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到质变——从日本的二分之一成人式看中国的素质教育

校长邦

作者|贲旭 来源|校长邦(ID:xiaozhangbang)

从近几年中国的教育政策风向来看,素质教育无疑在整个教育政策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开始,素质教育一直都是国家对于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2017年,国家发布《关于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之后,多地投入“课后四点半”计划,加强素质教育建设。2019年国家更是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次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系统化,给全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国家政策上的支持自然使整个教育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据公开市场数据统计,截止去年11月,素质教育融资案例数共计186起,融资总额达116亿。从今年全年的融资金额来看,素质教育更是逐渐从补充走向主流。

在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双重刺激下,社会开始逐渐重视并认可素质教育。据《2019年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消费报告》,参与调查的家庭在孩子素质教育上投入费用超过1万元以上的家庭合计占比60%,素质教育的社会认可程度在逐渐提高。

那么,中国素质教育的现状如何呢?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通过邻国日本的二分之一成人式作为出发点,同大家一起分析讨论中国的素质教育。

01

日本的二分之一成人式:

绝不仅仅是半个成人式那么简单

笔者第一次听到“二分之一成人式”这个概念,是在朝日新闻的《于前的日本影章》栏目中。其中一篇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日本的二分之一成人式——日本的成人年龄标准是20岁,二分之一成人式的对象年龄就是10岁,正好是小学四年级的年龄。举行这个仪式旨在创造一个机会,让孩子们向父母表达感谢,讲出自己对未来的梦想。

笔者对于日本的成人式还算是比较了解的,之前在日本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多次亲眼目睹过这一盛况。日本成人式的日期定在每年一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在新年之后紧接着的又一大节日,为此全国都会放假,足以看出日本成人式在国民心中的重要程度。

1

日本成人式

日本成人式的前身是古时日本的“元服”。日本仿中国旧礼制“冠礼”,最开始只在皇家和皇族中举行。而后,成人式这个仪式开始在奈良时代下移,主要是由武士和贵族家庭将这一仪式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当时的日本武士门第和朝臣的贵族子弟仿照中国旧礼制学的有模有样,男性多在11—16岁期间束发,换上成年服,头戴乌纱帽,行落冠之礼。到了江户时代,女性“元服”的仪式达到了高潮,和之前不同的是,日本女性在18~20岁期间变换为成人发型,将牙齿染黑,画眉等来彰显自己变为了成人。

2

日本成人式现场

战后的1948年,日本以法律形式规定以后每年的1月15日为“成人节”,并为“成人节”下了法律上的定义:日本为祝贺年满20岁的青年成人而举行的仪式。之后,也就是半个多世纪后的2000年,日本政府又将“成人节”改为1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也就是新千年规定的“成人节日期”不是一个固定的日期,而是每年都在变化。

3

和歌山市的沐浴成人式

关于参加成人礼的着装,女生一般情况下穿长袖和服(振袖)。男生一般情况下是穿西装,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男生选择穿花纹袴(和服的一种)。因此在每年成人式当天,街上能看到穿着各色各样和服的男孩与女孩,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各地习俗不同仪式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千叶浦安市,按照惯例,每年都会在迪士尼乐园举办成人礼,和家人、大众所熟知的卡通人物一起庆祝。和歌山市的沐浴成人礼,在冷水中,伴随着强有力的助威声,沐浴着全身,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位有担当的大人。

日本成人式之所以每年都举办得如此隆重,其中包含了国家以及家长们对孩子们满满的殷切期望,更是让即将成年的孩子们意识到自己从今天开始就变成了大人,已经结束了受父母保护的孩儿时代,作为一个独立人走向社会,从此之后可以吸烟、喝酒和结婚,也必须独立生活,更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近几年在社会上流行起来的“二分之一成人式”,其中包含的意义在笔者看来,似乎要比正式的成人式更加伟大,因为成人式走的是一个过场,而二分之一成人式则更多地关乎素质教育和感恩意识的培养。

3

日本小学的二分之一成人式

根据于前《小学校的二分之一成人式》中的描述,在二分之一成人式上,走进教室就能看到为庆祝二分之一成人式而创作的黑板画。孩子们用卡通形象、游戏人物和时下的流行语填满了黑板的所有空隙。由于是工作日,来参加仪式的家长大多是作为全职主妇的妈妈。仪式开始后,孩子们逐个走到黑板前,面向站在教室后面的家长们朗读感谢信,感谢妈妈做饭收拾家务,感谢爸爸辛勤工作支撑家庭。每个孩子念完信后家长们都报以掌声。无论孩子是否真的理解父母的付出,相信此刻家长们的心中都感到了欣慰。

3

日本小学的二分之一成人式

笔者认为,在日本的二分之一成人式上学校安排学生们所做的一切,其实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感谢父母和社会,在心中早早种下感恩的种子。虽然有一些少数意见表示这样的行为未免太过做作,笼统地强调感恩,无视了个体的特殊情况,但是笔者还是觉得这样的形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毕竟“人之初,性本善”,在10岁这个年龄对孩子们进行心理上的素质教育建设,其实是非常必要的。

02

中国素质教育的现状:

不断滋生的浮躁令人担忧

正如上文所说的,日本的二分之一成人式是孩子一个很好的素质教育课堂。不仅如此,据于前的文章中所写,孩子们在这个仪式上不仅诉说着对父母和社会的感恩之情,更会讲述自己今后的职业理想。有的孩子说自己喜欢读书,希望将来成为翻译家,把外国的好书介绍给日本读者,有的孩子说要当足球选手或棒球选手,驰骋于绿茵赛场。

而其中有一个男生的发言引起了家长们的赞叹,他说自己将来要当作家,现在正练习写小说,曾经写过一篇,自己并不满意,还没想好故事的结尾。最近又写了一个侦探故事,已经写了四千字,他表示今后会坚持写下去,后来听说这个男孩第二天就把自己写的小说拿到学校给同学们传阅,同学们纷纷预定排号,四年级的几个老师也准备读过小说后,给出写作建议。仪式上家长们的掌声无疑起到了鼓励的作用。

笔者看到这里不禁联想起新华网之前发布的一则调查数据:在针对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调查中,其中54%的人最向往的职业,竟然是网红。所谓“网红”,即是指网络红人,百度百科对其的定义是:“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而在笔者的眼中,网红远远没有定义中的那样客观,相反,“网红”在笔者这里更多地是贬义的含义居多。

3

超过半数以上的95后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网红

“六岁小网红能喝两瓶啤酒,爸爸爷爷都支持”,“史上最贱小学生郭乐乐”,“张大奕双十一4分钟销售额过亿”,“陈一发儿直播中调侃南京大屠杀”,“网红莉哥私自篡改国歌歌词”,网红们形形色色的“幺蛾子”在不断刷新人们认知下限的同时,也在污染着青少年的内心。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面辩是非,但是对于心智发育还不完全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看到的只是“不管好的名声坏的名声,总之这些人都好有名”、“他们几分钟就能轻松赚好多钱”从而导致不劳而获,学习无用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博人眼球的做法。因此,从这些事例中来看,之前新华网发布的半数以上95后想要成为网红的数据似乎也没那么令人匪夷所思了。

笔者以日本的二分之一成人式为引,并不是在强调日本素质教育比中国强,更没有所谓“跪舔”日本的想法,笔者只是想告诉广大读者朋友,中国现如今青少年的思维素质教育,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上,从2013年开始,就几乎被日本人垄断了。连续三年获奖。在这方面,日本是当今无愧的独占鳌头。进入21世纪后,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人数仅次于美国,世界排名第二位。

18年,日本人获得了18个诺贝尔奖

而2018年诺贝尔奖得主,日本免疫学专家本庶佑更是将他获得的奖金——近1亿1500万日元,全部都捐给了京都大学,鼓励年轻研究者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此事一出,在日本社会中引发热烈讨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大力宣扬,歌颂这件事。

“日本的孩子们听闻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将奖金全部捐给科研,身心备受鼓舞,从而以诺贝尔奖为目标而努力”和“中国95后半数以上的理想职业是成为网红和主播”,两者放在一起横向对比,瞬间一股悲凉之情涌上笔者心头。

现在的孩子们心头上的那些浮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中国这些年经济飞速发展的一种表现。

03

从量变到质变:

中国的素质教育还在砥砺前行

10岁左右的孩子,心智还未发育成熟,就好像刚开头的一篇文章,并没有定下整篇文章的走向与基调。而素质教育在这篇文章中的地位,就是那能够定下文章走向的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素质教育得当,孩子会成为一个善良,懂得感恩,愿意并且致力于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而素质教育不得当或者外部环境糟糕的话,孩子就会如同树木上的枝丫一般长歪。正如老人们说的那样:“小孩子长得好和歪就在那几年”。

那么中国的素质教育就一无是处吗?实际上并不是。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了"亲情感恩教育活动",普遍通过仪式化的活动来“催化”孩子的感恩之心,“给父母洗脚”成了很多学校的选择。但是笔者认为,煽情并不是教育。煽情一定要借助情感的极端化、夸张化才能达到瞬间激发感情的效果。这种由极端激发的情感本身是极端的,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能沉淀为品质。这种煽情的次数多了,还会导致孩子的情感麻木,产生荒唐感,走向教育的反面。

更加令人不齿的是,某些感恩教育演讲后,主办方会推销自己的书或者其他产品,这样一个教育活动带有了商业性质,会令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感恩是一种变质的感恩。一些家长和学生听完演讲,深受感动,固然非常愿意购买书籍或者产品,但是笔者想说的是,把素质教育和金钱挂钩,拿感恩教育作为噱头,的确是在消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信心。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教育中,并以此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的。素质教育的开展不应该仅局限于那几次素质教育活动中,而是应该贯穿在孩子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家长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原生家庭对于孩子思想和习惯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家长们可以在家中树立一些素质教育的榜样,例如在家中设立感恩墙,良好行为习惯树,好人好事收集罐等等,以游戏、奖励、展现等多种方向来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素质的习惯。

此外,学校和教育机构作为孩子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方向,在素质教育上面也同样需要重视起来。结合当下国家下发的一系列针对素质教育的政策,市场上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投资制定学校或机构的素质教育方案,开展新型项目,促进孩子素质教育的发展。

笔者相信,在政策的鼓励以及市场的带动下,中国的素质教育一定会有更加显著的成效,但不是现在。中国的素质教育之路,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经过量变达到质变之后,必然在未来会以一种良好的姿态呈现在大家面前。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校长邦(ID:xiaozhangbang),作者:贲旭

可行性研究报告
校长邦

本文作者信息

校长邦(校长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关注(30306)赞(0)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