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外卖员从算法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量子 来源|图灵TOPIA(ID:turingtopia)
外卖、快递、网约车司机是吸纳从工厂分流员工的三个主要渠道。在工厂当中,人们是被上层管理者约束。在外卖、快递和网约车这三个领域,人们更多的是被算法系统所约束。
与人相比,算法系统更加追求效率,更加精确,也更加冷酷无情。某种程度上,人们是被困在算法系统中,成为了算法系统的奴役。其中,尤以外卖人员为甚。
中国有几百万外卖人员,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算法系统在近乎疯狂的压榨外卖人员的精力。整个外卖系统高速、精确运转,外卖人员每天都在系统的调度和指挥下疲于奔命。在工厂当中,人们被物化为一颗颗螺丝钉。而在外卖系统中,外卖员则被物化为一个数据、一条指令。
外卖员长期处于算法系统的高压状态下,这是不正常的。需要予以纠正。
近日,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 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这是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华全国总工会7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可见分量之重。
该文件从多个方面保障了外卖员的合法权益,最核心的就是规定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考核要素,适当放宽配送时限。合理确定订单饱和度,降低劳动强度。同时,《意见》指出,网络餐饮平台要完善平台订单分派机制,优化配送路线。
也就是说,向算法系统本身要效率,而不是向外卖员要效率。
在外卖系统中,一直存在一个矛盾:一方面,消费者要求更高的送餐效率,恨不得下单之后马上就能收到外卖;另一方面,整个送餐过程是需要耗费一定时间的,外卖员的精力有限。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一种方法是向算法系统要效率,通过算法调整,优化派单机制、送餐路线;另一种方法是向外卖员要效率,通过设定时间限制、准时率等指标,强迫外卖员不断加快送餐速度。能跑起来就不用走,在每一个环节都争分夺秒。
新的《意见》出台,已经很明确了,要给外卖员松绑,给算法系统带上紧箍咒。
我们把视角放大一些,跳出外卖这个领域,来分析算法和人的关系问题。
外卖领域的问题,在很多领域都存在,本质是AI算法对人的奴役。在需求端,追求更高的效率本身无可厚非。但对效率的无限追求,在极端情况下容易异化为在供给端对人类本身的压榨。
在AI领域,有一个典型的寓言:人们给超级AI系统下达一条指令,让其尽可能的计算圆周率π。超级AI系统为了执行这条指令,需要尽可能提升其计算能力。于是,超级AI将整个宇宙都变成一台超级计算机,用来计算π。在这个过程中,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都被重构了,人类自然也被毁灭了。
在外卖领域发生的事情,有点类似上述寓言。算法系统为了执行人类的某些指令,反噬了人类自身。一部分人为了特定的目标,通过AI算法来奴役另一部分人,侵害了另一部分人的权益。在发展AI技术的同时,需要重点防范这类问题。
在面对AI算法时,需要将人类与智能设备、数据系统进行区分,不能将提供服务的人类简单物化为系统的一部分。系统里的人,与系统里的物是不一样的,在效率提升方面要区别对待。在提升系统整体效率时,要为系统里的人类设定一定的“保护罩”,不能无限制的向人要效率,而应该通过优化算法系统、智能设备来提升整体效率。
AI算法应该服务于所有人,而不是一群人奴役、侵害另一群人的工具。
技术本身没有价值取向,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作恶。关键是掌握技术的人怎么选择。
以大数据杀熟为例,随着用户数据的积累,互联网平台肯定会越来越了解用户。但当系统越来越了解一个人时,既可以用来更好的服务这个人,推送他更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杀熟”的方式,来利用这个人的弱点,推送他不需要却又很难拒绝的东西,或者通过价格歧视的方式压榨用户的剩余价值。
很多互联网平台,都通过AI算法具备强大的影响力。面对这些强势的算法平台,其体系内部的服务人员甚至消费者,都容易成为被奴役的对象。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容易成为外卖、快递、网约车平台的算法压榨的对象。普通用户,则容易成为几乎所有互联网平台的压榨对象。基于用户画像的个性化推荐,日益成为互联网平台的标配,大数据杀熟现象必然防不胜防。
面对这些强势的算法系统,普通员工、用户都是弱势方。因此,需要监管机构介入,通过设定规则,来为人们争取合法权益,避免一部分人成为AI系统的奴役对象。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图灵TOPIA(ID:turingtopia),作者:量子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