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华为这些手机大厂,会有被颠覆的那一天吗?

图灵TOPIA

作者|林檎  来源|图灵TOPIA(ID:turingtopia)

2021年是个特别又普通的一年,前段时间美国“禁售令”不断升级,让华为在今年第一季度手机市场的竞争中遭遇滑铁卢,手机销量跌出世界前5。而小米则迅速占据了部分的国外市场,根据2021年Q2的销售数据,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达到5280万部,市场份额16.8%,首次跻身全球第二,年增长率达到可怕的85.3%,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那么,在这场竞争中,是什么决定了最后的赢家呢?

在这里笔者想要借鉴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理论。他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借助硬盘等行业的案例,详细解读了大公司不停被颠覆的过程,也许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启示。

他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了颠覆式创新的概念,即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不同于主流价值取向的价值,以奇制胜,由量变积累成质变并侵占市场。

我们可以从书中硬盘行业的例子看一下市场头部玩家是如何被自己看不起的边缘企业淘汰的。

1

如图所示是硬盘行业技术与需求的基本曲线。绿色代表不同体积硬盘容量的增长,虚线则代表了不同电脑市场顾客需求的增长。在寡头垄断并形成几家独大的情况下,想要占据更多的市场,必须要迎合市场主流的需求。众所周知,评价一个硬盘是否优秀,主要的标准,或者说价值取向,应该是其容量。因此,寡头在竞争当中不断突破自己的容量上限。

然而,由于技术成长的速度总是大于客户需求增长的速度,这会造成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那就是硬盘的容量,总有一天会超过顾客的需求。

但竞争的格局以及传统工商管理的理性让他们不能放弃到嘴的鸭子,放弃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一件看起来非常愚蠢的事情。

于是他们孜孜不倦的继续研究硬盘的容量,都想成为行业里的老大。

市场里那些无法与巨头竞争的小公司没辙了,因为市场份额太小,市场的反哺使他们不能像大公司一样投入大量的研究资金发展容量。因此,执着于正面硬刚的小公司最后都被挤出了市场,同时,有几家公司在无奈之下选择研究体积更小的硬盘,即8英寸硬盘。

刚开始8英寸硬盘确实不被看好。因为当时硬盘市场主要的客户是大型计算机,体积较大并且需要更多的硬盘容量。彼时14英寸硬盘技术已经成熟,相比之下,8英寸硬盘的容量小的可怜。因为体积的限制,开发8英寸硬盘的容量显得比14英寸更难,几乎没有公司会选择一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又不一定会有未来的道路,因为没有人觉得8英寸硬盘在迭代中会超过主流14英寸硬盘的容量。

但孜孜不倦的小公司并未就此沦落,他们的坚持让8英寸硬盘的容量不断提升,虽然无法与行业巨头竞争,但这时有一些研究小型计算机的客户找到了他们。小型计算机与大型计算机比起来,体积更小,相应的,14英寸的硬盘并不符合他们的需求。

因此,这些公司苟延残喘,勉强维持着收支。

但是正如前文所说,技术成长的速度总是大于需求增长的速度,这意味着有一天,8英寸硬盘的容量终于满足了大型计算机的需求。

大型计算机公司这时开始犹豫了,因为14英寸硬盘的容量完全溢出了其需求,8英寸硬盘更小的体积则意味着成本缩减与产品结构调整的可能性。从那时起,一部分大型计算机公司开始尝试应用8英寸硬盘。

而在另一个充满硝烟的战场上,也发生了同样的剧情。小型计算机,以其体积的优势迅速侵占了市场,当14英寸硬盘公司反应过来的时候,为时已晚,他们发现自己的客户已经不再占据市场的上风,计算机市场迎来了一场大洗牌,硬盘巨头们在不知不觉中沦落。

此时想改变已经晚了,要在8英寸硬盘的容量上追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何况,丢掉市场的他们也无法拿出大量的研究资金。

就这样,硬盘企业的前浪被后浪颠覆了。绿色的曲线代表着在同一纬度的持续性创新,从旧的曲线跳跃到新的曲线,则代表着另一维度的颠覆式创新,也是颠覆市场最至关重要的一点。但这还没完,因为8英寸硬盘企业走了他大哥的老路子,后来又被5.25英寸、3.5英寸的硬盘弯道超车…正如小型计算机被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替代。

至于为什么这些曾经的龙头企业都不愿意研究小体积的硬盘,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他们陷入了企业谋取最大利益的窘境,传统的工商管理方法与组织的强大惯性并不允许他们做出壁虎断尾、南辕北辙的事情。而最好的办法,无异于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去对抗曾经的组织,但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这样的魄力与能力。正面的例子则是腾讯微信与QQ内部竞争、左右互搏,最终成功战胜自己,把持住社交领域的宝座。

那些被抛弃的东西,仍旧会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在价值的第一象限和行业大哥硬刚是不明智的,唯有剑走偏锋才能后来居上。克里斯坦森教授收集了充分、大量的市场数据,证明了大企业受限于自身庞大的体格,被一种看不见的束缚限制了自己的视野。而颠覆式创新,则能够帮助他们突破自己的盲点。

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同样的角度来看待手机市场。

近几年手机品牌百花齐放,最终大部分产品都在大浪淘沙之后退出舞台,留下来的几位选手则各有各的特点。但从执着于塞班系统的诺基亚不敌苹果、谷歌,不难看出这里有类似于硬盘行业的逻辑。iPhone的问世开创了智能手机的时代,这个小小的通讯工具最终发展的更像是一台掌上电脑。随着持续性技术的发展,三星、华为、小米、vivo和oppo终于逐渐追上苹果,甚至在诸多方面有所赶超。

然而事到如今如今,手机似乎已经超越了客户的需求。

2

如图所示,中国移动终端实验发表的调查研究显示,2020年第二期用户更换手机的因素主要是硬件的老化。尝试新的技术,已经不是用户更换手机的第一驱动力。换句话说,手机能力的提升正在日渐淡化其在用户心中的重要性,假以时日,技术水平也许会远远超过用户的需求。

实际上横向比较一下就能够明白这种趋势的重要性。各种新品牌被客户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当几乎所有的品牌都能够满足最低限度的需求后,市场的分配更加依赖于不同品牌各自的竞争优势。

例如小米主打的性价比,华为P系列主打的摄影等。

实际上这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持续性创新的局限性,因此他们一直在尝试发展一些不同价值取向的功能,譬如摄影、闪充、音乐、外观、手感、重量、通信技术等。笔者个人则更加期待一款摔不坏的智能手机,如同过去的诺基亚一样。但相应的各大品牌也推出了各种碎屏险来变相满足这种需求。前段时间华为新推出的P50,不支持5G却搭载了最新的摄像头。除了被看作一次禁售令下悲壮的登场之外,华为未免没有借此观察通信技术在散户中需求弹性的意思。

但这仅仅是部分用户的需求,与硬盘行业的体积属性相比,并不能称之为颠覆式创新,它们无法代表整个市场的痛点。

也许是因为手机功能太过庞杂,想从中寻找一个颠覆的突破口,实在难上加难。这个市场并不和硬盘行业简单的逻辑完全类同。市场的洗牌与成长也未结束。就拿盈利来说,各家已经研究出了不少花里胡哨的花样,包括APP store的二次盈利能力、各种粉丝效应带动的外设、周边产品的销售、以及预售等各种削减成本的方法等。作为一个关系到许多其他市场的领域,轻言颠覆未免有些托大,但技术即将超越现有的需求是不争的事实。如何通过一个新的角度创造出新的需求,也许才是这场残酷战争的解法。

自古以来,难有绿树长青的企业与组织。如同生命一般,内部的熵增始终让它处于被消耗、被磨损的状态,经过起点与高潮,慢慢走向毁灭的结局。如果想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始终领先,也许涅槃是它唯一的选择。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图灵TOPIA(ID:turingtopia),作者:林檎

可行性研究报告
图灵TOPIA

本文作者信息

图灵TOPIA(人工智能)

关注(7527)赞(3)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