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破7 如何应对就业压力增大趋势?

余丰慧

10月19日公布的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其中第三季度GDP增速跌破7%,创2009年以来6年新低,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和担忧。

经济增速首次破7给中国改革提出了新问题、新难题和新要求。最担忧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经济继续滑落下去,一定会很快影响到就业。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民生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从中可以明白美国包括美联储各项货币政策紧盯失业率的原因了。

虽然19日公布的经济指标中没有具体就业数据,但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时说,就业指标总体表现还是不错的,前三季度新增就业超额完成全年的计划目标。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就业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也就是说前三季度已经完成了这1000万人的就业任务。不过,发言人坦诚:9月份我们调查失业率数据是在5.2%左右,比前两个月稍微有一点点上升。更应该注意的是,这个5.2%的失业率已经高于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目标的0.7个百分点。对就业市场研究最为权威的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表明,在经济结构调整之时,CIER指数已从第二季度2.03下跌到了1.96,说明当前就业市场整体呈现趋于紧张的局面。CIER指数与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高度相关,折射经济放缓已经影响到就业的迹象,就业压力已呈现增大趋势。

市场预测第四季度经济增速仍然不乐观,对就业影响将会凸显出来。在经济增速较快阶段实现高就业率是必然的,这不算什么本事;而在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危及到就业时能够化解就业难题才是真本事。这需要拿出智慧来应对。总体思路是迅速扭转经济下滑局面,以此带动就业全面回升。在经济放缓局面一时难以扭转情况下,必须从结构性上做足文章,紧紧抓住对就业率贡献最大行业,容纳就业人员最多的企业板块来实现在经济放缓情况下就业不滑坡。

一、 金融业降温,吸纳就业后劲不足

服务业是容纳就业人员最多的行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就业压力凸显的首要选择。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8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在经济增速跌破7%情况下对就业影响还不算大的主要原因。

第一第二产业向服务业转移过程中,必须两手抓第三产业的就业问题。一手大力度发展传统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仍然是容纳就业人员最多的行业,同时,包括我国传统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很大,说明潜力也很大。第三产业增加值提高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人员在200万左右,远远大于GDP增加的平均值。

另一手是特别要发展新兴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就业形势已经呈现出难得的好势头。在CIER指数较高的行业中,如:互联网/电子商务、基金/证券、保险、教育/培训等行业,这些多属于金融业和互联网相关的新兴服务性行业,在大数据和“互联网+”兴起的背景下,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量较高,然而符合条件的人才数量有限,因此就业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就业形势较好。

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金融行业用工需求同比增长29%(上季度同比增长55%),其中,银行业用工需求同比增长45%(上季度同比增长90%);基金/证劵期货/投资同比增长28%(上季度同比增长45%)。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一二线城市。数据还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0%以上,显著高于一二线城市。

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金融业作为高端服务业过度发展会侵蚀实体经济发展。而实体经济才是解决就业的根本性出路。目前中国金融业容纳就业人员如此爆棚,其持续性值得怀疑。笔者认为,主要源于两大因素:一是金融业开放力度加大,包括民营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传统机构对人才需求增大,同时,去年以来证券市场火爆后金融机构加大了营销人员的招聘力度。二是发源于草根阶层的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包括P2P网贷公司等两年时间从无到有增加到4000多家,就此吸纳一大批就业人员。

不过,随着各种监管办法的出台,中国的金融热将会慢慢降温,吸纳就业也将会慢慢减少,其持续性和后劲不足已经显现出来。报告中数据显示,金融各行业用工需求同比增幅都在下降。验证了笔者的判断。

二、 互联网+是吸纳就业的朝阳产业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25914亿元,同比增长36.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1510亿元,增长34.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0%;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404亿元,增长43.6%。互联网新经济成为拉动经济的强劲力量,并且已经保持非常长的时期了。同时,带动物流等吸纳就业人员越来越多。互联网行业用工需求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IT/互联网的人才需求量同比增加了41%,与上一季度增量(47%)基本持平。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加快,“互联网+”的观念日益影响着企业发展的趋势。

今年第三季度,作为互联网领域中最为成熟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在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的人才需求量均增长了100%以上,在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对人才的需求也增长了50%以上;而近年兴起的网络游戏这一领域人才需求量在二线、三线城市的增长最为显著,分别达到72%、130%。此外,计算机硬件用工需求显示,计算机二线以下中部城市及珠三角地区逐渐发展为硬件制造基地。随着互联网的基本化、常态化发展,预期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未来依然是市场追逐的热点。国庆长假回偏僻的老家小县城,竟然也办起了电子商务园区,吸纳不少就业人员。

社会上出现了对互联网经济包括互联网+存在泡沫的质疑,进而对于其带动就业潜力存在疑虑。这个疑虑是完全不必要的。社会经济活动正在往互联网上搬家,特别是往移动互联网搬家是大势所趋。

三、 房地产对就业的贡献不能偃旗息鼓

加速城镇化建设,以此带动房地产复苏,拉动就业。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房地产开发、销售等都没有根本性复苏,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3.8%。9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651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4%。报告显示,自去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始终未能迎来全面复苏。业绩下滑、利润率下降严重,即便实力雄厚的大型房地产企业也因此受到波及。从数据来看,房地产行业和企业的颓势并未好转,继上季度(-11%)之后,房地产行业在线招聘职位数量再次出现负增长,幅度高达-15%。无论是行业萎缩导致职位数量供大于求,还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都是阻碍房地产行业用工需求增长的因素。

怎么办?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带动房地产复苏,进而带动就业。得益于城镇化的建设,从不同城市用工需求同比数据来看,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2015年第三季度的在线招聘职位数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7%以上,比上一季度12%显著提高,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等行业、电子商务行业等增长上。一个城镇化带动就业领域是综合宽广的。加力城镇化是应对就业压力增大的有效对策。

总之,在经济放缓情况下化解就业压力既要多点施策、遍地开花,更要错位突破、抓住重点。

可行性研究报告
余丰慧

本文作者信息

余丰慧(经济学家、著名财经评论家)

关注(306914)赞(57)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