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收心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赵家鹏 来源|AIPharos月光社(ID:AI-Pharos)
万米高空,忽然剧烈颠簸起来。飞机里传来一阵呼喊,有人把消息传递了出去。
呼喊是真实的,但人们关心的问题是:飞机会不会失事?
现在,地平线机器人就是这架飞机。
去年年底开始,关于地平线裁员的说法开始多了起来。圣诞节当天,一则新闻披露,这家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开启了“大规模裁员计划”,比例甚至高达80%。这个数字耸人听闻。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驳斥了这一说法,但并未对此作过多解释。
地平线创立于2015年,面向自动驾驶与AIoT等领域,打造AI芯片。2019年2月,地平线完成6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到30亿美元,成为了当时全球估值最高的AI独角兽。
独角兽不是免死金牌。过去几年,我们已经见过不少独角兽的死亡。人工智能今天的商业化落地又尚未成熟,对于不能落地的事物,人们天然抱有质疑。
飞机如此,公司亦如此。
先来算一笔账
评判一家公司的好坏,电气时代,分析师会看它的用电量;互联网时代,人们关注流量和用户数。以上两种方式,对新兴的人工智能公司好像都不适用。于是,大家找到了一种新标准,在各种学术顶会投论文,以及在行业比赛中努力“刷分”。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看起来不喜欢凑这种热闹。
余凯是全球知名的机器学习专家。2012年,他加入百度,创建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2015年,他创立地平线机器人。在学术挖掘网站AMiner上,余凯个人的学术活动,在2016年就停止了。他曾对外表示,在企业中就要搞好经营,他也不赞成同事参与学术攀比。
所以当我们审视地平线,学术指标一定不是更好的选择。
财务状况,可能是一个更直观的评判标准。
此前关于“地平线裁员”的报道提及,2018年,地平线收入过亿元,2019年全年收入预计也是“亿元级别”。其中,集成了 ADAS(辅助驾驶)、DMS(驾驶员监控)、车联网等解决方案的“车载”业务,是地平线最为赚钱的业务,有员工透露,“这部分收入大概能占到总收入的8到9成”。
如果上述信息属实,那么它恰好道出了地平线在营收上的问题。
一年前,余凯曾公开对外表示,地平线2018年营收已达亿元级,相比2017年增长10倍以上,2019年将是地平线重要的商业化元年。公司希望保持每年5到10倍的增长速度,到2025年,希望能在智能驾驶和泛IOT方面收入占比均等。
一年过去,“重要的商业化元年”,营收却与前年持平,远未达到预期,这意味着地平线的商业化落地遇阻。
而在收入占比上,“车载”业务的营收占比过重,显示出地平线很可能“跛脚”了。
地平线对自己的定位是“软硬结合”的AI解决方案提供者,向行业客户提供“芯片+ 算法+ 云”的完整解决方案。其目前的AI技术服务,通过两个平台展开,一个名为雨果,一个名为安徒生。前者聚焦于自智能驾驶,后者是AIoT平台。
此次的裁员传闻,只要受到波及的正是地平线的AIoT平台。从目前媒体报道的数据看,地平线AIoT平台的营收占比过小。
地平线财务上的另一问题是,融资可能也未达预期。
2018年末,关于地平线B轮融资的传闻开始流出。较早的传闻中,关于融资金额的描述是“至多10亿美元”,也有媒体表示融资额在5到10亿美元。结果,2019年2月,地平线公布融资金额,数字是6亿美元,远远低于此前外界的期待。
余凯后来感叹,觉得钱不够花,形势很苦。
他曾公开算过一笔账:我们现在差不多1000人,大部分都是工程师,一款芯片研发成本超过5000万美金。
研发人力成本是其中支出的大头。过去一年多,地平线的员工数目从400多人飙升到最高1900人左右的规模。从行业薪酬情况来看,一名专业工程师的薪酬,约在50到100万人民币之间。
如果要开发一款成功的芯片,除了盈利周期在1-3年左右,芯片销售的毛利也很重要。一般来说,毛利率在60%以上,才会实现盈利。不知道,在地平线的财务报表中,2019年的毛利是如何的,激增的研发人力成本是否对此产生了影响。
撞上了碎玻璃
地平线裁员的传闻,并未是突然袭来的。
早在去年四五月份,社交媒体上就已流出关于地平线裁员的讨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间点。它显示出,这场人员的变动,很可能是业务路线变更后的决定。
在此前的2018年底,余凯曾对外表示,2019年地平线要将内嵌式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于更多场景,这些有12种之多,包括: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商业管理、智能安防、智能道路、智能水务等12种。
与此同时,“生态”一词被他反复提及。“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打造生态,从技术落到生态,让广大的厂商迅速用上。”
从常理来看,这是一个激进的主张。地平线致力于开发AI专用芯片。一般情况下,AI专用芯片每应用到一个场景,都需要重新开发。物联网终端的问题,是破碎化的,场景增多,往往意味着重复做工。
在这个过程中,地平线是否撞上了碎玻璃?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不久后,余凯就拉着团队展开了长达六个月的战略梳理,最终提出了“打碎自我、自我进化”的口号。
什么叫“打碎自我、自我进化”?
余凯说,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垂直整合,做最终交付方案;一种是做中间某个环节。以前我们觉得应该尽量靠近闭环,曾经讨论过做设备、做项目、做解决方案。我们现在把那些都砍掉,就聚焦做芯片解决方案。
调整之后,地平线收缩了业务,对外提出了“不做产品、不碰数据、不做服务,不跟客户竞争,只造武器”的方针。与此同时,这家公司发布了新的战略理念:“AI on Horizon,Journey Together”。
听起来更加朴素和内敛。
屏息,凝神,下一战
钱袋变瘪、业务收缩,这为地平线带来了什么变化?
过去一年,余凯变得更加耐心了。他蓄起了胡子,开始参禅,越来越多研究起管理学,甚至热衷于谈论战争与战略,比如塔山怎么打,锦州又该怎么打?
锦州是哪里?
余凯的眼神可能正落在ADAS上。
当前全球ADAS渗透率普遍并不高,欧美日汽车市场ADAS的渗透率只有8%到12%,而中国ADAS的渗透率仅在2%-5%。
据麦肯锡报告显示,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与此同时,2020年中国ADAS市场规模将达到963亿元,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52%,远超国际市场增速。Strategy Analytics预计,中国市场基于视觉方案的ADAS系统年化增长率接近40%,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无论从体量还是增长空间上,都具有想象力的巨大市场。更重要的是,业内普遍认为,2020年将是ADAS量产的窗口期。接下来一年,围绕ADAS的战争将会打响。
目前,全球ADAS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均为传统零部件巨头,如博世、大陆、安波福、采埃孚等。零部件巨头与主机厂深度配套,新玩家很难加入。但也不是没有机会,上述巨头都是一级供应商(Tier 1),在产业的上游,他们需要能够带来更好技术赋能的二级供应商(Tier 2)。
成为Tier 2,也是余凯和地平线的目标。去年4月的一场汽车展会上,他对外解释了新的战略理念,其中第一条就是:定位Tier 2供应商。
去年12月,地平线即与吉利投资的国内ADAS Tier 1福瑞泰克(Freetech)达成了合作;今年刚刚结束的CES上,地平线还公布了与全球领先的Tier 1佛吉亚的战略合作。本届CES期间,地平线还发布了新的ADAS解决方案和全新的Matrix自动驾驶计算平台。
这些不断释放的信号,都指向了地平线新的重心:ADAS市场。
ADAS市场分为前装与后装,地平线都有涉猎,余凯表示,2019年,地平线在后装市场的收入将达到亿元级,而大量前装项目的收入,正在路上。
前装市场是其最关注的部分。
去年8月底,余凯表示,其研发的征程2.0芯片,已获得全球五个国家的前装定点。最早的量产产品,将在今年上半年正式面世。
考虑到整个ADAS产品,有很长的匹配周期,如,前装ADAS要至少10个月,与客户进行定制化匹配。所以,地平线新的一战结果会如何,目前还难以见分晓。
起码,余凯目前,已为此已调集了兵力。在AIoT部分裁员传闻流布的2019年,地平线的团队其实在不断扩张。别人问余凯,你增长最多的人是哪方面的?
余凯的答案是:产品。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AIPharos月光社(ID:AI-Pharos),作者:杨健楷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