并与阿富汗反塔利班的北方联盟结成同盟军,共同打击塔利班政权。美军出动第10山地师、第101空降师、第160特战航空团等精锐部队,从中亚地区的军事基地南下,利用其空军和装备优势,先空中轰炸,后以北方联盟部队为先锋,在地面层层推进,攻势相当顺利。到当年11月中旬,喀布尔被攻克,塔利班政权垮台,其主力被压迫至东南部靠近巴基斯坦的坎大哈周围地区,一部分转入“地下”。在联合国主持下,阿富汗启动战后重建。同年12月5日,美国扶持的阿富汗临时政府成立,推举卡尔扎伊为主席。2004年11月,卡尔扎伊当选为首任民选总统,任职到2014年。世界上有个规律:凡是由外界扶持的政权,大多是软弱无力的,尤其在阿富汗,民族复杂,派别复杂。所以,美国虽然在阿富汗扶植了政权,但并没有带来和平,各地的抵抗行动从未间断过。2019年9月,阿富汗举行美军占领后的第三次总统选举,但选举过程中暴力事件不断,败选的阿卜杜拉拒不承认选举结果,当选总统加尼被迫与其签署分权协议,成立包容性政府。但阿富汗似乎没有包容的传统,政局持续处于混乱状态。也就是说,美军进入阿富汗后,并没有带来政局稳定,更没有带来和平。

3

美国撤军:对美军而言,进攻容易守备难。塔利班政权虽然垮台,但各地的抵抗运动几乎没有停止过。阿富汗人的尚武精神和韧性再次爆发,犹如当年对付苏联一样,持续对美军展开游击战,迫使美军不断增兵,高峰时驻军人数达到15万。从2007年开始,倒台6年之后的塔利班卷土重来,其占领的范围日益扩大,武装袭击事件也日益增多。继越战之后,美军有再次陷入长期战争泥潭的危险,这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为此, 2012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突击访问阿富汗,双方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奥巴马在签字仪式上说:“美国与阿富汗人都不想打仗,期待着和平的一天。”这话听上去令人费解:是谁要打仗的?美国在和谁打仗?美国从2014年底开始逐步减少在阿富汗驻军,到2018年底已减至1.4万人左右。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在“一切皆可交易”思维驱动下,美国放弃“反恐”原则,开始与其认定为“恐怖组织”及打击对象的塔利班直接谈判,并在2019年1月和9月签署在阿富汗“结束战争”及“美军撤军”两个协议草案。2020年2月29日,美国与塔利班签署和平协议,似乎可以“体面地”结束阿富汗战争。在2021年4月14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驻阿富汗美军将于今年9月11日前全部撤出”。也就是说,美国在准备“911”事件20周年之际,结束历时20年的阿富汗反恐战争。当年苏军走了,阿富汗并没有实现和平。现在也一样:现在美军要走了,阿富汗战争仍会继续:自美军宣布撤军后,塔利班明显加强了对政府军的攻势。20年战争,对阿富汗人民是又一场沉重的灾难,仅军民伤亡就超过30万人,经济长期停滞、甚至倒退。

战争结局:人们不禁会问: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的阿富汗战争,打了整整20年,达到目的了吗?实事求是地说,应该是达到了部分目的:一是迅速并成功转移了国内民众的视线, “911”事件的发生,暴露了强大无比的美国在国土安全方面的巨大漏洞,民众在哀痛的同时,也纷纷指责政府的懈怠甚至玩忽职守。在空前的压力面前,美国政府在事件发生不到1个月即发动“反恐”战争,顺应了民众的复仇心理,将民众关注的焦点迅速从国内转向境外。二是击毙了美国政府认定为“911”事件幕后黑手的拉登,2011年5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在巴基斯坦境内(不是在阿富汗境内)击毙了拉登。除此之外,美国的其他目的并没有达到,尤其是进军中亚这一最主要的战略目标功败垂成:美军借反恐名义进入中亚四国,直接威胁到俄罗斯的“软肋”。对此,俄罗斯强势反击,普京就曾说:“从苏联解体后的战略退却时代已经结束,我们要重新夺回我们的战略利益区。”在此期间,俄罗斯通过政治、经济等一系列手段,极力拉拢中亚各国。同时,由于美国在中亚进行政治渗透,培植反对势力,使各国政府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这一打一拉之下: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在2005年先后与美国终止了驻军协议;吉尔吉斯坦也在2014年6月关闭了美军在中亚的最后一个军事基地。至此,美军在中亚长达13年驻军历史宣告结束。由于塔利班等组织的持续抵抗,美军始终没能有效控制阿富汗,其威胁伊朗、渗透中国新疆的目的基本上也没有达到。

战略转移:也许是吸取了越南战争以及苏联在阿富汗的教训,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是有所节制的,打的是一场有限战争:拜登在8月10日称“过去20年,美国在阿富汗花费超1万亿美元”。这样算下来,平均每年也就500多亿美元,这对每年军费开支在7000亿美元左右的美国来说,还真的谈不上是很大的拖累,况且美国军火商还从中受益。阿富汗战争共造成2400多名美军阵亡,远低于在越南战争中的伤亡人数,也远低于苏军在阿富汗战争中的阵亡人数。实际上,维持全球霸主地位并扼制其他大国崛起才是美国的长远战略目标,反恐战争只是“911事件”后的一个插曲,并且还是在符合其扼制战略(进军中亚)的情况下打的。在看不到消灭塔利班的希望以及锲入中亚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时,美军长期陷在阿富汗并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因此,自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开始萌生退意,准备重回扼制战略。于是,就有了拉登在2011年5月被美国海豹突击队击毙、奥巴马在2012年5月宣布减少在阿驻军等一系列行动。实际上,这都是美国进行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战略重点由反恐转向扼制,兵力由中亚转向亚太。这一点,美国近期已经毫无顾忌地表露出来:2021年4月15日,即拜登宣布将从阿富汗撤出全部军队的第二天,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解释美方的这一决定时称“从阿富汗撤军,能让美军和其北约盟友集中精力应对其他更危险的威胁,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对此,中国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准备。

六、和平前景:短时期内看不到希望

战斗民族:前文说过,普什图人等阿富汗山地民族是名副其实的战斗民族。在100多年的历史上,先后赶走过3个时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入侵者(英国、苏联和美国)。美国在2001年发动阿富汗战争的首要目标,是消灭塔利班政权,控制阿富汗。在全世界最强大的美军的进攻面前,塔利班仅蛰伏了6年,之后又强势复活。近年来,在美军欲战欲退之间,塔利班攻势凌厉,目前已经控制了阿富汗70%以上的国土,阿富汗政府军则节节败退。按这个趋势,用不了多久,阿富汗又将是塔利班的天下。欧盟军事委员会主席、意大利将军格拉齐亚诺8月12日说:“我们曾担心20周后,时间的指针会回拨到20年前。但不幸的是,20天就足够了。”8月10-12日,阿富汗政府和塔利班以及美、俄、中、巴及欧盟的代表在多哈举行会谈,讨论阿富汗停火问题。国际社会的愿望是好的,但交战双方分歧太大,会后除了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外,没有任何实质性成果。岌岌可危的阿富汗政府希望妥协,但处于优势地位的塔利班一副战斗到底的架式。实际上,阿富汗政府目前只有两个选项:要么投降,要么被赶下台。塔利班以普什图人为主体。这些山地民族不仅尚武好战,而且极具韧性:1839—1919年间三次对抗英国,1979—1989年间抵抗苏联,2001—2021年间抗击美国。这3个国家都是当时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但最终都被阿富汗人打败或赶走。当然,阿富汗从来就是大国博弈的场所:英阿战争时,俄国支持阿富汗;苏阿战争时,美国支持阿富汗;只有这一次,阿富汗独立对抗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只是,阿富汗每一次付出的代价都是极其惨重的。

生态恶化:阿富汗山地众多,交通不便,经济贫困,文化落后,各部族之间相互隔绝,各自管理内部事务。对于这样类似部落联盟状态的国家,最适合的治理形式,可能还是苏联入侵之前的政权结构:一个以部族自治为基础、各派力量相对平衡的中央政府。行文至此,不禁让人叹息:在苏联入侵之前,阿富汗虽然经济上相对落后,但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政治上也比较开明。这样一个好端端的国家,正是苏联1979年的入侵,被搞的国之不国,民不聊生,40多年来战乱不休。苏军、美军占领期间,在“圣战”的感召下,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极端分子纷纷涌向阿富汗(其中就有来自中国新疆的)。这导致了阿富汗境内伊斯兰极端势力盛行,社会生态严重恶化,守旧、封闭、血腥、恐怖袭击等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态。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凡事喜欢走极端,缺乏妥协精神,不愿意分享权力。在对抗苏军或美军时,各派别暂时联合,而一旦共同的敌人消失,各派别之间立马开始争权夺利,并且在方式上往往比对付外敌更加残忍和血腥。美国占领期间,试图在阿富汗推行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但在极端势力盛行的社会生态下,其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阿富汗,也很容易成为滋生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温床,并向外扩散。过去一些年在新疆策划的恐怖事件及“东突”成员,大多是由阿富汗回归的伊斯兰极端分子。美国攻打并企图控制阿富汗的目的之一,是可以据此向中国新疆渗透。令人诡异的是,这个目的却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虽非美军主观故意,却间接造成了客观事实。

和平前景:再有不到1个月,美军等北约军队就将全部撤出阿富汗,按目前的架式看,塔利班夺取全国政权是迟早的事。有美军的庇护,阿政府军都一败再败。一旦美军撤走,按国际上某政要的话说“只要联军撤出阿富汗,政权就会落入塔利班手中”。因此,目前西方各国已在实施撤侨行动。今天(8月15日),阿富汗政府承诺将向塔利班和平移交权力。这是一个好消息。可塔利班再次上台能给阿富汗带来和平吗?未必!1989年苏联撤军后,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夺取政权,但联盟内的各派别很快就分裂,为争夺权利而爆发内战。正因为如此,塔利班才乘乱而起并统治了阿富汗6年。基于地理环境、民族结构和宗教信仰的特殊性,阿富汗部族众多,基本上实行部族自治,且都拥有自己的武装。因此,塔利班内部也派系众多,诸侯林立,矛盾错综复杂。2015--2016年,塔利班不同派别之间就曾多次性发生火并,死伤惨重。塔利班在夺取全国政权后,会不会重蹈1989年圣战者伊斯兰联盟夺权之后很快发生内讧的覆辙,还真的很难说。退一步说,即使不分裂、不内讧,塔利班信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其目标是重建政教合一的“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塔利班在1995—2001年执政期间,实行极端宗教统治,致力于建立“世界上最纯粹的伊斯兰国家”,封闭、守旧、血腥,逆世界潮流而动。近期,阿富汗塔利班与世界多个国家进行了接触,其代表还在7月28日访问了中国,表达了阿富汗和平及重建的愿望。这是一个好的迹象。此次再上台执政,塔利班会不会有所改变、会不会放弃极端宗教统治?全世界都在试目以待。未来在阿富汗实现和平的关键,在于塔利班能否做到两点:一是维持内部团结,二是放弃极端宗教理念。笔者认为,短期内这两点恐怕都很难做到,各派别火并及恐怖袭击很难排除。想想美国撤军后的伊拉克,阿富汗大概率还会有一个动荡期。而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重建也就无从谈起。

结束语:针对美军撤出阿富汗,最近有西方外交官从地缘政治角度认为:若美国任由阿富汗现政府倒台,中国会在这一战略地区“获得进一步的影响力”。这明显是在忽悠中国,是想让中国去接“烫山芋”。阿富汗对中国的地缘价值很低,,笔者认为应敬而远之,决不去淌其国内政治这潭浑水,无论那股势力上台,中国都应持友好态度,并给予适当援助,目的是防范伊斯兰极端势力向新疆的渗透。至于阿富汗的战后重建,在其政局稳定之前,应当慎之又慎,慎重决策,谨慎从事。

(全文完)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走进历史的深处(ID:gh_62819a4dad8b),作者:桅杆677 

可行性研究报告
走进历史的深处

本文作者信息

走进历史的深处(历史自媒体)

关注(11489)赞(1)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