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报告激励经济逆风前行

姚树洁

在3月6日全国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赢得50多次掌声。可以用八个字来描述这个报告的精髓:“直面困难,顶风前进”。

2014年是中国20多年来最困难的一年。GDP和进出口增长速度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然而,李克强用“稳中有进”来鼓气,简单表述过去一年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做出的努力和成绩。

“稳”字表现在7.4%的经济增长速度,来之不易,领先世界所有主要经济体,就业创造超过1300万人,多于上一年的新增就业数。

“进”字表现在多个增长质量指标超过预期。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4.8%,粮食产量1.21万亿斤实现11年连增,服务业占GDP比重继续上升至48.1%,消费占GDP比重提升3个百分点至51.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城乡收入差别继续缩小,中西部地区增长持续领先沿海地区,研发开支超过GDP的2%,财政性教育投入超过GDP的4%,基础建设规模继续扩大,等等。

也就是说,GDP增速下降,但是,宏观经济结构得到改善,民生、环境、收入分配、减贫、就业等社会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在“稳中有进”面前,李克强不回避新一年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转型爬坡需要力气,体制机制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两只“拦路虎”。因此,2015年的增长目标不能定的过高,GDP增长7%左右,进出口贸易增长6%左右,能源消耗强度下降3.1%以上,通货膨胀率3%以下,粮食产量1.1万亿斤以上。

李克强报告激励经济逆风前行

在增长压力面前,中国政府信心强,目标清楚,实现目标的手段明确。李克强用三个“双”字来设定目标,面对困难,顶风前进。

第一个“双”就是,“把握好总体要求,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第二个“双 ”就是,“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的“双结合”。第三个“双”就是,“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

注重数字及其背后含义,李克强心里都有一把秤。经济目标,既留有余地,也带有很大的挑战性。例如,GDP增长7.0%左右,就是留有余地的,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李克强提出稳增长的必要性。保增长,保就业,是“四个全面”,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实现1000万人以上的新增就业,是保民生、稳社会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改善宏观经济结构,提升小微企业的地位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创业的同时,提升中国的产业质量,是新年继续“稳中有进”的重要举措。

中国经济增长有其巨大的潜力可挖。在互联网、社会服务、医疗、教育、环保和生态建设等方面,中国有无穷的发展空间。在装备制造、高铁电信、电力、基础建设等方面,中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李克强指出,依靠我国13亿人口、9亿劳动力,以及人民勤劳智慧所蕴藏的无穷创造力,就“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可行性研究报告
姚树洁

本文作者信息

姚树洁(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

关注(400235)赞(452)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