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百万富翁的老农一席谈

姚树洁

8月13日,在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罗镇三合村,我本来是想看看早晨山区和茶园的美景,没想到在茶场的门口与农场主胡国礼先生进行了一段有趣的交谈。这位老农民72岁,精神抖擞,看上去比他的年龄年轻许多。我并没有说我是什么人,他也没有问我的来历,大约只知道我是来看茶园的游客。可是,他的发展经历,却是了解陕南农村发展的大好题材。因为,这是一位通过自己努力,把自己变成百万富翁,也把五个孩子变成百万富翁的成功范例。

农村之困

在英国研究中国问题,一没有直接深入基层,二没有时间获取第一手资料。所以,一般的研究只好用“大数据”,“大模型”,做出一般性的结论。当然,宏观研究对把握发展大方向是必要的,也是有价值的。

不过,我很想到最基层去了解真实的生活和发展情况,只不过每次回国的时间都非常短,而且,跑的地方特别多,有点走马观花的味道,也很难对基层有深刻的理解。

我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一方面是通过家乡的变化,一方面就是通过与不同人群的聊天和不断的在各个地方转悠。

然而,深入基层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广东、北京、上海以及其它比较发达的地方,极少有时间深入到落后地区。这10来年多次到西安,每次来去匆匆,最多也就是在下面转悠个半天、一天的,尽管了解一些皮毛,但是,还没有深刻的感觉到让我能够震撼的地方。

这就是研究人员的纠结。有一次和北京中科院的张林秀教授讲陕西的一些贫困情况,她跟我说,我还真的没有看到穷的。

是啊,张教授她们能够长期奔袭在落后农村的第一线,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我甚至没有太多的时间研究农业经济,尽管我2005年给温家宝总理大胆的提出一些支持农村发展的建议,而且,现在看来,温家宝所制定的一些政策,着实让农民得到了好处。例如,养老金、医疗保险、免除农业税,这些都是对农民有长效好处的。就连我80多岁的老妈,她每次跟我谈及村里人谁生病时,总提到政府给农民的好处,是她从来没有想过的。

东部农村发展还不平衡,但是,那里的情况比西部好多了。中国发展的成效,最终要看西部农村。那里好了,全国就好了。

西乡县

我8月12日晚上与西乡县农业银行行长魏华座谈时,顺便了解一下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西乡县是汉中市属下的一个县,人口43万,长期外出打工的人口超过10万,大多数人没有携带家小外出,留守在本地的人口,80%从事农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去年全县GDP大约53亿人民币,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0%。

听说,有的县政府因为争取到了“贫困县”的衔头而无比高兴,有的还放鞭炮庆祝。有些人调侃这些县的领导没有骨气,可是,我却不这样认为。俗话说人穷志短,要不是县的财政太可怜,你说,有哪位县长愿意厚着脸皮到处说“我们是全国的贫困县”?

不过,贫困县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这里的发展是不是就没有出路了呢?我们如何看待西部地区贫困县的发展?

这些不仅是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学者应该关心的问题。我经常把这个问题装在脑子里,文章也发表了一些,就是希望看到奇迹的发生。

罗镇三合村

8月12日晚,我们下榻在金元酒店。朋友特殊照顾了我,安排我住了套间。客厅里面有棋牌卓,里外都有电视。房间里搞了个SPA。这些对当地人来说,条件当属一流,只是对我有点浪费罢了。

我还有点从英国带来的时差。虽然白天在附近的勉县参光了武侯寺和武侯墓(定军山下),走了不少路程,但是,还是睡不着。等到3点来钟,我大概就昏了。早上不到7点半,宋老师就叫我起床,连眼睛也没用睁开。

早餐就在西乡县城大街上解决。一碗豆腐脑,一碗凉皮,每人8块。杜老师说,这样的早晨不便宜。我想,这只有当地人才有发言权,因为,是4块、8块,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便宜的不成样子,都不到一个英镑。在英国诺丁汉大学的餐厅里,最便宜的午餐,3.99镑(等于42块),连咖啡也不能算上。我经常喝白水,就是为了省一镑多钱的咖啡。

吃饱了,直奔主题。本来没有打算看茶园的,同事事先安排我们看午子山和汉中。可是魏行长说,到了西乡,不看茶园太过遗憾。

听说茶园,就想到看大片绿油油的茶树,有点激动。所以,13日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茶园。第一个茶园,山坡极陡,不太成片,不是我想像的那样震撼。

司机小叶说到那边去。那边,就是本文的主人翁胡国礼的茶山。我们连招呼都没有打,就直接进入茶山,胡先生在那里摆弄他的茶叶,也没理会我们。可能像我们这些“愣头青”,对憨厚的中国农民来说,这样的茶园,看就看吧。比起英国的一些农场主,如果没有经过事先同意,你们可不要随便进入人家的农场。轻者,他们会说“这是我的私人农场,请你离开”,重者,还加重了语气,让你看不成不说,心情还闹了个不爽。

这个茶山,有些震撼了。面积大了不说,茶园非常整齐,地里的小径都是红砖铺的。我摆了pose, 让朋友拍了几个做为留念。

转了一大圈,上了山顶,空气极好。望眼看去,周围是一个个山包,山包的下面是清澈的河水。这里一个村镇,就有两条河,几乎没有污染,你不得不承认,生活在这里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仅仅这样美丽的环境,就连我这个长期生活在英国的人,都觉得非常羡慕了。

人口不算多,土地比较多。每座山都种了树和茶叶,没有半点暴露。

离开茶山,回到山口老胡的家。我问一包茶叶多少钱,他说40块就行。西安的商店里,同样的茶园一包130块。宋老师、杜老师和司机小叶已经坐在汽车上,我此时却关注老胡的家。原来一栋三层楼房,每层有八间房子,而就在这前头临街的地方,一栋四层楼的大房子拔地而起,看上去已经超越了普通农村的豪宅

由是,我不禁问老胡,“这两栋楼都是你的?面积好大哦,要花多少钱?”

老胡说,“正在建的楼房有600多平方米,两栋加起来大约1千5百平方米。新楼的费用将超过100万。”

我心想,这一定是个大家庭,否则,这么大的房子怎么住?我不由自主地问道,“你家里多少人?都住这里吗?”

老胡说,“我5个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他们已经分了出去,而且,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房子和茶场。我30年前承包的荒山,光秃秃的。我承包了1千多亩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就是你们现在看得到的那个样子。孩子成家以后,我把农场分为六份,每个孩子一份,我自己留一份。”

我说,“你老人家很了不得。今年多大岁数了,看上去还那么精神?这个茶场每年收入多少?”

受到前面一段话的刺激,我用尽全能,巴不得把老胡的家庭和茶场的经营情况摸清楚。

老胡也非常坦然,依然笑眯眯的跟我交谈,对我一点戒备的心理都没有。他说,“创业是比较艰难的。不过,开山种茶10多年以后,开始赚了不少钱。现在的茶多了,竞争比较激烈,所以利润比较低。不过,我自己留下来的茶场每年除去生产成本以后,纯收入有10多、20万。”

我接着问,“你雇了多少工人?他们每月的收入多少?”

他答道,“我雇13个工人,每人每年工作10个月。忙的季节,月收入5到6千,每年4个月。其它月份,每月工资3到4千元。”

我说,“这个收入不错啊。你们村里多少劳动力,多少人口,他们的就业情况好不好?有没有外出打工的?占的比例多大?”

他说,“村里1000多人,我这样大的茶场有20多个,包括我的5个孩子。村里的其他农业和产业都比较少,所以许多人外出打工,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劳力外出。”

我问,“这些劳力外出,有没有带家属呢?”

他答,“大多数没有带家属。外出的人打工,回到家乡建房子,所以,我们这里的住房还算好。”

我的感思

最近刚完成一篇文章,以陕北农村的两个县为背景,研究农民外出流动的情况。我们发现,陕北的两个贫困县,劳力和家庭外出的比例分别为20%和18%。外出的主要动机是当地就业机会少,工资收入低,交通不方便,等因素。

然而,举家迁移的概率与贫困深度密切相关。我把这一发现,用来考察正在访问的陕南农村。尽管样本极小,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陕南的这个地方,劳力流出是主流,整个家庭流出是比较少见的。

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想有两个基本理由。一是本地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不错,二就是本地的就业机会还是有的,而且,收入还不少。

关于收入,在那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又得到了一些有益的资料。我们进入当地(罗镇)的一家小餐馆(农家乐)吃饭,点了四道菜:笋干腊肉,辣椒煮鱼片,豆腐干锅肉,拌黄瓜。三个人,花了不到160块钱。

服务小姐都是当地的年轻姑娘,当然都是比较美丽的。我问其中一位女服务员,“你每月收入多少?”

她不好意思的说,“1千3,包吃包住。不过,我家就在附近,不用住这里。”

我和朋友说,1千3,看来不高。他们说,在当地,做服务员,算是比较轻松的活。采茶收入高,可是比较辛苦。当地农民有这个收入,有房子,物价便宜,还是可以过上好日子的。

应该说,我们所看到的,算是不错的。农村发展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农村改革,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而且,富裕的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生活质量与沿海地区可以相比。其他的人,外出打工是一种出路,就地就业也是有希望的。收入不高,生活环境却非常优美。

其次,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向城市流动。剩下来的人,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形成规模生产,过上小康的日子是完全有可能的。

再次,城市化集中了大多数人口,而农村更应该回归自然。在保护好广大自然环境的同时,农业生产集约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最终把农村发展成为水土和生态保持、生产和休闲旅游并举的现代化农村。

农村已经出现了许多靠农业生产的百万富翁,包括我们看到的陕南山区。我希望,通过10年,甚至20年的全面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农村的百万富翁将无处不有。

可行性研究报告
姚树洁

本文作者信息

姚树洁(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

关注(400235)赞(452)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