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领导:你的论文对社会有啥贡献?| 小议科研成果转化率

募格学术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募格学术(ID:mugexueshu),作者:人间静好

前瞻网已获授权转载

前段时间院里在评优秀研究生,评选的标准是:

不过分注重绩点高低和论文多少,主要看对社会的贡献度,比如有没有志愿服务经历等。

竞选者也不看评选文件,就一股脑地报名。竭尽所能地向答辩席上的书记陈述自己发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专利等等,企图证明自己是个多么优秀的研究生。

结果书记义正言辞地反驳,那我问你“你的科研成果转化了吗?它真的落到实处,解决了什么社会问题吗?”

可能还没等答辩者想好怎么回答,书记就又抛出一句“你的论文其实还是为了你自己,为了你评优评模。退一万步讲,是为了你导师,为了TA能完成科研指标。至于对社会的贡献在哪,我想你比我更清楚。”

书记讲这些话的时候,虽然我听得很不舒服,但却无力反驳。

再加上前几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取消对研究生、本科生发表论文的规定”这一新闻报道中毫不客气地谈到中国的论文数量再多也代表不了真正的学术水平。实在是一针见血、直戳要害。

其实很早以前,中国的论文数量就已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而且我们每年培养的博士数量也早已超过美国。

可真正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却迟迟提不起来,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两件事叠加在一起,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高似乎已经成为国内科研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同导向下的我国科研转化率现状

在阅读了大量资料后,我发现目前业界对国内科研转化率持有两种不同的声音。第一种是说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并不低。第二种则说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

之所以会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是因为二者是以不同的导向为评定标准的。第一种以价值为导向,在这一评价体系下,技术许可、专利转让都算作转化成功。第二种则以实际转化的数量为导向。这就造成了转化率的计算方法不一样,得出来的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基于持第二种声音的居多,本文所提及的科研成果转化率皆指较低的一种。

据经济日报发布的新闻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末,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约为10%,这一数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成果转化率。

单从这组数据上来看,我们好像确实应该有点危机感。

并不是所有的科研都适合转化

不过,科研人员切不可过分对号入座,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科研都适合转化。

科研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于现实的研究,可以细分为基础型研究,比如数学、物理研究等。以及应用型研究,比如工程类的研究。

有的具备转化的可能性,今年在业界声名大噪的潘建伟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量子密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比如因研发出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而拿到4个亿奖励的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

有的则不具备,就像纯理论数学的研究,听专业人士说连论文都不好发。

现在高校里的绝大多数研究都属于此类研究。

第二类是配合企业进行的研发。这类科研往往目的性极其明确,就是为市场化服务的,比如华为、阿里的信息技术。

第三类是探索人类认知边界的。比如最近特别火的暗物质,一度被科学家们称之为“21世纪笼罩在物理学天空中的乌云”。

显而易见,第二类科研是最符合成果转化要求的,第一类相对处于劣势地位,第三类则不以“能否实现科研转化”论英雄。

对比之下,好像可以粗略发现第一类科研的转化率是提高整体转化率的关键。

不过,除了一些不适合进行转化的研究,剩下的研究即使能进行转化,也并非仅凭科研者一己之力就能实现的。

科研转化是个系统工程

业界人士可能都听过打通科技和经济的“最后一公里”这句话,诚然,实验室和市场之间是存在距离的。

这个距离就是从实验室产物到产品再到商品必须要走的路。

要知道,做科研的人是搞创新的,做产品的人却是搞创业的,让搞创新的人去搞创业,相当于让一个人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到了一个全新的、不怎么擅长的领域。

一方面,个人价值无法实现最大化。另一方面,以前做事的思维和习惯还有可能对当下的行为判断造成干扰。这也是为什么博士创业失败率较高的原因所在。

中国人讲究术业有专攻,创新和创业看似一字之差,实则千差万别。

对创业者而言,市场定位很重要。一件产品一定是因为有市场需求,才会产生商业价值。进而使企业盈利,员工获得工资,公司获得账上资金,企业得以正常运作。

因此,科研成果仅仅做成了,并不代表就转化成功了。只有当它真正对公司产生了商业价值,并且保证其良性运作,才可以说是转化成功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科研转化其实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科研人员参与前期的研发,也需要相应的机构或人员参与后期的市场化应用及推广。

为此,不少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科技转化部门,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成果转化办公室以及一些学校设立的科技处等等。

而且,有些学校也会主动招收相应的科研管理人员从事这类工作,一般都会在招聘信息里附上一句有企业资源者优先,而不是有SCI论文者优先。可见,科研成果转化这一工作对创新能力的需求并不强烈。

科研转化重要角色——技术经纪人 

如果说前面高校的种种行为都只是为了辅助科研转化,那技术服务业的应运而生则真正构成了科研转化体系的一部分。

致力于打通实验室和企业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隔阂,技术服务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其理解为“中介”。

所谓隔行如隔山,我也是最近才后知后觉地了解到有人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而且外界对他们的称呼很高大上,叫技术经纪人,足以见得对其工作的重视。

他们要做的事情很多,前期的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后期的批量生产管理及市场化运作都需要他们的参与和负责。

所以有时候,不是技术出了问题,而是从实验室到企业的过程中出了问题。而技术经纪人则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科研成果转化率也许确实是国内科研人的一个痛点,但精细化分工却为科研成果转化指明了新的方向。

同时,不盲从加入成果转化的大军,也是科研人必备的职业精神。因为转化率本来就不能成为科研价值评定的唯一指标。换句话说,有些科研的价值不能仅仅用转化率来衡量。

2

可行性研究报告
募格学术

本文作者信息

募格学术(科研学术自媒体)

关注(8811)赞(0)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