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颠覆性创新:还需要懂得见火不救

全球风口

作者|万维钢 来源|全球风口(ID:haiyinwangyuquan)

CES2020"前哨·创新现场"游学活动收获满满,由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科学作家万维钢三位老师全程带队,带领前哨团成员们洞察CES背后的产业趋势,挖掘商业机会,梳理商业逻辑,规划自身业务发展蓝图。

白天暴走看展,晚上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前哨·创新现场”论坛活动,共同头脑风暴,更好的理解科技创新对未来业务的影响,探讨如何借助科技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1月9日万维钢老师在“前哨·创新现场”的精彩分享。

1

万维钢老师在“前哨·创新现场”的分享

图源|全球风口(ID:haiyinwangyuquan)

创新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常常发生在充满不确定性,充满纠结,不知道该不该做,做了之后大家都反对这样的情况。人性不是追求创新,人性追求的是稳定和可控。

| 三种创新

1

万维钢老师在“前哨·创新现场”的分享

图源|全球风口(ID:haiyinwangyuquan)

我们把创新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创新:综合式创新

特点是想法的连接。

1

万维钢老师在“前哨·创新现场”的分享

图源|全球风口(ID:haiyinwangyuquan)

强烈推荐一个小说叫道门法则,作者八宝饭,讲的是一个修仙的故事。某人穿越到明朝,从小道士开始最后成仙的一个故事。

修仙故事很多,道门法则的创造性在哪?它不但是一个修仙小说,还是一个官场小说。修仙小说和官场小说以前本来是两个独立的门派,但他把两种小说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有新意的作品,这就是想法的连接。

把两种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发生碰撞,能产生什么东西?比如说现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几个创新,无非就是共享对吧?共享+汽车就是Uber、共享+住房就是Airbnb、汽车+人工智能+屏幕,就是自动驾驶汽车,汽车+语音交互就是亚马逊合作的那些汽车。

现在不是用户产生一个需求,有一个智能家居的需求,看看把什么东西连起来,能给用户提供智能家居。现在搞创新这帮人是供给侧,先看看这几个元素能不能加在一起,加一起能产生什么东西,然后再想这个东西有没有人需要。

第二种创新:迭代式创新。

追求的是性能的改进。

1

万维钢老师在“前哨·创新现场”的分享

图源|全球风口(ID:haiyinwangyuquan)

这类创新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比如芯片主频越来越高,性能越来越好,这个方向是很明确的。比如电视以前是4K,这次看到很多8K,尺寸越大越好,分辨率越高越好,芯片的速度越快越好,越来越节能,希望有更多的智能,我们希望把更多的东西连在一起,这些方向很明确,沿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这也是一种创新。

这种不需要开脑洞,工程师想办法去优化就行了。以前芯片12纳米,现在优化到6纳米,听说三星正在搞3纳米,这个方向很明确,这是迭代式的创新。

第三种创新:突破式创新。

这些连接式创新的基本元素是从哪来的?是数学理论等基础科学的发展才促成这些元素,这个解决方案往往是意想不到的,是一种突破式的创新,是事先无法预测的。如果取得了某个底层技术的突破,可能就得到了一个新的元素,然后用这个元素跟别的东西连接,从而得到各种创新的东西。

| 创新如同生物演化

1

万维钢老师在“前哨·创新现场”的分享

图源|全球风口(ID:haiyinwangyuquan)

把创新和生物的演化做一个类比,会发现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包括凯文凯利很多人思考创新的时候,都把创新类比成生物的演化。

综合式创新,就相当于物种之间的交配。

取得了双方的基因,或几个物种混合在一起。这种创新是比较容易发生的,容易想到的。

迭代式创新,就像生命演化里的自然选择。

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鹿总是跑得越快越容易生存下来,一代一代的演化,后代就会越跑越快,鹿角越长的越容易战胜他的同伴取得交配权,所以鹿角就越来越长。

自然选择可以对应到迭代式的创新,它的特点是方向是可以预测的。

突破式创新,像生物演化里的基因突变。

不是以前基因混合的结果,也不是自然优化的结果,而是这个基因就突然出现了。比如以前没有鸟类,鸟是怎么来的?是因为一次基因突变。创新的本质就跟生命演化一样。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推论,当发明家把两个想法连接起来形成新产品的时候,并没有想市场怎么接受这个产品,更多的是先把产品做出来,市场能接受就接受,不接受也无所谓。更重要的一点是,大量的物种是要被淘汰掉的,是不适应或被证明不适应环境的,创新演化意味着死亡和淘汰。

死亡淘汰,是创新的另外一面。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类,创新可分类成可操作创新和不可操作的创新。

中国比较擅长的是可操作创新,就是知道它明确的方向在哪,把它产品化、应用化,需要执行力就可以了。

不可操作创新是那些更接近生命演化的创新,突破式的、方向不明确、风险很大,但是所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少,一般都是作为学术研究,都是公开和共享的。 创新有几个特点,是我们平时对创新充满乐观主义的时候所没有想到的。

| 创新的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创新是很贵的,意味着巨大的浪费。

1

万维钢老师在“前哨·创新现场”的分享

图源|全球风口(ID:haiyinwangyuquan)

美国每年批准的专利数超过32万份,这些专利里有多少能卖出去或者真的能变成产品赚到钱?经过统计,专利带来的收入超过专利的申请费用的只有3%!有多少创业公司拿到了天使轮投资?比例小于1%,所以大多数创业者是拿自己的钱和朋友的钱来创业。

所有的创业公司5年之后的存活率是多少?只有48.8%。

如图,一家公司成立之后,第2年就已经死掉了20%,一直下降到第5年的时候,只剩了48.8%。

所以,创新也好,创业也好,是一个极其不容易成功的事。

所以如果说一个人要创业,根据统计,合理预测是他会失败。那为什么有这么多创业者?心理学家、经济学达成共识,一个人之所以要创业,并不是因为理性的选择,而是因为非理性的选择,是过度自信的结果。

赌场的概率设置你应该是输钱的,为什么有些人非说他能赢钱,实际上合理预测是不对的,但恰恰因为这些过度自信的人,愿意冒险的人,他们把事办成了。他们大量牺牲,偶尔成功的这些人带给了我们创新。

企业家其实是为社会做出了牺牲,不能光看企业家挣钱,得看有多少企业家失败了。他们是去冒险,大量的人都变成了尸体,所以我们也感谢企业家们的这种冒险精神、创新精神!

第二个特点:创新是非常残酷的。

1

万维钢老师在“前哨·创新现场”的分享

图源|全球风口(ID:haiyinwangyuquan)

创新从演化角度来说,改进是突变+选择,不管是哪一种创新,迭代式也好还是综合式,创新就意味着跟之前不一样,这个方向不知道对不对。比如说智能家居这个方向,没有100%的把握这么做市场一定能接受,只是在做一个赌博而已。本质上都是突变,然后突变最后被市场所选择。

这是创新者的一个基本的觉悟。你总是凭运气挣到钱,然后凭实力有可能会把它输回去了。

创新型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

培养的不是创新型人才,每一个学校系统、老师都不喜欢创新型人才,我引用了一篇综述性论文,之前二三十年美国心理学家做了各种调查,调查那些老师喜欢哪些孩子,再看这帮人毕业之后十几年谁是创新型人才,最后这个结果是什么?

老师喜欢的那些学生的性格是服从和接受权威,最后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学生,他们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是最淘气的,是不受欢迎的。

1

万维钢老师在“前哨·创新现场”的分享

图源|全球风口(ID:haiyinwangyuquan)

心理学家对创造性人才做过数据统计和画像,他们特点是没有时间跟人讲礼貌,往往表现出很粗鲁。他们对下属没有人性化管理,喜欢简单粗暴的去办事。最典型的比如说乔布斯,还有Elon Musk,他的员工、妻子、媒体都受不了他。

下面这个故事是麦肯锡2017年出的一个报告,叫做超越曲棍球杆的战略。做了一个大数据分析,把全世界公司分成不太成功的公司和比较成功的公司分类之后,看这些公司平都采用什么样的战略,在行业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这些公司都是怎么做的?

当一般人还没有看到趋势的时候,一般的公司是不会采取任何行动。例如:Netflix是一个流媒体公司,像中国优酷,现在都在网上看电视。在更早的时候,美国有一家租DVD的公司做得非常成功。但是当互联网已经出现了,人们已经在网上看视频的时候,这个公司对未来的流媒体服务没有任何布局。

例如:数码相机已经出现了,柯达对数码相机没有任何考虑,但是有些少数人开始动作了。

第二阶段是这个趋势已经比较明显了。这个时候新兴的公司那些少数愿意做改变的时候,他们都已经动手了,都已经转型了,而那些传统的公司,因为他之前太成功了是吧? 业务非常挣钱,没有任何理由把资源从挣钱的业务拿出来,专门去搞一个,从没有给我们挣到一分钱的业务。

第三个阶段是这个趋势已经如此明显。以前业务都已经不行了的时候,公司已经改变完成了,而那些传统公司他想改变也已经来不及了。

第四阶段就是创业公司死亡,那些愿意主动创新的公司成为新的主流公司。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那些新兴公司之所以创新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了方向或者大势所趋所以要干。真实情况是当你做出改变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件事一定会发生。

举个例子,比如以前听音乐是买CD,互联网出现之后,有了从网上下载音乐。今天音乐肯定是在网上下载,但是回到当时那个时候,你跟卖CD的公司说,将来大家都会用互联网音乐,下载MP3,都用MP3播放器,没有人再买CD了。他会不同意的,为什么?因为当时互联网的宽带没有那么宽,大部分人下载一个音乐是非常慢的。

万万没想到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件,当时美国有线电视公司突然发现有线电视线可以传输网络,然后有线电视公司就提供了宽带服务,有宽带服务之后下载音乐成了主流,然后CD公司就突然死掉了。

创新发生总是这样的,事先没有办法预测。现在有人跟你说有这么一个趋势,同时你判断这个趋势也不明朗,你不知道几年之内能不能干成,创新要投入一大笔钱,做一个很大的动作,这个动作你做还是不做?这是麦肯锡报告给我们答案。

1

万维钢老师在“前哨·创新现场”的分享

图源|全球风口(ID:haiyinwangyuquan)

这张图意思就是说,越是主动做大动作的公司,越有可能从一个三流公司变成二流公司或一流公司,实现往上的跨越。越是不做大动作的公司,平稳的运行下去,老老实实挣现有的钱,这样的公司就越会往下走。

我们说科学家、发明家这些人是创新者,那么他们是什么人?

我有个同学做人工智能的,我就问为什么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都是美国人在搞,咱们中国有没有搞基础理论的?他说没有。为什么你不搞有可能产生突破的理论研究,为什么跟着别人后边去搞那些所谓主流的研究?

他说因为我们不自由。这并不是说言论不自由,是说我要带学生,拿经费,养这些人,必须得每年发表一定的论文,跟着主流方向走,论文是一定能发出来的,经费是一定有保障的。我的学生、博士后、实验室的这些人都能获得稳定的收入,日子过得很好,如果我去搞一个冒险的项目,申请经费一旦失败,两年三年没有论文,这帮人怎么办?

这就是一个创新者面临的两难选择。

创新者是自由的探矿人。

举个例子,比如在非洲有很多矿,铜矿、铁矿、金矿、宝石矿,如果你挖到宝石矿就一夜暴富,如果挖的是铁矿就不值钱,但铜矿还比较值钱,但是不如宝石矿。

自由探矿者就是自己去挖矿。不知道哪个地方有什么矿,到处探,跟那些掌握最先进挖矿工具的人合作,跟那些最懂地质学的人合作,最好的资金、最好机器和最好的学问结合在一起,自己去冒险探矿,挖到什么东西是自己的。有可能暴富,也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这是非常冒险的行为。

假设有个地方发现了巨大的铜矿山,大家不用再冒险,只要到这个矿山来挖,就得到一个固定的收入,收入比较高且稳定,足够养家糊口供小孩上大学,请问这个时候你是选择做一个自由的探矿者,还是做一个稳定的铜矿工人呢?

人性的选择是去做一个稳定的铜矿工。并不是因为我没有冒险精神,家里孩子等着我拿钱回去。符合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在一个方向已经明确回报比较稳定的地方去工作,而不是瞎折腾去搞创新。所以创新是一个不符合人性的东西。

什么叫企业家?

不是说开个店就是企业家,企业家是说这个人愿意创新,愿意干别人没干过的事,愿意折腾和冒险。

我们把雇员、小企业主和企业家思维做一个对比。

普通人是什么思维?他看到社会上有不合理的事儿,但是忍了,去适应世界。企业家思维是他看到不合理的事,他想改变。

普通的思维是求稳定,企业家思维是敢折腾敢失败。普通思维是想谋生,企业家思维是想改变世界。

| 企业家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1

万维钢老师在“前哨·创新现场”的分享

图源|全球风口(ID:haiyinwangyuquan)

一个生物学家John Endler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孔雀鱼实验。

池塘铺着鹅卵石,上面养了一些鱼,鹅卵石有两种花纹,一种是比较大的粗糙的花纹,一种是比较小的精细的花纹。

一开始,如果池塘有一个捕食者,鱼就生活在危险之中,他想的是求生存。经过自然选择,只有跟池塘底下鹅卵石花纹很像的那些鱼才能生存下来。

所以刚开始什么鱼都有,斑点大的鱼,斑点小的鱼,经过几代之后,都变成斑点大的鱼,因为下面铺的鹅卵石是斑点大的。如果鹅卵石是斑点小的话,经过几代之后,鱼就都变成斑点小的了。

当生存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人就不想创新,想的是我先活下来,别人啥样我啥样,尽可能跟环境一样才行。

如果没有捕食者,鱼自由自在的生活,食物都是科学家给提供,这时候会发什么?

鱼会主动变得跟环境不一样。

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些鱼只有跟环境不一样的时候,才能在众多的鱼里让自己突出出来与众不同,获得更好的交配机会,于是就求发展。

当生存不是问题的时候,当环境非常友好的时候,人们才会想要创新与众不同,才想起来要发展。

一开始在粗糙的池塘里生活的鱼,最后变成细腻了,在细腻的鹅卵石上生活的鱼最后变粗糙了,它们会故意变得和环境不一样。

人只有在环境非常宽松的时候才想去创新。

网上有个段子,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是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瓦良格号当时建了一半,苏联解体了。1993年,俄罗斯总理到乌克兰,就问黑海造船厂厂长马卡洛夫,说我们非常想要这艘航母,到底什么条件,才能把航母造出来。

1

万维钢老师在“前哨·创新现场”的分享

图源|全球风口(ID:haiyinwangyuquan)

然后马卡洛夫说我需要苏联,需要党中央、需要国家计划委员会,需要军事工业委员会和9个国防工业部,需要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总之我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它,而那个国家已经不存在了。

这句话非常激励我们国家的爱国者,我们很庆幸,这些我们都有,它体现了你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多少协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但是,为啥苏联结解体了?

为什么80年代的时候,苏联老百姓买个面包都得排队?连儿童服装都是西方国家生产的?

现在我们中国总结苏联经验,苏联解体是因为当时过度自由化,党的威信都没有了等等。苏联解体是因为面包没有了,连儿童服装都需要外国,然后才有了后面发生的那些事。

为什么苏联在50年代的时候那么厉害?美国经济学家一再预测苏联经济即将超过美国,最后还是不行了呢?

归根到底是苏联没有创新。

1

万维钢老师在“前哨·创新现场”的分享

图源|全球风口(ID:haiyinwangyuquan)

苏联成立的时候,苏联的工业设施、工厂厂房技术都是比较现代化的。以前是个农奴国家,强行工业化,引进了西方的技术,所以当时技术是领先了。苏联有很好的技术,集中力量办大事,有这么多人力,经济是会增长。

但是前天我讲了这个增长是有瓶颈的,涨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面临一个问题,现有的这些技术比西方技术已经落后,效率远远低于西方技术,现在有两个村的人说我引进西方技术,开一个厂子在苏联生产儿童服装,行不行?

苏联体制给出答案是不行,因为我原来的国有企业就会被挤掉,国有企业是苏联高度可控的,你做个工厂我不可控。所以从控制角度来说,领导者是不喜欢创新的,创新来了之后我不可控。苏联希望现有的厂是亲儿子,希望他们一直干下去,不希望来个创新,把他们给颠覆了。

所以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教育和成长环境,还需要允许企业死亡,这个国家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特别是颠覆式创新,就是创新出来之后,把别人的东西颠覆了。比如电子烟一出来,卷烟怎么办?你要颠覆他,既得利益者让不让你颠覆。

1

万维钢老师在“前哨·创新现场”的分享

图源|全球风口(ID:haiyinwangyuquan)

举个例子,最近澳大利亚正在森林大火,美国加州去年也有很多大火。

森林大火这事儿也有一个两难选择,没有人类存在的时候,森林也会经常着火。森林着火是一个自然现象,有一个闪电,植被太密集了,就有可能着火。其实对森林来说是健康的,时不时着火,把比较干的树木烧掉,过几年再长出新的树木。 因为经常着一些小火,才不至于树木长得太过密集而迎来大火。

只有平时允许小企业被时不时淘汰,才不至迎来更大的金融危机。

本来美国有一个森林管理局,他对火灾的防控是非常科学的,时不时允许一些小火灾的存在。加州森林着火了,这次我们控制它,不要让烧太大的就行,允许火存在。

但是后来发生一个情况,就是富人政要愿意住在山里,正好在住在森林里边,那么森林着火之后就直接威胁到他家的安全,他们是有政治势力的,要求当地的消防部门去救火。

有时候消防局需要花100万美元的投入去救一场火,只是为了救一个造价只有十几万美元的房子。而且把这火扑灭之后,森林没有得到小燃烧的修整,以至后来会导致大火。所以本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现在变成不自然的过程,那么将来就有可能烧成一个特别大的火,想救也救不了。

所以说一个理性的的组织、政府机构,应该允许一定程度不受你控制的一些事儿发生。

家长对孩子也好,老师对学生也好,也是这样。

前几天在上海,我跟一个老师聊,上海市的小学和幼儿园居然有这样的规定,本来上45分钟课,孩子们可以到操场上去玩一会。现在学校为了安全起见,连课间都不让离开教室,只能在自己书桌上坐着。这不是摧残儿童,什么是摧残儿童?

然后学校还在讲创新,这就是最荒唐的,不允许孩子出去玩为了怕受伤!

创新的本质,是一个两难的的选择,必须在冒险和稳定之间,在放任和控制之间作出选择。

当然选择不一定彻底的放任,或彻底地控制。不见得要走极端,也许在中间的某一点是最佳值,我们需要去寻找一个度。这个度是在座各位实干家需要去摸索的地方。不管你怎么摸索,本质上还是一个赌博,需要认识到这一点。

| 创新的宿命是什么?

我想再说一点,就是信息产业的一个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创新的宿命是什么。

信息产业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产业,规律是一开始的时候总是开放,进入互联网早期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搭建个人网站,就会得到流量,不需要是什么大咖,也不需要是什么重要的机构,也没人管你,很多软件都免费了,大家都共享是非常开放的。别人写的程序拿来就用,没关系,但是后来成熟的时候慢慢封闭,几家公司把持了互联网,那时候你想盗版都很难,自由开放这些现在都不说了,没有人说互联网是开放的,都说互联网要遵守中国的法规。

不仅互联网是这样,比如早期无线电也是这样,最早有无线电的时候都是业余无线电台,谁都可以搞电台,电台通讯是一个非常高雅的活动。后来商业化电台出来,开始用广告获得收入,然后说我这个频段是商业频段,业余电台都不能用,当你的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政府就要控制这个电台,最终它将会走向垄断。一两家公司将会做得非常强,会成为整个行业最厉害的公司。

比如以前电话行业,美国AT&T把长途电话业务垄断了,收费很贵。美国老百姓没办法,因为只有这一家公司。美国政府也愿意这样,因为AT&T已经成了几乎是政府直接控制的公司,帮政府干很多事,把电话线路修到非常偏远的地方,为了国防原因帮政府去做些事。

AT&T把这些钱拿来搞研发,就像对电话用户收税一样,这么看AT&T就成了一个国有企业对吧?为什么能出现这种情况?

并不是说AT&T强行垄断,而是因为当时长途电话技术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暂时没有别的新技术能挑战AT&T。自然会演化成这样,从早期的开放,演化成一个封闭垄断,最后变成一个公共事业。

推荐一本书《总开关》。

1

万维钢老师在“前哨·创新现场”的分享

图源|全球风口(ID:haiyinwangyuquan)

这本书引用了一个经济学家的话:社会主义制度其实还是有可能会出现的,什么时候出现?

当创新停止的时候,当已经没有新技术会再次出现的时候,现有的这些工厂已经是最先进技术的时候,那时候人们会要求把这些工厂都控制起来,让他们变成国家所有,然后那时候就实现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真正的作用,是因为它允许创新,特别是允许颠覆式的创新,允许公司出来把其他公司颠覆掉。这才是创新的本质,也是我们需要知道的趋势。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全球风口(ID:haiyinwangyuquan),作者:万维钢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全球风口

本文作者信息

全球风口(王煜全的自媒体平台)

关注(49083)赞(10)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