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压垮?全球奢侈品零售大变天,Logo狂热将成过去式?
作者|李宇涵 来源|花边科技(ID:huabiankeji)
疫情之下,奢侈品一夜回到解放前。
需求的断崖式下跌,让奢侈品行业成为零售业的「重灾区」,Gucci、纪梵希、LV等知名奢侈品品牌无一幸免,就连美国大型奢侈品零售商,也都负债43亿美元即将面临破产。
福布斯更是预言:此次疫情或将抹去奢侈品在国际市场上五年来的盈利。这也就意味着奢侈品行业,即使撑过疫情的正面攻势,未来也仍将被阴影继续笼罩。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奢侈品零售商,都能熬过疫情的严冬。
美国奢侈品零售商尼曼马库斯集团,便成为了这场不可抗之灾中的不幸者:43间店被关,却未能为其续命,终局也只能应声倒下。
据媒体报道,目前其正与银行商谈申请破产重组,以减轻其43亿美元的债务负担,最早于本周申请破产保护。
创立于1907年的尼曼集团,至今已有113年的历史了,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家拥有百年基业的奢侈品零售巨头顷刻倒塌?许多人将尼曼马库斯的沦陷归咎于疫情,然而却忽略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说。
百年基业,陷于朝夕
对于尼曼马库斯的骤然沦陷,许多业内人士与投资者并没有表现得太过惊讶,因为熟悉市场的他们知道,看似顷刻间倒塌的背后,往往还隐藏着漫长的演变周期。
而这个演变期,最晚可以追溯到2012年……
那一年,尼曼集团顺应市场潮流,积极开拓尼曼百货的线上业务,其中包括了日渐丰腴的中国市场。初心虽好,奈何入局太晚,不幸折戟中国市场,导致美国奢侈品零售萎靡不振,在日新月异的奢侈品市场中,尼曼百货不断贬值,为后续的高额负债埋下伏笔。
紧接着,2013年,尼曼集团疲态尽现,最终被美国Ares投资基金和加拿大退休金计划投资委员会以60亿美元的价格从TPG 和Warburg Pincus手中收购。自此,尼曼马库斯便开始了它愈演愈烈的负债生涯。
第二年,兵败中国市场的尼曼马库斯,决定出售其在中国电商魅力惠44%的股份。既然吃不下,那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实属无奈之举。
然而,厄运并没有因此而放过尼曼马库斯,2015年,尼曼马库斯首次公开募股,但这次IPO申请并没有将它救出债务深渊,而是使其越陷越深。
面对与日俱增的高额债务,尼曼马库斯也曾想过靠寻找买家来寻求帮助。两年后,哈德逊湾集团成为了尼曼马库斯的心动买家,然而这位北美百货巨头只想要通过交易来收购尼曼马库斯的资产,并不想对其庞大的债务负责。最后,这场被给予厚望的买卖无疾而终。
2019年的尼曼马库斯举步维艰。去年4月27日的第三财季,尼曼集团的销售额同比下跌11亿美元,净亏损为3120万美元,要直到上一年,这个数字还只是1990万美元。真的到了,连呼吸都在花钱的地步。
简单的回忆后,对于尼曼马库斯的沦陷,是否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奢侈品翻车成常态?
如果说长年累月的债务危机,给予了尼曼马库斯强而有力的物理伤害,那么疫情的突袭对于整个奢侈品行业来说,就是一场不分敌我的群体伤害。
疫情爆发后,奢侈品荣登「非必需品」榜首,受难者并非个体,而是整个奢侈品界。今年的第一季度,对于LVMH的总裁贝尔纳·阿尔诺来说可谓是惊心动魄、跌宕起伏。
1月17日,贝尔纳·阿尔诺成为了新一届世界首富,荣登宝座的那一刻不仅仅显示出LVMH在市场中的高辨识度,还预示着整个市场对于高端奢侈品牌价值的高度认同。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仅四天的光景贝尔纳·阿尔诺便失去了首富之名。
就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LVMH时装皮具营收大跌近10%,贝尔纳·阿尔诺的身价也在一夜之间蒸发了近400亿美元。
要知道,那一夜,正是中国疫情爆发的重要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骤变?
有资料显示:纵观全球,中国籍消费者对全球个人奢侈品市场持续性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0%,占全球个人奢侈品消费总额的35%。
简单点来说,失去了「中国大妈」的狂热消费主力,全球奢侈品零售业第一次感受到了疫情所带来的异动。
同样难逃厄运的还有坐落在奥斯曼大道40号的巴黎老佛爷,作为法国巴黎地标性的高档百货公司,在疫情的压迫下,最终也没能逃脱停业的命运。
随着各国感染疫情人数的逐渐暴增,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纷纷开始暂停或缩减相关奢侈品、精品门店的营业时间。其中意大利的奢侈品牌Giorgio Armani,也在上个月暂时关闭了旗下奢华酒店、餐厅以及米兰地区所有的精品店,众多品牌新品的发售时间也被相继推迟。
不仅如此,备受各界瞩目的墨尔本时装周、圣保罗时装周、俄罗斯梅赛德斯奔驰时装周等相继取消,就连一年一度LVMH和香奈儿的春季大秀也被推迟与叫停。
「非必需品」的帽子,成为了阻碍奢侈品零售业的绊脚石。贝恩咨询报告显示:2020年奢侈品行业可能损失300亿至400亿欧元销售额,行业收入将减少约15%。
总的来说,疫情之下没有最惨,只有更惨。除了暗自祈祷疫情尽快过去外,自救也成为了各奢侈品牌的当务之急。
有了直播带货的先例,众企业纷纷开启了线上博弈,餐厅直播做饭,健身房直播健身……各行各业各显神通,其中也包括不食人间烟火的奢侈品。
上个月,许多奢侈品牌开始了直播模式,但效果平平,两个小时的时长只吸引来了十万观赏量,更别提什么关注讨论了。然而真正让奢侈品霸上热搜、知名度暴起的,竟是LV的翻车现场。
直播一个小时过去了,直播间里只有1.5万人,和时不时飘出来的「9.9包邮现场」、「像在民工房直播」、「乡村风好土,是真货?」等评论。
明明是「十试九灵」的直播带货,为什么到了奢侈品这里翻了船?
表面上看,网友们的槽点都集中在了草率的灯光、粗糙的布景等问题上,总的来说就是用户体验不好。
若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导购式」的直播卖货,有违人们消费奢侈品的初心——根深蒂固的「高冷」、「不食人间烟火」,在「导购式」亲民思维的引导下,奢侈品失去了本有的「尊严」,也失去了所谓的「民心」。
失去线上主动求生机会的奢侈品行业,如何再次求生?顺应时局发展,是个不错的办法。
疫情当下,防护服、口罩、洗手液、消毒酒精,逐渐代替包包、口红、香水、项链等成为了全民真正需要的东西。
欧洲疫情爆发后,LVMH首当其冲宣布将原本生产纪梵希、娇兰、迪奥等品牌香水的生产线更改为生产洗手液,并且这些洗手液盒医疗用品免费向法国当局、欧洲最大的医疗机构供应。
除此之外,圣罗兰、巴黎世家、Kering云开集团的口罩;Gucci的防护服;宝格丽的酒精凝胶、爱马仕的洗手液……
自LV直播带货翻车之后,业内讨论最多的就是「疫情之下,奢侈品该如何保持风度的直播带货?」,然而这个命题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个伪命题。
如今疫情席卷全球,其危害波及各行各业,无一独善其身。正值关键时刻,各国知名人士、企业,大多在此次疫情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以国内逐渐复苏的企业为例,有了「人均220+海底捞」的先例,后续的企业大多秉承着「能降价就不会用原价」的原则。
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商家永远都是获利的一方,因此,疫情之下,商家企业适当的降低身价不仅可以收获知名度,还可以收买人心。
然而这个逻辑并不符合奢侈品,因为奢侈品是财富权利的象征,他们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除了是商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知名、富人品牌。
高昂的价格使其早已将其与普通的商家分割开来,疫情的侵袭,让本就昂贵的奢侈品变得更加华而不实,这也是为什么「此时直播间里的奢侈品会那么刺眼」的潜在原因。
其实,对于奢侈品而言,疫情当下与其单一的叫卖商品,不如销售生产一些消费者真正能够用的到的产品来的实在。
毕竟,消费习惯是日积月累的,以普通的消毒酒精为例,其伤手程度大家有目共睹,而宝格丽酒精凝胶、爱马仕洗手液的出现,的确给予了消费者们更多的消费幻想。
总结
疫情的确阻碍了许多行业的发展,挡了它们的生路。但是,「企业的沦陷」的锅,疫情不背。尼曼马库斯错误的管理与预计,以及天价的债务,才是其真正致死的原因。
一如,孙正义的软银帝国、wework、美股波音、以及愈演愈烈的原油危机。它们都与尼曼马库斯一样中了慢性毒,唯一不同只是中毒的深浅罢了。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花边科技(ID:huabiankeji),作者:李宇涵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