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时校长和南科大的困惑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成立6周年, 朱清时校长任职5年,他的业绩备受拷问。
六年来,深圳市为南科大的建设,总投资超过110亿人民币。到2014年6月,在校生人数大约600人,人均投入创造了世界最贵大学的纪录。大学校园3000多亩,创造人均占地的世界最高纪录。另外,高薪聘请老师人数近500人,创造了世界大学“学生/老师”数量比例的最低纪录。教师(讲师以上职称者)平均年收入创造了国内的最高纪录,是国内985大学教师平价收入的5倍以上。
然而,有了上面的世界纪录,南方科大的业绩在哪?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毕业生。第一批没有参加高考的学生45人,6人已经退学,6人因考试不及格被迫留级。剩下的33人,有一半以上的人靠“放水”补考才勉强留了下来。
怪了,以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为目标的南方科大,以回答钱学森“中国为什么没有出大人才”之问为己任的南方科大,为什么会出现许多让人纳闷的问题呢?
(1)如此大的投资,产出为什么如此不堪一问?
(2)难道朱校长当初的任命是一种错误?
(3)深圳市政府如何看待管理南科大的问题?
(4)为什么香港科大可以比较成功,而南科大就没有效果?
(5)朱校长反对大学行政化,那么,这5年来,行政化在南科大的作用如何?
(6)还有一些诸如校长奇高的免税薪酬和豪华住宅问题,大家议论纷纷,会不会也是南科大办的不够理想的原因之一呢?
(7)南科大的下一步发展如何?不能光喊口号,而思想一点都没有解放。其问题的关键,不是教育部,而是南科大的“标新立异”,不仅打不破旧的传统,而且还把其错误的解读,形成一种不三不四的体制怪胎,使自己陷入了死胡同。
(8)教育部做不到的事情,难道深圳市政府就能做到吗?
(9)在教育面前,敢烧钱,就能成功吗?
本文不想回答上面的问题,许多读者也许都知道如何回答。兴许朱校长的失败,是南科大今后成功的开始。这就像没有文革的教训,就没有今天改革成功的道理一样。
中国的社会经济深化发展,离不开教育。而目前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深水区。18年的高等教育产业化,使许多原来无法上大学的贫民百姓可以上大学。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对教育的大力投入,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教育面貌,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无穷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然而,教育产业化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包括:(1)专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矛盾,(2)大学传统教育和社会实践需求脱节的矛盾,(3)教育质量进步滞后于受教育者期望的矛盾,(4)中国大学国际化和现有体制不相配的矛盾。
政府期望通过如下改革来解决这些矛盾。(1)允许如英国、美国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大学进入中国市场,(2)允许私有大学的发展,(3)允许留学生走出去、流回来的人才大循环,(4)通过人才引进,逐步改变大学管理和教学理念,(5)允许如南科大这样的大学起到改革的先河作用。
不管是那种改革和措施,都有其优缺点。但是有一点,中国政府建设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决心没有变。国家的许多措施,虽然经济效率目前看来不高,但是,这是必须交的学费。只有把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搞上去,中国成为大国、强国、富国的梦想,才能实现。
南科大初战可以说是失败的。但是,南科大的概念不是失败的。只不过是在不恰当的时候,用不恰当的人,做了不恰当的事罢了。中国能人多得去了,只要不再盲目,希望还是有的。就算南科大最终彻底失败,也一定会有其他大学替而代之,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崛起,创造辉煌。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