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许晨阳再获美国大奖,他出身北大数院,因为是天才就能一路开挂?

超级数学建模

作者|超模君 来源|超级数学建模(ID:supermodeling)

首位华人

首位华人

最新消息!2021年科尔代数奖授予中国代数几何学家许晨阳,以表彰他所带领的小组对K-稳定法诺(Fano)簇模空间的代数理论以及使用K-稳定性研究极小模型纲领中的奇点的贡献。

Fano簇的K稳定的概念由北京大学田刚院士于1996年引进。近几年来,对于Fano簇K-稳定性理论的代数几何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成为高维代数几何最活跃的方向之一。

许晨阳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华人。

1

科尔奖成立于1928年,分为代数奖和数论奖两大类,分别是美国代数领域和数论领域最高奖。该奖每3年才颁发一次,以表彰过去6年在代数和数论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数学家,它虽然不是国际化奖项,但在权威性方面不输其他国际大奖!

2014年,张益唐被授予科尔数论奖,他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华人。

1

换句话说就是,不是所有的杰出数学家都有机会获得该奖。

授奖理由

2021年科尔代数奖之所以颁发给许晨阳,主要是针对他以下5个论文:

3

论文可以在万方数据库搜到,想要详细了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3

在上述5个论文中,其中《A minimizing valuation is quasi-monomial》(《最小化估值是准单项式》),许晨阳为该论文唯一作者,论文发表在《数学年鉴》期刊上。

《数学年鉴》,《Annals of Mathematics》,是一本杰出的纯学术研究论文期刊,成立于1884年,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数学期刊之一。

3

在该论文中,许晨阳发展了新方法,利用局部奇点体积证明了K-模空间构造的一个基本步骤:K-半稳定性的开条件。

同时,他还证明了“Jonsson和Mustaţă在对数典范阈值上的一猜想”的一个版本。作为推论,他还证实了同样出身于北大数院的李驰的一个猜想,即归一化体积函数的极小值始终是准单项式。

6

祝愿新一届北大数院学子能够超越前辈

在与不同合著者的一系列论文中,特别是与Hacon和McKernan共同撰写的论文以及与Blum共同撰写的论文中,他们建立了K稳定Fano变种模数的通用框架,并在许多情况下进行了详细描述,介绍了新的有效方法。

《Boundedness of moduli of varieties of general type》(《普通类型的模的有界性》《Uniqueness of K-polystable degenerations of Fano varieties》(《Fano变种的K多稳态简并的唯一性》

这为模量理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可以看作是森重文发起的最小模型程序的巨大扩展。

6

森重文,日本代数几何数学家,1990年获得菲尔兹奖

许晨阳是谁?

许晨阳出生于1981年,18岁进入北大数院,3年时间完成本科课程,23岁北大硕士毕业(师从田刚院士),27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

2013年,获得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和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016年,获国际级别的年度拉马努金奖;2017年,并荣获未来科学大奖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2019年,获得“科学突破奖-新视野”数学奖;2020年,获得2021年科尔奖代数奖。

8

2019年科学突破奖颁奖仪式上的许晨阳

看了他的履历,再联系他的职业,很容易让人以为他是一个只知道埋头做题的学霸。

但是,事实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他也有“叛逆”的一面。

高中时期,许晨阳的同学更乐意于把他形容成“摇滚青年”。那时候,少年许晨阳常常带“卡带”来学校,一下课,他就塞着耳机听窦唯、张楚和崔健。

后来他代表四川省参加奥数集训队,机缘巧合下,许晨阳在北京看到了一场行为艺术,回到学校后,他就拉着几个哥们儿在校门口站着不动。

许晨阳熟悉哲学与文学,喜欢看电影,以至于当他考上北大离开后,高中老师还会对他的学弟学妹们讲:“你们上课偷看课外书看的都是什么,许晨阳看的是黑格尔。”

2004年,23岁的许晨阳完成了在北大的本硕课程,他前往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系里的老师都是行业里的顶尖数学家,许晨阳没有盲目崇拜他们,因为他看到一些教授只是停留在“舒适区”进行数学研究。

他认为普林斯顿的教授就要把精力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上,例如数论方向里的黎曼假设。

直到许晨阳在图书馆里看到了1980年代日本代数几何学家森重文与匈牙利代数几何学家János Kollár写下的一本代数几何巨作后,许晨阳被它迷住了。

8

许晨阳博士导师János Kollár

尽管森重文已经为这个领域打好了地基,但是自从它在1980年代密集发展之后,这个领域已趋于停滞。当许晨阳决定研究这个领域时,他的前方无疑是渺茫的。

数学家和艺术家不一样,艺术家也许会凭借着某个灵光一现,自此闻名世界。数学领域不缺天才,天才灵光一现的传说也不是没有,可数学天才的灵光一现只能建立在庞大的知识积累上。

毕竟没有一个数学天才,只凭冰山一角,就能够攻破历史遗留问题。

从事数学研究的道路上,许晨阳也并非一直坚定不移。

在普林斯顿读博的第四年,许晨阳一年没有做出新东西,他每天都要听抑郁颓废的Dark Wave音乐。博士答辩完的第二天,他选择不去参加毕业典礼,而是去别的城市走走,这也是他没有穿着博士学位服拍毕业照的原因。

1

博士毕业几个月时的许晨阳

摄于美国纽约

图片来源:求是科技基金会

这段时常让他迷茫、挣扎的读博经历,使许晨阳迅速成长起来。在博士后研究中,他的成果渐渐出来了,但也并非一帆风顺。

那时的他甚至想,如果这个博士后做得不顺,就再读一个,读完两个之后都找不到教职工作,他就放弃数学。

好在,他坚持下来了,也向所有人证明他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然而,我们都知道,在数学家圈子中,总是流传着一种“年龄危机感”。英国数学家哈代曾经说过:“数学永远是年轻人的游戏。”

当然,张益唐在58岁证明“素数间的有界距离”的确鼓舞数学家的士气。但是,大部分数学家还是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过了40岁,就很难再做出巨大的成就了。

János Kollár是许晨阳的博士生导师,他有次告诉许晨阳,他到43岁的时候已经明显感觉自己在走下坡路了。虽然他后面还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可他认为最好的工作在43岁已经就做出来了。

1

博士后第一年的许晨阳(右)与博士导师János Kollár(左)及师兄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Alessio Corti(中)

3年前,当时36岁的许晨阳说:“我还没有经历过研究的顶端”,他也没有将40岁或45岁设为自己的一个障碍。在研究上,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突破,比如说解决更好的问题,发展一些更新的能力。

“以我的经验来讲,研究到哪一步是很难预料的”,许晨阳说。

今年39岁的许晨阳,已经在数学界功成名就,他的成就也足以在数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很遗憾,他因为年龄问题无缘下届菲尔兹奖。(下届菲尔兹奖在2022年举行,到时许晨阳已经41岁。)

但是超模君相信,许晨阳仍旧没有到达研究的顶端,他还可以在数学的高峰上继续攀登!

写在最后

2021年科尔奖代数奖公布以后,许晨阳得知自己获奖,他特别感谢了北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为他提供了完成研究的绝佳环境。

北大数院,许晨阳曾从这里出发走向国际,他也曾从国际回到北大。如今他虽然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但是北大数学的教师页面还留着他的照片,上面的信息显示是暂时离开。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超级数学建模(ID:supermodeling)

可行性研究报告
超级数学建模

本文作者信息

超级数学建模(数学科普公众号)

关注(12008)赞(0)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