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地震看漫长的民生之路

姚树洁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8.03”6.5级强震,已经造成了589人死亡,9人失踪,108万个家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李克强亲临现场指挥地震救援工作,徒步数小时深入地震中心地带,由于道路艰难,他还摔倒了。每一个地震的画面,都使人纠结、悲痛。

6.5级地震本来不算太大,但是,鲁甸县的民房建筑质量太差,众多房子倒塌,才导致那么多死伤。相比之下,南鲁甸234年前建成的清真寺,没有一个铁钉,全是木质结构,却毫发无损。如果所有建筑,都像这个清真寺,那么,地震的结果,就是另外一方景象了。

网上有人怪房子的质量差是谁和谁的过错。其实,谁也没有错,是天灾,不是什么人祸,因为没有人故意把房子建得那么差。

如果说有错,那就是因为贫穷。老百姓贫穷,没办法盖好的房子,所以什么土木结构,简单的砖瓦结构,只有能避风雨,无法抵抗强烈的地震。

房子是老百姓私人的财产,建房子的时候,政府也没法干预。因为,贫穷地区的政府,连公务员的工资都未必能够发得出去,中小学的经费未必能够保证,哪来的财政去补贴民房的建筑?

说穿了,就是民生的问题比天大。落后地区的人民,年轻的男男女女,外出打工。在城里,他们省吃简用,省下的钱带回老家盖新房。在资源和金钱非常稀缺的情况下,一般就不会考虑房子的抗震问题,大家都把地震看成是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可是发生了,就出现了像鲁甸这样的巨大灾难。

如果说,鲁甸县是因为贫困,老百姓才无法盖高质量房子的话,那么,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我们也到处可以看到破破烂烂的房子和厂房。

在那些发达的地方,缺乏危机和天灾人祸的意识,不是因为贫穷,而是理念的错位。昆山汽车配件厂的大爆炸,就是很好的例子。

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工人的生命安全,也是民生问题。全国各地把房价抬得高高的,而房子的质量建得差差的,主要是民生理念的缺失。

政府要卖地。在英国,每个建筑商都必须把新建的房子让出一部分来,用建筑成本的价格卖给“房子协会”(Housing Association),再由房子协会租给低收入的家庭。

这样一来,有钱人买市场价的房子,低收入的人也能与有钱人一样住上好房子,只不过后者的成本是前者成本的一小部分。

在中国,这样的民生理念还比较肤浅。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并没有很好的配合起来,在满足商品市场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

地区之间发展高度不平衡,如果说地震需要政府来承担一定责任的话,那就是今后如何平衡地区之间的发展,让落后地区的老百姓也能逐步的过上好的、安全的日子。

落后地区的发展,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漫长的民生工程。在一部分人通过移民融入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同时,广大落后的农村,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逐步把土地集中起来,发挥集约经营的效果,从而不断提高土地和劳动生产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从而把农村建成现代化、舒适、美丽、环保和安全的居住地。

这听起来有点像是天方夜谭。不过,政府一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就是这个道理吗?鲁甸的地震,大家在为死难者感到痛心的同时,我们期盼着落后农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和建设,能够成为普通老百姓的安全乐园。

可行性研究报告
姚树洁

本文作者信息

姚树洁(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

关注(400235)赞(452)

邀请演讲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