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七月的信贷数据?

陶冬

七月份社会融资总额为2730亿元(vs上月1.98万亿);银行人民币贷款总额为3850亿元(vs上月1.08万亿元)。数据出炉,市场大哗,人民银行迅速出来解画也是史无前例的。

七月份的信贷数字是失真的。中国银行业每半年有一次审计,所以每次六月底和十二月底的贷款、存款数字,对于各级银行干系重大,每每需要冲刺撞线,请捻熟的企业客户和私人客户帮忙造假,做横跨月底/月初的短期贷款或短期存款,审核结束了,贷款/存款也就完璧归赵了。

应该说,这是极富中国特色的银行业务。六月份企业短期贷款额为3540亿元,七月份为-2360亿;六月份个人贷款为1590亿,七月份为260亿;六月份银行承接票据为1440亿元,七月份为-4160亿。这三项的总和,便是银行业的粉饰窗口,基本解释了六七月份银行数据的乾坤大挪移,那是由于半年检所带来的季节性噪音。

然而,七月份数据之差又不能完全用季节因素来解释。季节因素每年都有,今年六七月落差之大,却是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收缩的第一个原因,是经济的下行风险凸显,银行借贷十分审慎,政府所提倡的三农、小微贷款,银行虚委应对,并不积极。第二个因素是,地方政府出台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明显回落,过去借贷大户借钱也不积极了。金融监管机构特意调低贷存比,同时加大定向宽松的力度,但是除了国开行的政策性贷款外,惜贷状况并无本质性改善。八月前两周的信贷情况依然不理想,不过在监管机构的“窗口指引”下,第三周开始银行贷款稍稍积极了一点,但是有多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就不得而知。估计央行在今后两个月,还会推出进一步的政策动作刺激经济。

自从五月,中国的货币政策基调已有所松动。在定向宽松的名义下,人民银行开始增加对银行的流动性投放,旨在适度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尤其是降低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这个政策在金融层面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银行间拆借利率未在六月大幅飙升,影子银行也安然度过偿付高峰期。但是政策性松动,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似乎有限,因为银行对借贷并不积极。小微企业的贷款成本,一般仍在20%以上,并未见明显的下降。

银行不积极借贷有其道理。毕竟经济处在下行周期,信贷风险明显上升。其实,政府既要银行控制风险又要支持实体经济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矛盾,逼着银行在贷款数据上造假。逆周期经济刺激措施,本来属于财政的范畴,货币政策的第一要义在于维持币值稳定。财政上的“点刺激”需要货币政策通过“定向宽松”来买单,不符合央行独立的体制架构,政策效率低下是自然的,久而为之还埋下潜在的金融不稳定因素。

银行贷款不济,是标不是本。最终出路在于发掘新的企业兴奋点,重塑实体投资信心。实体经济有改善,企业的投资风险自然下降,银行的贷款积极性也会高一点。要做到这一点,惟有改革,惟有开放竞争。

可行性研究报告
陶冬

本文作者信息

陶冬(瑞信的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

关注(108615)赞(23)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