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丨日本1970年代产业转型研究(一):产业转型概述
作者|毕春洋 来源|华高莱斯(ID:RL-CONSULT)
1
日本1970年代产业转型概述
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的新常态,在国际经济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以及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我国亟待实现增长模式的切换,产业经济结构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这种发展背景与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状况十分相似——在石油危机、日元升值、日美贸易摩擦的倒逼下,日本在1970至1980的10年间致力经济结构改善,最终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这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阶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内忧与外患——1970年代初的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过10余年的经济恢复重建,1956年起进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在这一期间,得益于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低廉的油价以及美国的援助,日本形成了以国家行政权力为推动的“中央集权下的高度工业化”。然而随着内外局势的突变,让日本的经济增速骤然下滑:
1)美元脱钩,日元升值,商品出口严重受阻
1971年8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主张美元脱钩,打破了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致使日元快速升值。二战结束后,日本在纺织、零部件、机械设备等方面,通过进口廉价的材料进行深加工,向欧美国家出口成品,赚取了巨额的利润。日元的快速升值使得关乎日本经济命脉的出口受到严重阻碍,低附加值商品出口难以为继。
2)石油危机,油价上涨,重工业备受打击
1973年10月,第4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联盟决定减少石油产量并向非友好国施行禁运政策。第2年,油价上涨至过去的4倍。日本国内物价疯狂上涨,依赖石油进口的钢铁、化学、造纸等重工业遭到巨大打击。
与此同时,环境公害同样成为困扰日本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著名的“四日市哮喘事件”等等,高速发展时期所积累的问题都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并且日趋严重,战后日本立足的重化工业发展遭到严重动摇。
3)日美摩擦,贸易壁垒,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重化工业,不断扩大出口规模,使得日本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日益严重,其中日美摩擦最为突出,从60年代开始在纺织品、钢铁等个别商品到70年代的彩电、机床等,贸易摩擦的范畴不断扩大愈演愈烈,这导致欧美各国不断对日本商品出口进行限制,美国也使用提高关税、限制数量和其它关税壁垒对日本进行贸易打击,这也使得日本不得不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数据来源:华高莱斯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制
在国内国外动荡局势的影响下,过去作为支柱产业的第二产业几乎停滞不前国际社会压力与日俱增,原本赖以为生的小商品出口和重工业受到严重打击,经济结构转型面临着内部产能过剩与结构失衡的局面。
2. 行政力量主导下的1970年代产业转型
在日本通产省(MITI,现名为经济产业省)的主导下,日本调整了过去“贸易立国”的发展逻辑,转而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发展新主张。这种技术立国的产业转型之路核心是三大导向:
✦从数量导向型向质量导向型转变
✦从重化工为中心的资本密集型转变为加工装配为中心的技术知识密集型
✦发力第三产业,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补充
在这三个导向下,为了缓和重化工业与能源产业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满足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日本开始向四大产业方向进行升级和拓展:
——研究开发密集产业
重点包括:电子计算机、工业机器人、原子能、飞机、精细化工、海洋开发、集成电力等;
——高级组装型产业
重点包括:数控机床、自动仓库、通讯设备、高级成套设备、工业生产住房等;
——流行型产业
重点包括:高档服装、高档家具、电器音响器具等;
——知识型产业
重点包括:信息处理、信息服务、系统工程、咨询服务、软件编程等。
在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技术型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产省所代表的行政力量的干预和扶植,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一方面,行政力量直接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帮扶。如在集成电路方面,为了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方面赶超美国,日本政府出面协调五家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共同组成科研机构;1976年,政府出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补助”金制度,由政府预算投入补贴进行研究;两年后又出台了《特振法》,规定对超大型集成电路项目的研究投入大笔政府专项资金。
另一方面,行政力量间接推动了外来技术的引进吸收和自主技术的创新孵化。日本政府一直关注先进技术的引进,同时并不是把引进技术单纯作为生产手段,而是在引进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良和拉高。这种以:获得新产品→分解和拆卸→学习开发原理→改进设计→生产制造为典型流程的日本式创新被专门命名为“逆向工程”。
1960-1970年代,日本在纺织、石油煤炭、金属制品、化学工业等传统产业的技术引进持续加强。1980年代,在“前景有优势”、“满足人民需求”、“节省能源资源”以及“有益经济安全”四个标准下,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战略,并且以“创造性知识密集化”作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技术为核心提升技术力。
转型背景下,日本的技术引进从传统重工业转向了电气机械、精密器械、运输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且研发投入远远高于全部制造业水平,这为日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崛起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技术优势。通过自主研发+外部技术引入的模式,日本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实现新兴领域的赶超式发展。
在政府的主导下,这些扶持与合作体系使得日本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外国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系列手段,走上了自主创新技术的发展之路,更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主导,政府、大学、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产官学研”创新联盟并应用至今。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经济产业省
[2]日本经济产业省官网https://www.meti.go.jp/
[3] 查墨斯·约翰逊《通产省与日本奇迹》
[4]《政府主導の経済成長という幻想 産業政策から競争促進へ》
[5]维基百科-特定産業振興臨時措置法案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7%89%B9%E5%AE%9A%E7%94%A3%E6%A5%AD%E6%8C%AF%E8%88%88%E8%87%A8%E6%99%82%E6%8E%AA%E7%BD%AE%E6%B3%95%E6%A1%88
[6]新华网-《日本不是产业政策的优等生》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10/09/c_129314716.htm
[7]新浪博客-本田宗一郎对抗“特振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713d5a010095dj.html
[8]维基百科-戴明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8%B4%E6%98%8E%E7%8D%8E
[9]武田晴人《世紀転換期における通商産業・経済産業政策の転換》
[10]徐梅 《战后日本《禁止垄断法》的发展轨迹及特点》
[11]コトバンク-電子工業
https://kotobank.jp/word/%E9%9B%BB%E5%AD%90%E5%B7%A5%E6%A5%AD-102359
[12] 电子立国,何以衰落||读书笔记第1期
https://m.gelonghui.com/p/238956
[13]【電子産業史】1970年代:産業構造の激変期,「硅石器時代」が幕を開ける
https://tech.nikkeibp.co.jp/dm/article/COLUMN/20080801/155919/?P=1
[14]金明善《战后日本的经济立法》
[15] 日本电子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970~1985 年
http://book.51cto.com/art/201606/512868.htm
[16]RETI独立性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 産業技術政策と工業技術院の半世紀
https://www.rieti.go.jp/jp/columns/a01_0265.html
[17]电子工程网-《中日韩半导体的“三国杀”》 https://ee.ofweek.com/2018-04/ART-8470-2815-30224641.html
[18]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産総研について > 沿革
https://www.aist.go.jp/aist_j/information/history/index.html
[19]维基百科-技術研究組合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8A%80%E8%A1%93%E7%A0%94%E7%A9%B6%E7%B5%84%E5%90%88
[20]维基百科-大型プロジェクト制度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A4%A7%E5%9E%8B%E3%83%97%E3%83%AD%E3%82%B8%E3%82%A7%E3%82%AF%E3%83%88%E5%88%B6%E5%BA%A6
[21] 朝日新聞社 馬場康志《大型プロジェクトが創出する「未来の価値」の活用に向けて》
[22]维基百科-超LSI技術研究組合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8%B6%85LSI%E6%8A%80%E8%A1%93%E7%A0%94%E7%A9%B6%E7%B5%84%E5%90%88
[23]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关键在组织方式创新 ——日本VLSI研究联合体的启示
http://www.chineseafs.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3&id=1373
[24]郭江山 《技术创新与“中等收入陷阱”: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视角》
[25]田口直树 《技術史からみた戦後日本のイノベーションの展開》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华高莱斯(ID:RL-CONSULT),作者:毕春洋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