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战争-84:二战建立了美国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

科技红利及方向型资产研究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技红利及方向型资产研究(ID:gh_d2acfa1c0b4b)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思考—随笔之《芯片战争——亮剑!国运之战》

芯片战争84—二战建立了美国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

(曙光初现,1960-1964年)

在工业化国家中,美国是唯一一个在研发体系和科学政策方面被二战永久地改变了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罗斯福政府建立了美国的科技政策和科技创新的国家体制雏形。

正文:

第三章 曙光初现

第二十五节:二战建立了美国科技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

二战之后,美国迅速成为全球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这主要得益于它的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而这个政策和体制雏形之形成,应该说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科技政策研究的权威—布鲁克斯教授这样说:“在工业化国家中,美国是唯一一个在研发体系和科学政策方面被二战永久地改变了的国家。”

二战又是如何成为美国科技发展的一个分水岭的呢。

在二战之前,欧洲是当时全球科技的灯塔,就如同今天的美国一般。二战之前,美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欧洲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这一点,可以通过诺贝尔奖来说明:在过去的一百年间,诺贝尔奖得主中,有近二百人是从美国得到的最终学位(通常是哲学博士学位)。但这些人之中在五十年代以前得诺贝尔奖的,仅有25人,占比不到13%。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对美国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性作用:开创美国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之先河,奠定国家科技政策之基石,发展政府投资科学技术之机制,从而成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奠基人。

在其执政期间,美国政府研发经费每四年翻一番,从1939年的1亿多美金增长到第1945年时的15亿美金。

科学技术体系逐步制度化,建立了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专门机构,形成了研究型大学、联邦科研机构和企业三大科研主体。

吸收大批人才聚集美国,不仅从欧洲大陆,还包括从中国大陆吸引了数千位一流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这一系列举措促使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并超越欧洲成为新的全球科技中心。

一、建立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雏形。

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美国几乎没有政府统一规划的科学研究,科研活动主要集中在少数常青藤名校和数量寥寥的联邦实验室,社会研发资金主要来自企业和慈善机构,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只有农业部根据《赠地法案》给“赠地大学”(Land-Grant Universities)农业试验站的年度拨款。

进入罗斯福执政时期,美国的科研经费增长以及研发体系迅速扩展,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雏形。罗斯福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建立科技管理的机制。

1940年6月,成立了由国防部(DOD)、大学和私营工业代表组成的国防研究委员会(NDRC),作为国防科研的最高管理机构。该委员会直接由罗斯福指挥,经费来自于总统控制的紧急基金。麻省理工学院的副校长万尼瓦尔.布什、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科南特、贝尔实验室总裁弗兰克.杰维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艾塞亚.鲍曼等是主要成员。

该委员会创建了联邦政府投资科研的合同制管理模式,通过签订研究合同的方式,把研究任务委托给大学和私营企业,在战时极大地动员了全社会的科技资源服务于国家需求,为美国赢得战争中的科技优势发挥了关键作用。

2、建立科技管理的专门机构。

1941年,建立国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OSRD),替代国防研究委员会具体负责审批科研项目并提出国家科研目标与任务。

国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实质成为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全国科学研究的总指挥部,包括“曼哈顿计划”、雷达研制、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及人工合成等在内的重大科技工程与计划都是在该局的规划下完成的。

3、建立科技咨询制度。

1933年罗斯福批准成立了科学顾问委员会,并邀请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卡尔.康普顿任主席。1941年,美国政府进一步确立了国防研究委员会成为新的总统科技咨询机构。

自此,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咨询的制度开始影响美国的科技政策的制定。

上世纪90年代曾担任老布什总统之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的W.G.韦尔斯,曾经一针见血的评价这一咨询机制:“科学家能够以一种非常成功的方式作为总统的左右手而工作。”

二、举国体制的曼哈顿计划,成为了国家主导重大科技工程的典范。

1943年,美国举国体制的曼哈顿工程启动,来自于美国、中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同盟国的40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汇聚,其中包括物理学界的大师级人物恩利克.费米、尼尔斯.玻尔、理查德.费曼、约翰.冯.诺伊曼、以及中国人吴健雄先生等都在其中。

曼哈顿工程由美国陆军负责统一指挥,莱斯利.格雷维斯少将担任总指挥,参与的总人数最高达到了10万多人。

曼哈顿工程就是美国举国体制的代表之作。战争的决定力量是人,而举国体制的曼哈顿工程集中体现了科技这一决定性力量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可以说,曼哈顿工程师现代历史上第一个举国体制的国家项目,其中从国家战略目标,到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再到国家统一指挥、集中实施等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这些成为了现代科技发展史的最宝贵的财富。

三、全球第一份国家科技政策报告,重点指明了基础研究的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罗斯福总统对世界以及美国的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1944年,他亲笔致函时任国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OSRD)局长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万尼瓦尔.布什,希望科技界能够为和平时期的国家发展服务,以确保经济的活力、健康与安全。

罗斯福还要求布什回答四个问题:

第一,如何将军事知识公之于世,也就是军事科研成果转为民用。

第二,如何组织医学研究。

第三,政府如何资助公共和私有机构的科学研究。

第四,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方式来发现和培养美国的科研人才。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总统正式向科学家提出的对于国家科技政策的咨询要求。

图:罗斯福总统写给万尼瓦尔.布什的信件

2

为此,布什提交了《科学—无尽的前沿(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1945)》的报告,这份报告是美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美国科学家为政府提供的首份国家科技政策咨询报告,是美国现代科技政策之基石,并在随后的数十年时间里影响着美国的国家科技政策与战略。

图:科学—无尽的前沿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1945第一稿

3

布什报告的核心思想是:科学研究是国家强盛、人类进步的必需,政府有责任来支持、资助人类在这个领域的活动。

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大学应该成为国家最基本的基础研究组织;联邦政府应该投入以获取研究成果并培养下一代科学人才;基于竞争机制拨款奖励研究活动;联邦政府出资成立一个完全由科学家管理的国家科学基金。

布什还首次从经济意义上提出了科技发展的线性模式,即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演进到进入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布什强调应该鼓励大学从事基础研究,把研究成果商品化并转移到市场应用。

布什在报告中建议:“政府应该接受新的责任,那就是促进科学知识的流动以及发展年轻一代科技人才。”在布什报告的影响下,经1947年美国国会批准、1950年杜鲁门总统签署法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正式成立,并发展成为今天世界规模最大的科学研究基金。该基金会实行的政府出资、科学家管理、通过同行评议分配科研经费的模式,为世界各国建立科学基金制所采用。

四、科技的本质是人才,抢夺、培养和吸引全球科技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从欧洲吸纳了2000多名顶尖的科学家,其中仅通过洛克菲勒基金会就网罗了数百名犹太科学家到美国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在吸纳技术移民的同时,罗斯福也注重对美国科学人才的培养。美国科学基金会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培养美国下一代青年科技领先人才。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一些民间基金也参与了对青年科学人才的培养,包括鼓励到海外留学。比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建立了“博士后奖学金”,支持美国大学毕业的博士到欧洲进修。这批人后来成了美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其中包括美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阿瑟.康普顿。

在二战后期,为了与苏联争夺德国科学家,美军实施了“回形针行动”,派出突击队冒险率先进入德国火箭生产中心佩内明德,接受了以V1/V2导弹总设计师沃纳.冯.布劳恩和沃尔特.多恩贝格尔为首的100多名纳粹科学家的投降,并获取了可以组装成100枚火箭的零部件,然后将这些专家和有关资料、材料迅速运回美国。

布劳恩和多恩贝格尔后来成了美国空间计划的主要指导者,其中布劳恩担任了美国弹道导弹局研究发展处处长,后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副局长兼马歇尔航天中心主任。

抢夺德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回形针行动也影响了美国战后数十年对待科技人才的政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禁止和阻挠钱学森先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学子回国等。

可以说,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从二战开始,美国人开始逐步建立了美国的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的制定机构。

万尼瓦尔.布什在评估战争的形势时,坚信技术将在未来美国卷入的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认为战争是高度科技化的,所以不能像一战时期那样完全留给军方控制。

“时代召唤相反的情况:让熟悉科学最新进展的人来熟悉军队的需要,以便他们能告诉军方什么在科学上是可能的,由此他们一起来评估应该做什么”。为此,万尼瓦尔.布什联合科学界的精英们,共同向美国政府建议,发动一切的科学技术资源并建立专门的机构。他们最初的设想是建立一个这样的机构,有自己的资金,由民间科学家管理,直接向总统报告,独立于军事部门和其他政府机构,但与之协调。

1940年6月12日,罗斯福总统批准万尼瓦尔.布什的建议,宣布成立国防科学委员会(NDRC)。NDRC的建立开启了政府与科学关系之新的时代。

美国科学史家杜普雷在其名著《联邦政府中的科学》中写道:“1940年标志着联邦政府与科学关系新时代的开始。到此为止,可以在历史连续的道路上划出一条线来,这个日期把美国在这一领域前150年的历史与随后的历史划分开来。随着运行规模的彻底改变,科学令人注目地走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一年之后,国防科学委员会扩展为科学研究与发展局(OSRD),由万尼瓦尔.布什任主任,直接对总统负责,在联邦政府负责科学的机构中占据中心位置,成为战时美国国家科学活动的“指挥部”。OSRD成功地积聚起全国科学家的力量,为二战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同时深刻地影响了二战后美国科学政策和战略的制定。

图: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专家顾问,中间C位为万尼瓦尔.布什(左边起第四位) 

2

毫不扩张的说,二战是美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分水岭。美国科技政策研究的权威—布鲁克斯教授这样说:“在工业化国家中,美国是唯一一个在研发体系和科学政策方面被二战永久地改变了的国家。”

可行性研究报告
科技红利及方向型资产研究

本文作者信息

科技红利及方向型资产研究(科技自媒体)

关注(6130)赞(0)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