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不断降低的本质是经济问题
作者|小声比比的饭爷 来源|炒股拌饭(ID:fansboss1)
前两天我们写了篇《延迟退休,我们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
文章告诉大家:延迟退休本质上是因为社会步入老龄化以后,养老金体系面临挑战,所以才要搞延迟。
所谓的延迟退休,也不是给你个工作岗位,让你干到65岁才退休。
更大的可能是你50岁就公司被裁了,中间要等15年,到65岁才能领养老金。
所以大家要早做准备,才能安然度过这段没有养老金的空档期。
不然多数人最后恐怕只能投身服务业补贴家用,才能度过中间这段没有收入的生活。
这里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导致我们不得不延迟退休的老龄化,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当然是全社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降低生育率,带来的少子化造成的,这本质上是个经济问题。
01
世界性难题
其实不管是低生育率还是少子化,还是现在你看到的各种社会问题,背后隐含的都是经济。
要知道《国富论》和《资本论》两本著作,不约而同的选择经济做切入点,并不是偶然。
之前大猫财经曾经做过一张东亚各地区的生育率统计图,列出了整个东亚地区的生育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没有工业化的落后国家蒙古和朝鲜,是生育率最高的地方。
其他几个已经步入工业化的东亚先进国家,总和生育率一个比一个低。
我们的邻居韩国就非常典型,随着国家工业化进行,总和生育率是屡创新低。
1955年韩国没有步入工业化的时候,总和生育率还有6.33,现在却只有1.17了。
从上面东亚地区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生育率问题的大致结论。
假如某国想要工业化,想步入现代社会。
随着工业化进行,总和生育率必定会迅速降低,出现少子化问题。
少子化加上工业化以后,老人的寿命逐年提高,后面必然会步入老龄化。
假如某国不想工业化,也不想步入现代社会。
一方面由于非工业化国家总和生育率高,导致年轻人出生数量多。
另一方面非工业国老人的寿命短,多数活不到七十,所以也不用担心老龄化问题。
所以只要一个国家开始步入工业化,必然会遇到低生育率和少子化问题。
在低生育率背景下,后期人口出现老龄化危机,只是早晚的事儿而已。
这种情况并不止是发生在东亚,全世界主要发达工业国,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这里肯定有人要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步入工业化很多年了,但是这些国家的少子化和老龄化,并没有东亚这么厉害啊。
西方很多国家之所以问题看起来没东亚这么严重,是由于不断引入高生育率难民和非法移民的结果。
看看德国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顶着压力接收了多少黑绿难民。
法国为缓解人口老龄化不断引进黑绿,几乎把国内的人口结构都快改变了。
按照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德法这种发达工业国只要停止引进难民和非法移民,人口模型就会迅速日本化。
东亚国家多数并不是移民国家,基本没办法通过移民补充年轻劳动力。
再加上东亚地区竞争激烈和内卷严重,大家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所以少子化和老龄化越发厉害。
要说东亚也不是没有和德国法国一样,靠引进移民改善人口结构的国家。
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人口出生率屡创新低的新加坡。
之前我们在《打通底层上升之路,击碎中产固化之墙》讲过新加坡优生学的故事。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信奉优生学和基因决定论,鼓励高学历多生,低学历绝育。
这种不好的生育氛围,再加上新加坡这些年竞争激烈,内卷化严重。
最终的结果是,新加坡变成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而且趋势是年年走低。
按照世界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加坡的总和生育率只有0.83。
所以新加坡只能像德法一样,不断引进年轻难民和移民,以求替代原有的人口结构。
02
人口是个经济学问题
少子化和老龄化,是任何进入工业文明的国家,都要面对的难题。
这个难题不分种族和意识形态,也不分社会制度。因为主导这件事本身的,是背后的经济规律。
这里我们经常说的老龄化,不过是少子化的副产品而已。
人口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很容易解释,这是个典型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事儿。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在过去的农业社会里,为啥大家会选择多生孩子,尤其要多生男孩呢?
因为在农业社会里,多数人的职业是自耕农或者佃农,种地是他们的主要生存技能。
但种地就要解决劳动力的问题,从经济角度考虑,最划算的就是多生孩子当劳动力。
所以农业社会生育率高这种现象,不止是发生在中国的农业社会,欧美在这个阶段也没啥区别。
比如英国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初期,每个家庭都是生一大堆孩子当驴养的。
为啥说当驴养呢,因为这些孩子生出来,就是要当劳动力种地干活,赚钱养家糊口,保证家族基因延续的。
大家知道男女如果参与农业劳动,在体力有着天然的差异。男性力量更大,干农活效率和产出都更高。
所以在那个需要劳动力的年代,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多数人家都更愿意生儿子。
因为同样是作为劳动力抚养,投入的养育成本差不多。男性成年以后,获得的回报显然会更大。
所以在农业社会甚至工业化初期,选择多生孩子做劳动力,尤其要多生男孩就成了最现实的选择。
再加上那个年代涉及到一个继承权的问题,不生儿子意味着你积攒一辈子的家产,最后都是拱手送人,这点中国外国都一样。
以前有部美剧叫《名姝》,是讲英国十八世纪妓院生活的,这片子应该不少人都看过。
不过多数人应该不知道,这个片子非常写实,基本是再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比如那个年代的英国女性是没继承权的,就算结婚也是沦为男人的财产,就连自己的收入也会被夺走。
美剧《名姝》里,很多镜头再现了这个情况。
老鸨玛格丽特的女儿夏洛特,十二岁就被母亲打造成伦敦名妓,安排出来接客。
后面被乔治爵士包养,这位爵士包养夏洛特的钱,基本都来自妻子的嫁妆。
这位可怜的妻子,不仅眼睁睁看着自己祖上留给她的嫁妆,被丈夫拿来包养女人,而且一丝怨言都不敢有。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为啥农业社会甚至工业化初期,不论国内外老百姓都拼命生育,而且都重男轻女要多生儿子。
从本质上说,还是由于经济利益使然。
在农业社会,如果家里没有足够的男丁,不但意味着家族可用劳动力不足,容易被村里人欺负。
而且还意味着你辛辛苦苦积攒一辈子的财富,随着女儿嫁人,可能会被他人霸占和挥霍。
再加上农业社会医学水平不发达,很多时候孩子生出来很容易夭折。大家都会选择不断生育,提高存活概率。
多生孩子,尤其要多生男娃,多子多福就成了当时必然的选择。
因为这才符合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不这么做的家族,被社会淘汰的概率会很高。
03
打工人为啥不愿意生孩子了
步入工业化社会以后,这些农业社会看起来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完全被改变了。
首先是医疗水平提高以后,孩子存活率变高了,大家不再需要靠多生才能提高存活率。
其次是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完全需要靠体力的工作变少了。
男性从事生产劳动方面的体力优势,在日常工作中变得没有那么明显了。
最后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男女平等,女性也有了继承权,也可以参加工作赚钱了。
这几个因素综合,导致大家不像农业社会那样,一定要生儿子了。一胎生不出儿子,就会生二胎三胎,直到生出儿子为止。
不过从农业步入工业社会,通常会伴随着一个严重的问题。
就是社会化大生产以后,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生产资料和资本会出现高度集中。
多数人从出生就是无产阶级,到死手里都没掌握啥生产资料。
虽然现在创造了个词儿叫中产,但因为不掌握生产资料,其实也就是有点钱的无产。
在没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不管无产还是所谓中产,本质上等待被雇佣的无产者,要靠工资收入来生活。
这时候无产阶级生育的孩子越多,子女这代人需要被雇佣的人就越多,资方就越强势。
因为劳动力价格是供需决定的嘛,人多了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啊,反正资本家有的选。
而且因为没有掌握生产资料,这些无产者是无法给子女安排一个就业和谋生渠道的。
唯一的选择就是,拿出自己被剥削掉剩余价值的劳动所得,拼命砸进教育里面。
期待子女能在教育中杀出重围,最终拿到一个对得起教育投资的卖身钱。
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人的理性选择就变成了少生优生。给孩子多投入点资源,期待他在竞争中杀出重围。
说起来从古到今,不管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只要生产资料过度集中,最终都会出现人口出现下滑,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
古代是土地被资本兼并以后,大量农民失去生产资料变成无产者。农民们吃不上饭只能造反,打仗杀戮以后人口锐减。
新的统治者重新分配生产资料,农业社会主要是土地,之后步入太平盛世。
太平盛世带来人口总量增加,土地又重新开始集中兼并,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大量失地农民又变成无产阶级活不下去造反,前面的循环继续重复。
这就是我们以前文章里经常说的,那个所谓的三百年王朝周期律。
到了工业社会,每次出现生产资料高度集中,带来剧烈的贫富分化之后,生育率也同样会出现明显下降。
不过步入工业社会以后,和当初的农业社会最大的不同在于。
人口减少不是因为社会动荡和杀戮造成的,而是由于孩子的抚育成本抬高导致的。
虽然同样是资本高度集中,导致贫富分化剧烈,无产阶级手里也没有生产资料。
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无产阶级至少是有活路可以走了,社会不会出现剧烈动荡。
然而生产资料的不断集中,又使得所谓的中产和无产阶级,合并成为劳动力阶层。
所谓的劳动力阶层,也就是最近非常流行的那句,打工人。
打工人虽然辛苦,但最终拿到的劳动所得,还是能让自己日子过得下去的。
所以并不会像农业社会那样,因为吃不上饭,出现剧烈的社会动荡和人口锐减。
不过就像我们在《拼娃的正确姿势》里说的一样,多数打工人并没有阶层提升的可能。
不能上升就算了,总不能下滑,越过越差吧。
所以大家为了保持后代阶层不下滑,选择在教育上投入大量金钱,搞军备竞赛。
虽然多数人不懂啥经济学理论,但是在教育和育儿成本的压力下,大家都会自然而然的选择少生优生。
尽量把资源投入到一个孩子身上,期望他能够杀出重围。
抚育孩子的成本高昂,导致了生育率和人口开始出现缓慢下降。
再加上工业社会娱乐业发达和消费主义盛行,进一步导致了年轻人的生育率降低。
消费主义和中产阶级相伴相生的一个东西。
二战以后由于苏联的出现和美国的崛起,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纷纷认识到,提高工人待遇,开发内需市场成了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必要因素。
这个过程中为了尽可能让大家消费,鼓吹精致生活,抬高大家消费欲望就成了必然。
所以工业社会的年轻人从懂事开始,就不断接受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和消费主义的洗脑,以及各种资讯的轰炸。
这些年更是有过之无不及。无论杂志,电视,网络,公众号爆文都在鼓吹你消费超出自己购买力的产品,鼓励你发现自己,疼爱自己。
还记得这些我们在《消费主义陷阱》里,提过的这些文章么?
《不给你买 YSL 的男孩,不配说爱你》
《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娶老婆,一定娶会花钱的那种》
《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
《20岁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已没有了任何意义》
收入提高没多少,需要花钱的支出多了一堆,自然就需要削减其他项目开支,很多人就把生育这项划掉了。
另外就是,被消费主义和各类网红价值观冲击的年轻人,常常对生活和另一半的要求更苛刻,这也导致了生育率降低。
以前我们在《剩女的悖论》里面写过,很多人自己只是社会上一个普通人,却希望能找到社会前5%的优质伴侣。
再加上周围各种声音都在不断告诉你,你该拥有更好更精致的生活,不该为养儿育女牺牲自己的人生。
在这种背景下,生育率自然是不断下降。
04
适应社会成本越发高昂
从前文可以看出,大家选择生不生孩子,说到底就是一个经济问题。
在农业社会,由于在农耕中男性能创造的经济价值比女性更高,而且涉及到继承权问题。
所以农业社会多数家庭会选择多生孩子,尤其是要生男孩,从而导致人口不断增加。
步入工业社会的国家生育率普遍偏低,一方面是抚育孩子需要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现代避孕措施的出现和养老的社会化。
抚育孩子投入成本越来越高的原因也简单,工业社会不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需要的打工人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
自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生育率这玩意就受人口教育水平和社会分工影响很大。
要知道人类是动物的一种。单纯从动物的角度分析,人是一种14周岁左右性成熟,全年可以发情的动物。
而且人这种动物,不但生育周期很长,可生育年龄也很长。
在人类步入工业文明之前,正常情况下会在14岁左右性成熟,并开始生育。
因为这个阶段受制于医疗条件,人均寿命也就三四十岁,孩子夭折率也很高。
所以很多人生命周期的一半,可能都被用于生育,不然根本不可能有后代存活。
人类步入工业文明以后,医疗条件改善了,孩子的存活率也大大提高了,可生育率反而降低了。
原因在于工业越发展,社会越复杂,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致。
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更多,需要付出的总和成本也越高。
这个成本只和工业文明程度有关,不以民族、国家和社会制度为转移。
因为在任何工业文明社会里,随着社会分工更加细致,人类为适应复杂社会付出的成本,永远都在水涨船高。
要知道应付更加复杂的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和经验。这玩意不像财产一样,具备继承性。
可以说任何人来到世界,都是一张白纸。白纸一样的人类如果父辈没有足够积累,能依靠的只有教育。
每个人都需要靠不断学习跨越门槛,去支付越发高昂的社会适应成本,这也导致花在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
以前农业社会性成熟十四五岁就要考虑结婚生子,现在大学毕业就要二十多了。
再读个硕博,基本就二十八九了。按照工业文明建立前的人均寿命,可能你读完书没过几年,都差不多该入土了。
这等于是让一种14周岁开始性成熟的哺乳动物,在性成熟十多年之后的时间里不断脱产学习,远离生育。
这本身就违反了人类的动物性,违反了人类的动物性还想维持生育率,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为啥落后贫困地区生育率高是一种跨越民族、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普遍现象。
就是因为当地文明程度低,社会复杂程度也低,适应这个社会需要付出的成本也低。
人类的社会性对动物性的挤占不明显,自然是有一大堆人20岁不到,就孩子一串了。
当然,生育率不断降低,也和养老社会化有很大关系。
以前中国一直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因为多生个孩子能帮助家庭多劳动,等自己老了也能获得更多的照料。
现代养老模式的本质,正如我们在《延迟退休意味着啥》里面说的。全社会的年轻人拿出部分劳动收入,供养全社会的老年人。
即使自己没有孩子,只要之前交过养老金,年纪大退休以后也是能领到钱的。
工业社会因为社会的复杂度提高,想要竞争杀出重围,需要在抚育孩子上大量的投入成本。等孩子成年以后,孩子交的养老金又是供养全体老人。
这时候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孩子生的越多,养孩子投入就越大,但回报是属于全社会的。
也就是不生孩子或者少生孩子,又要领养老金的家庭,实际上是沾了多生家庭的光。
从个人趋利避害的角度考虑:很多人会选择少生孩子,以求降低自己养育孩子的投入,后面自然就是生育率不断降低。
05
资本跨国转移加速降低生育
工业社会生育率不断降低,还有个原因是资本跨国转移,导致的打工人就业机会减少。
纵观世界,可以说几乎所有步入工业化的国家,本民族劳动力阶层的生育率,都会出现下降。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投入不断增大的同时,工作机会却在不断减少,导致生存压力不断加大。
西方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美国建国时期白人比例超过95%。目前非白人移民加起来,已经超过50%。
白人比例在美国发展了二百年之后,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白人劳动阶层的生育率,出现了大幅下降。
这些年美国为解决劳动力下降的问题,采用的办法就是引进各种移民,不管是合法移民还是非法移民。
通过引进大量低劳动力成本移民,大幅降低劳动力成本。加大打工人之间的竞争,满足资本增值需求。
这种操作,更加导致了美国白人劳动力阶层的生育意愿低下。
同样的,欧洲很多国家支持难民,也是因为资本需要低成本劳动力打工,这批人的主要属性就是生产和消费。
因为对资本来说:劳动力阶层用本国的城市人口还是农村人口,本国人口还是外国人口,并没啥大的区别。
重点是要便宜和性价比高,要有能让资本剥削的足够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阶层,也就是打工人的性价比,也就成了资本最关心的因素。
十八和十九世纪是这个道理,现在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是这个道理。
这里不管是我们看到的吸纳外国移民补充劳动力,还是资本往劳动力便宜的地方做产业转移,资本都是为了同样的目的。
世界进入全球化以后,资本的选择劳动力阶层的范围,更多也更广了。
因为这时候资本可以跨国流动,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劳动力便宜的地方,收割剩余价值。
这时候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产业转移。
资本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大量投资赚取利润,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本国劳动力被本国资本抛弃,本国年轻人就业机会不断减少。
这导致了很多年轻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读完书,在本国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成为失业人口,日子过得越来越惨。
美国现在的铁锈带是怎么来的?
不就是全球化以后制造业转移,这些老美失去了工作,变成悲惨的一代嘛。
以前老美写的那本《乡下人的悲歌》,其实讲的其实也就是这点事。
近百年来,资本一直是最没有国界,也是最世界化的。哪里有钱赚,资本就会转移到哪里。
资本的积累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全球化以后只是从剥削本国的无产阶级,变成剥削别国更便宜的无产阶级。
本国的无产阶级劳动力成本如果相对较贵,最后变得连被剥削都没有性价比了。
以前在这篇《巴菲特也开始押注通胀了》,我们讲过个NHK的纪录片,叫《人事、会计聚集地—中国》,也专门提到这个现象。
片子里日企不仅把制造业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就连人事和会计工作也变成模块化,全部转移到大连。
因为日本人测算以后发现,之前在日本每天需要5500日元成本的总务工作,转到中国只需要750日元,成本减少86%。
公司最终决定在日本本土只保留给公司做决策,定战略方向的高级管理层。
产业转移之后,等于是不光制造业工人的岗位没有了。就连人事行政财务,这些小白领岗位也没有了。
片子里资本家的笑容,和打工人的落寞,刻画的非常真实。
现在的趋势是,这些日本公司在大连的外包,又开始往西部城市转移。
在这种全球化力度之下,日本的正式工作比人口减少的还要快。大量年轻人只能长期做临时工和派遣工。
即使临时工和派遣工这类工作,也基本集中在东京大阪这种大城市。
年轻人为了就业不断涌入大城市,小一点的城市不断失血,老龄化严重。
日本就业机会的不断发生跨国转移,也让新一代年轻人生存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家也越发不愿生育。
06
少子化导致养老金不足
现在很多人出于经济原因考虑,都把生育当成一种消费。认为只有投入,没有回报。
既然我60岁就可以领养老金,靠养老金这种社会化养老生活。这种状态下,还有什么必要生孩子,并且依靠自己的孩子呢?
可以看出,这里生育率降低的核心原因,就是很多民众以为自己有退路。大家一旦认为自己有退路,就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然而现实不是这样,我们的养老金体系不是自己给自己存钱养老,而是全社会一起养儿防老。
出生人口过少会导致劳动力不足,伴随的就是整个社会福利保障水平的下降。
我们的养老金账户虽然叫部分积累+现收现付制结合,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所谓的部分积累+现收现付制,说的是你未来的养老金用工作时候个人账户的积累,支付自己养老金的一部分,剩下的用现收现付制的统筹账户支付。
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地方的个人账户都是空账。这些钱都被借走,拿去给现在的老人发养老金了,所以我们实质上就是现收现付制。
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徐忠,在《经济研究》2018年第七期发表的文章是这么说的。
近年来,我国养老体系的缺陷不断暴露。一个是个人账户空账。
我国名义上采取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但由于个人账户是空账,资金已被挪用于发放当期养老金,实际上是现收现付制。
既然是现收现付制,那意味着你的养老金,是来自全社会一起养儿防老。
上一代普遍孩子多,所以怎么共享子女都很和谐。这一代大家生的孩子越来越少,自然共享子女就很痛苦。
所以后面不得不延迟退休,让你多交几年养老金,少发几年养老金。
老了领不到退休金的那段时间需要自谋出路,投身到服务业,不然你以为香港新加坡70岁餐馆端盘子的大爷怎么来的。
即使到年纪能领养老金了,年轻人减少导致的养老金替代率下滑,也会让你的老年生活很痛苦。
现在就是不断引进移民,改善人口结构的德国。养老金替代率从1990年至今,也在持续下降。
1990年德国工龄满45年的退休人员替代率是55%,也就是说退休可以拿到在职净收入的55%。
2000年替代率下降到52%,现在的水平是48%,2030年预计是43%。未来随着老龄化加剧,显然还会不断下降。
我们看到的日本老后破产,其实也是少子化叠加老龄化,导致养老金替代率不断降低以后的必然结果。
下面的这个老后破产的纪录片片段非常真实,有兴趣可以看看。
07
多数人其实并没有选择
这几年因为生不生孩子的事儿,社交媒体上一直吵得很凶。
其实这件事没有对错,生不生都是自己的选择,不过我们这里可以给大家算个账。
之前在这篇《延迟退休到底意味着啥》里面,我们说过一个抚养比的概念。
这个抚养比是说,现在全社会缴纳养老金和领取的人必须保证一个比值,大家才有养老金发。
这一点社科院新出的文章也提到过。
“要保持这个抚养比,2030年必须把实际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
到2050年,即便实际退休年龄达到65岁,也难以把抚养比维持在这个水平。”
如果你1985年出生,2050年你正好是65岁。
按照社科院的说法是到了2050年,实际退休年龄达到65岁,抚养比也很难维持。
现在我们国家的人均预期健康寿命是68岁,人均预期寿命是77.3岁。
这意味着70岁以后,你有好几年是需要人提供帮助和看护的。
这时候你能依靠的不是自己孩子,就是花钱去请别人的孩子照顾你。
这时候社会是靠不上的,少子化叠加老龄化的年代里,别人的孩子越来越少,他们要管也是先管自己的父母。
你想让别人的孩子来照顾你,唯一的办法是花更多的钱。
目前老年人请看护照顾自己的费用,大概是退休金的三到五倍。
这个数字是基于现在老龄化没那么严重,劳动力并没有那么贵的基础上。
你能不能请得起别人照顾你呢?现在的养老金替代率是40%多,把你现在的工资乘40%,算算还有多少就知道。
通常你拿到的养老金乘以三到五,是你请人照顾自己,需要付出的费用。
所以多数收入不达标的人其实没啥选择,养老金并不是你的退路。
因为你手里的钱根本请不起人,在收入有天花板的背景下,你只能回到养儿防老的路线上。
这里大家应该看出来了,现实中多数普通人遇到的问题,是不得不考虑生育。
就像很多人在大城市收入不够,不得不每天坐两三个小时车,花很长时间上下班一样。
你工作的地方在市中心,工资又不够租那边的房子。可不是只能住在郊区,长时间上下班往返了。
生育问题也是一样,你一个月就赚个万把块。如果不省着花钱别说攒钱买房,就连存下点积蓄都困难。
后面年纪大了,赶上延迟退休养老金延迟发放和替代率降低。这时候除了廉价的养儿防老,其实也没啥选择。
虽然很多人在网上都说要拼事业,年纪大了住高档养老院。现实中自己几斤几两,看看每个月工资单就知道。
别说年纪大了去住高档养老院,就是靠工资给自己在工作的城市买套房,对多数普通工薪阶层都很难。
这里面越是经济地位低,收入低的女性,就越是只能靠养儿防老。因为她根本没办法靠工资攒钱,来保障自己的未来。
这里肯定有人要说,你咋不说经济地位低的贫穷男性,总盯着女性干嘛。
其实贫穷男性多数真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贫穷的单身男性大多早死,多数在需要考虑养老问题之前就挂了。
这道理就像我们在《剩女的悖论》说的一样,剩男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因为除了少数条件优越,主动选择单身的。大多数都是那个因为贫穷,被遗忘的群体。
尾声:
文章的最后想说,我们这代人因为少子化和老龄化,是没有养老金这个退路的,这玩意只是个保底的作用。
未来的趋势是生育率越来越低,年轻人越来越少。这意味着为了维持抚养比,国家不得不大幅度延迟退休,和降低养老金替代率。
在这种背景下想要过好自己的老年生活,每个普通人都要早做打算。
说起来办法也简单,第一就是要生孩子,第二就是要早做储蓄和投资。
每次说第一条是生孩子的时候,都会有人来骂。说万一孩子不争气,没出息还要啃老咋办?还不如早点住高档养老院。
先不说你能不能住得起高档养老院,住养老院没人探望,最容易被欺负的就是你,不要低估人性的恶。
国外孤寡老人在养老院怎么被虐待,之前在《终将面临的养老困局》我们也写过。
很多人总说,万一孩子没出息还得啃老不是更亏么。可就算是孩子混的一般,父母老了端碗饭送口水,去养老院多探视一点,总是能做到的吧。
其实多数人都是等年纪大需要人的时候,才会觉得人比钱还是要管用的多。
因为普通人也确实也没办法攒下能让别人尽心尽力,照顾你到死的巨额存款
当然这里说生孩子,不是说自己就不要努力了,自己还是要趁年轻多做积累。
做个明理又有钱的老人,年纪大了享受天伦之乐,是大概率事件。
至于养老积累该做点啥,其实都是点老生常谈的东西,无非就是早做储蓄和跟上经济周期投资。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炒股拌饭(ID:fansboss1),作者:小声比比的饭爷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