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生科院院长黄志伟加盟西湖大学,曾是哈工大最年轻院长,师承施一公院士
作者|王聪 来源|生物世界(ID:ibioworld)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黄志伟教授加盟西湖大学生命科学院,组建西湖基因编辑及应用中心免疫功能与机制实验室。
值得一提的是,黄志伟教授师承施一公院士,黄志伟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读博时的导师是柴继杰教授,而柴继杰曾在普林斯顿大学施一公实验室做博士后。
黄志伟、柴继杰、施一公
黄志伟,1979年出生于江苏南通,2003年本科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获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士学位,2008年获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读博期间,黄志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 Cell Host & Microbe 论文、一篇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论文,2009-2012年在哈佛大学免疫与感染疾病系做博士后。
从本科阶段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转到研究生阶段的生命科学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再到博士后阶段的免疫与感染疾病方向,黄志伟的研究领域跨度很大,这其中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挑战,但他表示,无论面对何种挑战,我始终抱有一个初学者的心态,大胆尝试生命领域相关前沿问题,去开拓自己的视野,探索生命的奥秘。
2012年,黄志伟作为引进人才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并从零开始组建实验室。
当时黄志伟有不少工作选择,之所以选择哈工大,这源自他在读研时看到的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的一篇文章。蒲慕明院士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年轻人在未来回国,未必要回北上广这样的地方,可以去偏远一些的地方,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做出成果,对于个人或者对社会的意义会更大。这让黄志伟很受触动,最终选择来到哈工大。
2014年1月8日,加入哈工大不满两年,黄志伟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一篇 Nature 论文,这也是哈工大历史上第一篇 Nature 论文。
该研究成功揭示了艾滋病毒力因子Vif结构,为艾滋病的靶向性治疗提供了结构基础。该成果对攻克艾滋病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也标志着中国在艾滋病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走在了世界前沿。
此后,黄志伟教授作为通讯作者,陆续又发表了包括3篇 Nature 论文、1篇 Cell 论文在内的多项重要研究成果,研究方向包括: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免疫(自免疫)激活、记忆、损伤的功能与机制、细菌适应性免疫系统(CRISPR-Cas系统)及其被噬菌体拮抗的分子机制、发现和设计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用于疾病治疗、基于生物大分子结构设计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的靶向药物等等。
2016年10月,年仅37岁的黄志伟被任命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成为哈工大最年轻的学院院长。
哈工大是一所工科强校,哈工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11年,黄志伟团队2014年的这篇 Nature 论文,把哈工大生科院带入了人们的视野,社会开始真正了解哈工大的生命科学。
2016年,哈工大成立了生命科学中心,黄志伟任中心主任,作为哈工大首个学术特区,生命科学中心在学校授权范围内,具有相对独立的学术、人事自主权以及人才培养体系,试点进行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与创新。
如今,在黄志伟的带领下,年轻的哈工大生科院已经建成了一支年轻的、富于创新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在 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中,生物与生物化学学科已稳居国内前十。
在哈工大工作以来,黄志伟获得了诸多荣誉,2014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2018年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20年第二届科学探索奖。
近日,黄志伟加盟西湖大学,任西湖大学云栖教授,组建西湖基因编辑及应用中心免疫功能与机制实验室。
目前实验室正在招聘博士后、科研助理,及研究系列人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若干名。具体招聘信息请查看本公众号今天最后一条推送消息。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生物世界(ID:ibioworld),作者:王聪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