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中国再添利器

肖磊

上周五,中国央行时隔六年公布了新的黄金储备数据,较2009年公布时的1054吨增加了604吨,增加幅度接近60%。中国为什么要在此时公布黄金储备数据?

黄金储备作为一种非信用类战略资产储备,各国央行虽然都在悄悄增持,但对外总是三缄其口,这不难理解,如果央行层面一旦夸大黄金的金融作用,就意味着贬低了信用货币的价值,这是各国央行最忌讳的部分。但如果不持有黄金,在出现一些流动性危机,国内货币信用度降低,外债及国际支付出现问题的时候,将缺少国际性可支付资产、风险更大。黄金至今依然是诸多国家平衡汇率,以及多元化资产方面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国,已经走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人民币的国际化无论是从被动还是主动的来讲,都已经是一个绕不开的重大事件。为了让人民币从国际贸易货币慢慢走向国际资产计价及储备货币,中国整个金融系统都需要经历非常大的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如果能够纳入人民币,人民币的储备效应就会立刻显现出来,但IMF有着比较明确和严格的条件。中国此时公布黄金储备数量,更多的原因是为了符合IMF的信息披露制度,需要将央行各类资产、负债信息详细披露。另外,随着美元的走强,以及中国股票等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人民币汇率受到了一定的压力,此时公布增加黄金储备,也是给国际市场人民币拥有者增加一定的信心。

货币战争中国再添利器

关于增持黄金储备,我更关注一个细节,央行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黄金生产国,也是黄金消费大国,“藏金于民”的情况一直在发生;未来需继续统筹考虑我国民间投资需求与国际储备资产配置需要,灵活操作。实际上央行官方黄金储备与民间黄金储备道理上是一样的,民间黄金投资容易受到短期价格的影响,而官方黄金储备则考虑得更长远一些,这两个数据需要在平衡中稳步提升,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西金东移”和“藏金于民”。

关于“藏金于民”的好处,市场可能并不陌生。1998年,受到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影响,韩元一路狂跌,国际市场看空和做空韩国的情绪高涨,但在韩国政府和韩国各大企业的呼吁下,韩国的老百姓没有把手上的韩元换成更加保值的美元和黄金,恰恰相反,韩国诸多民众拿着黄金去换韩元,最终韩国人民在其团结努力下度过了当年的危机,清偿了外债,保持了经济的竞争力。这就是韩国老百姓“捐金救国”的故事。

中国正处在人民币自由兑换、资本市场开放等周期当中,面对未来的风险,需要做好更多的综合性防范措施。央行十多年来一直增持黄金储备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简单的为了丰富外汇资产多元化,也不认为增持黄金储备会对人民币国际化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因为1658吨的黄金持有量在整个3.6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面前,仅仅只占到1.6%,这对于整个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等方面的影响微乎其微,更不要说对一百多万亿的存量人民币做信用背书了。

央行增持黄金储备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鼓励民间黄金储备(即藏金于民)。韩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真正需要黄金储备的时候,民间储备的作用远比央行储备的作用要广泛和深远。如果央行层面不考虑增持,民间就会把黄金作为一种简单的投机商品进行投资,这就容易形成因价格主导的恐慌效应,没有人远期长期持有黄金,而短期过于频繁的黄金买卖和进出口对本币汇率的影响是较大的,印度等国为了稳定本币汇率,经常以各种方式限制黄金的买卖和进出口。

央行对增持黄金的解释是,“基于对黄金的资产价值评估和价格变化分析,在不对市场造成冲击和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国内外多种渠道,逐步积累了这部分黄金储备。增持渠道主要包括国内杂金提纯、生产收贮、国内外市场交易等方式。”这种增持方式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确实不大,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年能够进口上千吨黄金的国家,央行的增持幅度似乎并不显眼。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央行在宣布增加黄金储备之后,国际金价反应平淡且出现下跌的原因。

我们之前确实高估了央行的举动,但回过头来想想,央行也没必要隐瞒黄金储备,过去六年中国央行平均每年增持100吨黄金,占整个中国实物黄金消费总量的16%,已经很高了。况且2012年前金价一直在上涨,也得考虑对市场的影响。如果金价持续低迷,央行未来几年加大购金力度是大概率事件,每年可购入200吨。低于预期的黄金储备为未来中国央行大幅增持储备创造了条件,按照未来每年新增200吨的速度计算,未来十年中国央行将增加不少于2000吨的黄金,而民间储备的增长可能会是央行储备增长的至少五倍,这为人民币汇率,以及未来的国际金融博弈增加了筹码。

可行性研究报告
肖磊

本文作者信息

肖磊(财经专栏作家)

关注(77665)赞(19)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