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碳金融的发展先机

赫荣亮

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11月15日“节能减排低碳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研究建立碳排放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并且探索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度。

习奥会之后,中美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协议,宣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当前,政府即刻付诸行动,建立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的总量控制制度,表明中国政府的减排决心。同时,总量控制将促进中国碳市场的大发展。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戴乐斯提出排污权交易理论,设立合法的排放污染物权利,并允许买卖,以此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美国是首个将排污权交易用于大气污染源管理的国家,美国《清洁空气法案》中对交易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欧盟严格落实京都议定书,进行总量控制,由此欧盟成为了全球碳交易最发达的地区,欧盟的碳交易市场(EU ETS)交易量占全球70%以上,欧盟已经是全球碳交易和碳金融的制度设计者和领导者。目前看,我国碳交易起步虽晚,但试点工作推进,中国成为碳交易第二大经济体,在碳交易市场发展上将大有可为,努力发展碳交易,以摆脱碳交易的欧美国家附庸地位。

在中央政府确定的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中,上海开展较早,2013年11月26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市,成为继深圳之后,中国第二家开市交易的试点地区。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开展碳交易对上海有利。目前,上海已率先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金融和现代服务业发达。2013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2.2%,作为大陆最发达的金融城市,上海金融业规模略大于北京,2013年达2823.29亿元。上海的工业能源消耗已经开始减缓,随着宝钢等工业企业转型,将为上海碳市场预留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河北、辽宁等重化工业阶段中的省份相比,优势较大。

上海碳金融的发展先机

上海的碳市场运作机制顺畅。到2014年上半年的首个履约期,上海在法定期限内率先完成履约,而北京等地出现延后履约。而且,上海碳交易活跃,11月14日,上海碳交易所碳配额价格为35.5元/吨,同日欧盟排放配额(EUA)价格为6.74欧元/吨,折算人民币51.8元。虽仍有一定差距,但已经较首日开市的25元/吨有了较大幅度上涨。

随着2016年全国建设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计划临近,各试点地区都在发力,据预测,每年碳排放许可的期货市场价值达600亿-4000亿元,另外现货市场达10亿-80亿元。当前,碳金融是未来新兴的金融领域,但上海作为金融中心,要在碳金融上发挥其应有作为,还有较大的差距。

从本质上讲,这七个碳交易所,都是地方市场,由于本地减排压力,没有对外部开放。现在看,未来的全国碳交易市场,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各界仍在研讨中。但是,当前,哪个交易所的影响力大,就会在未来的交易体系中占据更大的话语权。所以,突破本地限制,扩大全国影响力,建议建立上海碳交易的大区域上机制。

从各地进度看,华北地区雾霾天气的压制下,北京在跨区域交易的规划及研究走在前列。目前,北京市碳交易市场已开始探索跨区合作的实践活动。2013年11月,京津冀晋蒙鲁六省市签订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合作研究协议,约定六省市共同开展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研究,并支持企业在其他协议省市实施二氧化碳减排项目。

建议上海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协议,实现各区域碳交易市场的高效对接。首先,要在江浙等周边地区扩大交易,上海碳价格较为具有吸引力,允许有限度的周边省份减碳配额到上海交易所进行挂牌交易,从而构建出碳配额流通的华东地区交易机制。并且,在上海地区碳排放限额目标下,率先允许本地企业使用一定比例的区域外碳配额,从而带动大区域碳交易的活跃度。

碳交易和碳金融,是未来金融市场的一个新兴增量增长极,掌握了它,就在金融业的发展中先下一城,掌握先机。

可行性研究报告
赫荣亮

本文作者信息

赫荣亮(财经作家)

关注(32193)赞(380)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