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放水”

叶 檀

央行,放水

在全球量化宽松之时,人们盯着中国央行何时量化宽松,每次央行出台宽松政策,人们就往量化宽松上靠。

这不,新的刺激源又来了,是否属于量化宽松再次引发巨大的争议。10日,央行发布公告,决定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基础上,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推广试点。

最直白最具冲击力的两种解读来自黄生先生,“重大的事情是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这才是真正的投放基础货币,是中国式的QE来了!” 以及吴裕彬先生,“这是中国版量化宽松的启动集结号。如果说降息降准是杀猪刀,那么量化宽松就是倚天屠龙剑。”这是如假包换的量化宽松政策,并且理论上数量可以达到万亿级别。

央行的公告一如既往的含糊,如果可能的话,央行想必会直接否认质押再贷款是量化宽松手段。量化宽松是一手增信一手印钞,但质押再贷款似乎有所不同,这是遮遮掩掩试图随时加以操控的宽松。

央行这么做是为了增加货币发行渠道,。央行公告承认这是再贷款,也就是发放基础货币的一种手段。此前中国有过再贷款,央行向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是完全的信用贷款,向专业银行发放的再贷款也是货币投放的渠道之一。

原有的基础货币发放渠道不通畅了。我国基础货币变化主要取决于外汇占款变化、公开市场操作以及财政存款变化,基础货币发行一度以外汇占款为主,贸易顺差金光闪闪的年代,外汇占款增加,中国的基础货币发行量才会呈指数级增长。2012年外汇占款增量锐减的大背景下,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变化的解释度就已经明显下降了,人们寄希望于央行降准维持充裕的流动性,但事实证明,外汇占款下降与降准并不能划等号。8月金融媒体的大幅标题是,“金融机构外汇占款骤降超7000亿元再创历史最大单月降幅”,事实上近两年以来,外汇占款降幅逐年增加,央行并没有大幅降准。

为了开拓新的渠道,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里目前藏着七件宝贝: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常备借贷便利(SLF);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短期再贷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从上述工具可以得到的信息是,这些工具时间短、有成本、不确定性高,以SLF为例,通常贷款期限在三个月以内,利率为4.5%到5.5%不等,通常用来调节短期资金以及稳定市场利率水平,高则低之,以免出现银行间拆借出现高利贷的笑话,导致社会利率整体上行。这说明央行自信地认为,上述手段可以灵活地调节市场利率与流动性。从SLF、MLF等工具可以看出,央行其实是不愿意长期限、大规模地发向基础货币、向市场释放明确宽松信号的。

正因为如此,那些主张中国应该实行大规模宽松政策拯救实体经济的人,心里将央行骂了个狗血淋头。

资产抵押再贷款有些不同,现在央行做的是扩大资产抵押的范围,其中既有被迫的成份,也有主动的意愿。

以前只能是高信用等级的质押品如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抵押进行再贷款,质押品不够、债务越来越多、基础货币发行不足,于是质押品范围扩大,如果说地方债、企业债还算是高等级债,为了政治任务、扶持实体而拓展到棚改贷、中小企业贷、支农贷款等。这次央行公告也提出,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有助于解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引导其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地球人都知道,三农与小微企业贷款的高风险,大型国有僵尸企业贷款的高风险,央行难道是要变身成为投行机构的节奏吗?事实上,高风险资产再打折还是高风险,解决不了信用不对称的根本问题,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倒是实实在在扩张了。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央行不该实行宽松政策、逼迫中国企业转型的学者们痛骂央行顶不住压力、受不住诱惑,居然走上了量化宽松的可怕之路。正反两派对于宽松程度的预测大相径庭,从几百亿元到上万亿元不等。

央行一直走的是中庸之路,就像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在经济与债务两者之间危险地走钢丝。从近两年实践看,不管经济有没有起来,生活成本是起来了。并且,债市走牛,股市托福常常有短期小阳春。

可行性研究报告
叶 檀

本文作者信息

叶 檀(著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

关注(418952)赞(121)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